文教

【独家】多元媒介打破隔阂 双语表述助友族了解华教

独家报道:王秉彬

【社运跨世代看华教运动线上座谈

(吉隆坡29日讯)董总在收集华教运动新论述的过程中,获得时评人与社运领袖提出观点,认为华教运动的多元实践必须从“开口”宣传做起,尤其是通过华教领袖在每场演讲或新闻发布会时用双语来表述,即使须请人备稿及照稿念也鼓励这么做。

他们认为华教论述所使用的沟通媒介语必须提升,要把多元变成新常态,并挂在嘴上;当领袖演讲时,除了以华语,也要尝试以国语或英语来表述,让友族更了解华教工作,利于展开族群对话,从中达成共识。

踏出这一步,至少能让接受纯国语或英语教育的人士愿意出席华教活动,支持华教诉求。

这些新论述是昨日在董总“华教新路向”计划举办的“社运跨世代看华教运动”线上座谈时,由多名参与的主讲人提出,他们也提到有关他们所认识的友族对华教领袖的观感,因此建议必须用第二种语言来演讲与打破隔阂。

《南洋商报》是这场座谈的唯一受邀采访媒体。

陈亚才:不流利可照稿念

文史工作者兼时事评论员陈亚才举例,在一些华教活动上,受英文教育的华裔社团领袖、友族记者或官员受邀出席,但华教领袖却用华语演讲,之后没有再用国语或英语补充说明,听不懂内容的出席者会感到坐立不安。

这情况也发生在华团,他披露在讨论华团事宜的内部会议中,亦有领袖听不懂理事用华语或广东话对谈,领袖会不耐烦。

“你去打开一个阿拉伯语或淡米尔语的频道,听后感就类似友族听华语的感受,是一样的。”

他强调,要把多元变成新常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华教课题朝多元化及对外的时候,要考虑到听不懂华语、看不懂华文的人。

他认为,董总领导人须作为榜样,特别是马来社群嘲笑董总领导人不会讲国语,更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即使不说国语,也可以讲英语。

“华教领袖面对媒体的次数很高,即使无法流利双语贯通,照稿念也可以,要用两种语文来表述内容。”

如经营百货公司

陈亚才认为华社谈论多元的同时,也要确实肯于接受多元化,例如当友族要求在华校设立祈祷室时,华社的反弹就很大,甚至反感。

他强调,办教育一直处在一个高度担忧的情况,是不健康的。

他建议实践多元,要像经营百货公司一样,须考虑各方面,对象是谁?可以满足他们吗?“如果从经营的概念,我们会增添祈祷室,因为非华裔学生与老师越来越多。”

陈亚才说,不过,华社往往把教育与政治挂钩,质疑为什么要满足友族的要求?这是华社心里常纠结的。

“从经营与服务顾客的角度,我们知道需求及有能力提供各种方便。转念之下,不是向谁低头,而是争取和服务好顾客,如果从这角度思考,华教心里的挣扎就会少一点。”

随政局调整论述

陈亚才表示,华社赞赏和肯定多元化的做法,但在多元实践的过程中会涉及成本预算和造成开销,而华社还欠缺这样的概念。

过程中涉及成本

“不管是把内容制成书面,或举办交流会口头沟通等等,都需要职员去处理。”

换句话说,实质的探讨和执行皆涉及成本,包括对外联系的常态化、建立与官方民间重要单位的沟通渠道、对外关系的组织编制、长期性跨族群工作与活动安排,及各媒体的经营联系。

此外,陈亚才提到,华教运动有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政治发展密切,论述方式会随政局有所调整。

“最近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希盟首相人选上,否决代表多元的人民公正党主席拿督斯里安华。换句话说,多元依然是一些民族主义和既得利益分子不想看到的局面。”

他说,对许多华裔而言,多元是好事,各有机会展现个别特色,国家就是要朝多元发展。

勿“恐吓”非华裔生

陈亚才说,华校非华裔生有所增长的趋势,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不能发通告拒收非华裔学生,若这么做,会是很严重的事。

他披露,有学校变相的“恐吓”非华裔学生及家长,包括向他们提说,读华校很辛苦、华校课程与功课很多,压力大。

“他们吓家长,别把孩子送来。”

上述做法是不恰当的,陈亚才认为非华裔学生增长既然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就要思考华校究竟是要成为怎样的学校,是纯华人就读?还是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以中华文化作为核心价值的多元及开放学校。

可与大学合作

“这类谈论可编入座谈会详谈,或善用董总的平台和国内大学合作,委托他们研究非华裔在华校的情况,由大学导师带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作出相关研究。”

陈亚才提醒,不是什么研究或任务都一定要亲力亲为,董总可以和国内相关合作组织或国外建立联系,借外力资源,一起研究华教正面对的问题。

叶瑞生:除统考外

应与官员商教育改革

净选盟2.0执行总监叶瑞生披露,公民社会有很多人支持英语教学,他们认为英语更能达到团结各族的目的。

“华教工作者需要掌握这些情况,熟悉这趋势与研究后提出合理论述;华教人士若不能说服公民社会的朋友支持华教,相信也无法说服政府与马来社群。”

他建议董教总在会见教育部官员时,不要只是谈承认统考的课题,更适合是谈教育改革课题;一旦大家讨论教育的出发点取得突破,这会给有关官员带来不同观感,讨论事项或更有成效。

他说,在探索华教运动新路向的同时,应该扩大中庸的声音。

此外,叶瑞生认同,推动华教运动领袖需要掌握国语,而华校生也必须能流利说国语。

“一旦华校学生毕业,他们不会用流利国语沟通,华教运动里的跨族群工作做再多都没用,最终会被扫在一边。华校生不会说国语的刻板印象,已留在马来社会印象中。”

他说,华教运动资料编制时鼓励多“生产”国语或英文版,更好的把华教资讯传达给友族,以利日后展开对话,并达成共识。

应支援其他公民运动

其实,华教运动资源多及累计丰富经验,叶瑞生认为华教工作者可以支援其他公民运动,拉近群众关系,包括参与劳工、民主与人权课题,扩大合作的阵线。

“一旦公民运动加深对华教的了解与认同,必要时将给予合作。”

他强调,要善用华校与课程进行公民与人权教育,达到教育的升华。华教运动需要多做研究,不只是研究母语教育,而是拟定层面更为广泛的论述,比如在谈承认统考的同时,也分析宗教学校面对的问题,把研究提升至国家教育的视野。

忧中国元素渗透

叶瑞生披露,他担忧中国元素,例如华社受到中国政治方面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领袖的价值观与取向。

“我国华教运动走的是民主主义路线,要不断加强华社对国家认同和多元社会接轨。华社需要思考,当我国与中国有利益冲突时,华教运动要站在哪一边?”

他说,华教运动若不以我国国情为立场,就会影响友族的观感,甚至会让马来极端人物操弄此课题,对华教运动是没有帮助的。

华校获友族肯定

他提到,有强烈中国元素的华社领袖在香港或台湾人权课题上的价值观与取向,会与一些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不同,而这情况发生时,会在华教运动中产生一个怎样的效果,则需要去注意。

另外,叶瑞生希望华校领导正面看待非华裔学生就读华校的趋势,这是友族社会对华校的肯定。

“要把握这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华教运动。非华裔社会将对华教改观。”

他说,很多友族选华校,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华文教育有市场价值,友族觉得孩子须学好华文华语。

黄康伟:进行政治说服

争取社会大多数人支持

90后社运活跃人士黄康伟表示,社会运动更重要的是进行政治说服工作,争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支持,而董教总作为华教运动的先行者,有许多基础进行政治说服的工作,给了年轻一代重新思考与深耕社会运动的契机。

他提到,新生代经常急于看见成果,忽略社会运动的说服过程。

“我觉得我们年轻的一辈需要检讨,盲目的认为社会抗争走向勇武、激进化,反而无法获得社会的支持及拓宽社会运动的战线。”

华教运动虽然面对组织老化的问题,他认为华教对于基层,尤其独中、华团及各个非政府组织的连接与沟通,是值得新生代学习的。

他说,董教总如今要革新论述,克服自身长久以来通过族群认同作为动员能量的瓶颈,并且和现况的人权论述接轨、集结更大的社会能量与推动民主化进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运作“外溢”。

“华教运动可逐步的建立自身统一战线,同时勾连其他社会运动之间的基础和共识。”

他举例,全球暖化环境议题日益受到重视,可让华教运动与环境运动串连起来,在华校进行环保教育,进阶地在华校推动更多环保的计划。

更能克服暴力恐惧

他于2011年曾参与净选盟2.0集会,之后投入社会运动,和他同一阵线的年轻人经历上街被警察以催泪弹打压,也亲眼目睹过暴力的可怕。

他说,因为亲眼目睹当局打压集会、也活着回来了,他们比上一辈的参与者们,能更快地克服对暴力的恐惧。

“却也因为这样,社会运动经常被看作是勇武派与‘和理非’的争论,仿佛社会抗争没有与国家机器对抗就是保守的。董教总就普遍被认为是保守的非政府机构;尤其董教总经常只针对华社、华裔的母语教育课题发声,即使举办社会抗争,也是在自家的草场搭一个棚,自己喊自己爽。”

朱信杰:单一升至基本人权

华教诉求跨越种族藩篱

新山人民之友工委会主席团成员朱信杰指出,华教运动的诉求早已从单一族群的诉求提升为基本人权的诉求,至少在理论上跨越了种族藩篱,做好跨越族群的初步工作。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理清和认识到,族群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马来霸权统治的压迫和非马来人被统治被压迫的关系。只有牢牢把握这基本性质,坚持各族人民团结、各民族权利平等,才能根本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推动民主改革运动向前发展。”

他说,华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反对单元教育、反对民族同化的民间抗争运动;只要种族主义压迫制度依然存在,无关乎掌权的是国阵或希望联盟,华教抗争运动就会存在,并不是任何华教运动论述能够转移的。

他补充,80年代华教抗争运动结合当下情况,适时提出“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维护母语教育的斗争是我国民主运动不可或缺的一环”的思想和主张,标志着华教运动从此将和更广泛的民主人权运动相结合,成为国内民主改革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马来霸权分化社会

然而,国内最新政局下,朱信杰认为,眼下国家并不是朝向民主化或民主转型,而是面临马来霸权统治集团因利益冲突而分化、改组的过程,民主势力衰弱,造成君权复辟并扩大影响,预计在来临的全国大选结束后,很可能出现一个由马来种族主义政客和回教极端势力联合组成的统治集团。

他说,董教总、华教抗争运动以及各民族人民必须与时并进,重新确认和理解时局,只有丢掉对马来霸权统治集团的幻想,各民族母语教育才能起死回生。

他认为华教抗争运动,作为数十年来捍卫民族母语教育权利平等的桥头堡,应该大力参与到各民族与各阶层人民要求民主改革的洪流中。

另外,朱信杰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选择到华校就读,这是社会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的自然交融,是再自然不过的发展。

反应

 

要闻

罗索华希建议 国语成人民交谈唯一语言

(吉隆坡3日讯)土团党乌鲁登嘉楼国会议员拿督罗索华希因建议政府把国语成为人民日常交谈的唯一语言,而遭民主行动党日落洞国会议员雷尔质问是否反淡米尔语或华语。

罗索华希认为,政府应考虑上述的建议来强化国语和英语,然而,此举引起团结政府议员的不满。

他今日在国会下议院参与2025年财政预算案委员会阶段辩论时说,他曾与来自印尼的游客会面,并得知他们在乘搭公共交通时发现一个特别情景,对大马人使用各种语言交谈而感到惊讶。

“大马人使用多种语言,印裔说淡米尔语、华人说华语或福建话,马来人则说国语。这不像在新加披,他们只说英语,印尼人只说印尼语。

“我希望政府可以强化国语或英语的活动,让国人在日常交谈中只使用马来文。”

罗索华希批评国家语文出版局

此外,罗索华希也批评国家语文出版局。

他是针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常用的“ketimbang ”(比较)和“peluncuran”(推介)这两个用词的决定。

他说,“ketimbang ”和“peluncuran”都是《印尼语大字典》中的词汇,和大马没有多大关系,且国语有意思一样的词汇,为何该局将这两个词纳入该局的线上词典。

“据我所知,被纳入国家语文出版局词典的词汇,必须是不曾在国语中出现过的新词汇,国语有与‘ketimbang ’和‘peluncuran’意思一样的词,为什么要从邻国借词汇纳入我们的国家字典?”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