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马汉顺:华裔生首跌破40万 微小数量恐逐年增

(吉隆坡14日讯)微型华小的数量将逐年增加,华社必须化被动为主动,避免再多华小因为零学生,而面对被迫关闭的窘境。

原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昨晚出席华社研究中心(华研)2022年至2024年董事会就职暨智库推介礼时,如是指出。

他披露,国内1302所华小中,有616所或47.3%为微型华小,当中更有50所华小少于20名学生。

他补充,2022年,华小的学生总人数更首次跌破50万人,且华裔生更是首次跌破40万人;由此可见,微型华小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他说,倡议成立微型华小工委会,即是希望结合华社力量,为微型华小谋求最好出路。

另外,马汉顺也赞扬华研在华社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说,大马有近一万个华团组织,尽管各个华团在面对国家各种议题时,都会提出本身的看法及意见,但往往缺乏完整的数据分析及资料研究,无法切中问题根本,彻底解决问题。

在场者包括华研董事主席姚迪刚、智库发展委员会主任饶兆斌等人。

华研智库设民调小组

华社研究中心(华研)推出智库,进一步延续创立初衷的使命,为华社提供适时讯息。

华研董事主席姚迪刚指出,华研智库旗下将设立一个民调小组,针对一些华社关注的课题做定时跟进分析。

他强调,华研智库不会制造社会舆论哗众取宠,而是以资料、数据与理论展开系列专业且严谨的研究报告。

他指这也是华研接下来推动的系列重点工作之一,期望为华社各组织提供所需的专业服务,并促进华社对华研的了解和认识。

姚迪刚昨晚出席华研2022年至2024年董事会就职暨智库推介礼时,这么说。

出席活动的政经文教界领袖包括原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前署理总会长丹斯里陈广才、前副总会长拿督何国忠、华总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中总总秘书拿督陈镇明、董总主席陈大锦、教总主席谢立意、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主席林书德、东盟中国投资促进会会长拿督斯里陈荣立和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

世华媒体(马来西亚)集团总编辑兼《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星洲日报》执行总编辑陈汉光、《中国报》总编辑拿督张映坤等皆出席。

华研是华社文化企业

华研是在1985年由15个华团设立,当时就放眼华研能成为华社的智库,针对华社关心的课题彙整资料,进一步发展成专业的学术研究中心。

姚迪刚指出:“华研是华社的‘文化企业’,是一个符合华社对学术与文化需求的机构,是社群的文化觉醒。”

“华研就彷彿是在大学范围外,营造一个具有学术气氛、独立自主的场所 ,在做专业研究的同时,也训练年轻研究员。

“公众期盼华研对华社许多重大问题寻找实际答案,社会对华研的高期待是合理且可以理解的,所以华研在积极推动文化历史研究的同时, 也会针对一些有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另一方面,华研也宣布成立“黄永焮基金”,且获得华研顾问黄隆生捐献500万令吉启动该基金,并在不动用500万令吉本金的情况下,所有利息、筹款等资金都用于华研的发展。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再谈华小命名学/罗汉洲

话说,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责民主行动党没有认真落实10+6增建、搬迁华小计划,甚至丢失了陈嘉庚华小。

马汉顺又说,他担任霹雳州行政议员8个月就找到2500英亩土地供州內9所独中作为以地养校之用,行动党什么都没有做到。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马华,但我们不能以人废言,马汉顺是在摆事实,他为霹雳州9所独中找到养校的土地确实是事实,并且把231万令吉地价减到1万800令吉也是事实,而目前已执政2年的行动党在落实10+6计划却显得举步维艰,这也是事实。

10+6增、迁华小计划是马华在2017年11月宣布,且国阵政府交由马华统筹统办。惟国阵却在翌年下台,马华乃“出师未捷身先死”,10+6大计理所当然交由行动党执行。

当时受委为希望联盟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念群宣布增建、搬迁计划不只是10+6,而是10+6+10方案,希盟政府共增建与搬迁26所华小。

此言一出,整个华社欢声雷动,“拍烂手掌”,马华顿时黯淡无光。

2022年11月,希盟联合国阵登台执政,行动党此时却绝口不提10+6+10宏图大计,只提马华的10+6计划,惟在落实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为什么?

马华在2017年只有7名国会议员及11名州议员,被讥讽为7—11连锁店,但却为华人争取到10+6计划的丰功伟绩,拥有40名国会议员及24名州议员的行动党竟在落实10+6计划却举步维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力不能及?不可能吧,它在政府中拥有最多国州议员呢。

马汉顺还说,行动党若有能力,用他们领袖的名命名华小也没有问题。

这话可大有商榷的必要,如果新建华小的一切经费,从校地到校舍、设备、桌椅、操场等等全由某政党负担,没有向民众筹款,那么用它的领袖名命名该新华小尚且说得过去,但如果用公帑或众筹兴建,可就不由政党说了算,政党不能用公众的资源为本身歌功颂德。

非所有领袖配享太庙

尤其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政府领袖都有资格配享太庙,也不是每一个党领袖都有资格“吃冷猪肉”。有些党领袖可能为党创下大功大劳,也为国家出了大贡献,但在维护族人权益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更有些政党领袖在维护族人的母语权益方面的表现令人痛心疾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华文学校,无疑是纪念不该纪念的人。

1950年代中期,华巫印三族领袖共谋争取独立,那时候的华裔政治领袖几乎清一色都是英文教育出身,他们不谙华文华语,甚至连祖籍方言也不大会讲。

他们不能了解华人热烈爱护母语的思想,华人要求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一名华裔政党领袖(后被委为联盟总秘书)竟然说,华文是很难学的语文,我自己就学不来,所以他不赞成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

又有一名领袖说,这里不是中国,为什么要列华文为国家语文;这几名华裔领袖都与东姑阿都拉曼、敦拉萨同一个时期的人,都属于开国元勋,其他如“铁树开花”、“我学了爪夷文更像马来西亚人”、“只区区三页就如世界末日”等等,讲这种话的党领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为华校冠名,岂非嘲笑华人的母语教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