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丝路之旅 30+4小时火车体验

【淡季穷游敦煌】(上篇)
图/文|罗良凯
一行5人,乘下午4时的火车,从中国上海火车站坐30个小时的硬座到甘肃省嘉峪关市。再从嘉峪关坐4个小时硬卧到敦煌。第一班的火车是往乌鲁木齐的,一路上同车有许多新疆和西北或甘肃人。
火车上与一位新疆人对新疆风土民情、旅游、文字等展开交流。原来新疆分南疆北疆、原来隔了条天山山脉的南北疆温度差距非常大、也原来新疆文字和爪夷文一样是右到左的。十几个小时断断续续的交流中,让我们对新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30个小时的硬座,期间站起又坐下,姿势换了又换。由于第一次乘坐长途火车,我们都没什么经验,结果发现吃的没准备够。
我自己是出发前在学校打包了一个煎饼,外加一些饼干。但是相对于30个小时的车程实在太少。看看我们邻座的大叔,橘子、苹果、瓜子、花生、饼干、泡面什么的,吃了睡,睡醒吃,简直不亦乐乎,羡煞我等。
最后,我们还是花了点钱尝了一顿火车上的盒饭,虽然不怎么样价格还高,但好歹是30个小时车程里唯一的正餐。

醒睡间穿过河西走廊
醒了睡,睡了醒间穿过河西走廊,摇摇晃晃到了嘉峪关市已经是晚上11时30分了。在车站,人手一桶泡面一瓶饮料度过了4个小时。同时借着车站的厕所刷了个牙,洗了把脸。算是终结了近40个小时没刷牙的经历。但是澡是没得洗了。一直到我们结束第一天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的行程后才回酒店洗澡,历时60小时。
即使在上海的冬天,马来西亚人一般也是坚持一天洗一次澡,反正我本人是做不到像中国人那样,冬天三、四天乃至一星期不洗澡。所以此次也算是前所未有之经历了。之后从嘉峪关市往敦煌的4个小时硬卧沾床即睡,直到终点。
或许是硬座30个小时实在难受,甚至觉得那床比宿舍的床还舒服。所以建议各位长距离还是卧铺好点,如果实在买不到,那可以寻求半路卧铺有空位后补差价补办一个。


戈壁边疆两关镇
苍茫丝路驼铃响,戈壁边疆两关镇——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
对于阳关和玉门关,这两座于汉武帝年间,打通河西走廊后建立的边关要塞、丝路要道,想必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吧!
阳关,淡季的阳关景区,人烟稀少,仅余旅客寥寥。阳关城下是一排的仿攻城器械,从仿阳关关城进去阳关博物馆后分别是文化柱、张骞像、丝路展馆、两汉展馆、都尉府等部分。往后就能乘景区摆渡车前往阳关烽燧。
阳关烽燧坐落在高处,往下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仅余稀疏几丛灌木在沙漠瓦砾中顽强生长,整个古丝路要道一览无余。


30年河东,30年河西
难以想象如今看起来荒芜的景象,千年前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陆路交通、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军事重镇,颇有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荒芜之感。
往下走,是阳关大道与丝路古栈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未曾想过也有亲眼目睹的一天。

玉门关,兵家必争之地
玉门关,与阳关呈现掎角之势,是当年大汉王朝版图的最西边。由于时间原因,没来得及走到汉长城遗址,仅去了小方盘城遗址。在玉门关博物馆里的墙上,记录了许多古人以玉门关为题而作的诗歌。
从小方盘城遗址的平台上望去,同样是一大片荒漠戈壁,以及一条稍微结冰了的疏勒河。我们站着的地方实际只是当年玉门关仅存的一角,千百年前,疏勒河还是条可以通行大船的大河,水源丰富、水草茂盛,大泽环绕,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登高望远戈壁连天
时过境迁,今天的玉门关虽往日繁华不再,然通过依然屹立的城墙遗址,依然流淌的疏勒河,当年之盛况亦可一窥一二。登高望远,戈壁连天。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诗句,再一次浮现在脑海中,但是这一次却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其中的荒芜与豪迈触手可及。百闻不如一见,古人诚不欺我。

七彩丹霞白茫茫
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丹霞地貌,号称“奇险灵秀美如画”、“人间惊鸿”。由于占地面积大,景点与景点之间需要乘景区摆渡车往返,而各个景点面积不小,同样需要上山下山,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参观。
景区的摆渡车就像公交车一样,不断单向循环,因此游客也不必担心会耽误同车他人时间,按照自己的时间游览即可。
遗憾的是,大雪覆山,放眼所及全是白茫茫一片,“丹”与“霞”是半点看不见了。仅能从间隙处或背风处未被大雪覆盖处得见山体本色。但是各个主要景点、造型基本只能辨认形状,而如网络上看到的照片那般色彩斑斓却是无缘得见。诸如“小布达拉宫”、“神龟问天”等景观还能通过造型加以想象而辨认出来,但诸如“神龙戏火”这等观色之景却是半点认不出来了,难怪淡季免票价。
在感叹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之余,还是不免吐槽一些景点的造型,确实需要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看得出来。
虽然观景效果不如预期,不过其寒冷程度倒是符合预期了,堪比嘉峪关之时。而通过人工的栈道、平台,行走于雪山之中,绵延的群山、刺骨的寒风,却也是前所未有之体验了。

沉积岩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位于罗布泊地区。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岩风蚀地貌,在日积月累的侵蚀后逐渐形成了如今形形色色,造型各异的样子。
“雅丹”即维吾尔语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之意。雅丹地貌各个景点之间距离很大。我们此次只游览了狮身人面、西海舰队、金狮迎宾、孔雀玉立等数个景点。
雅丹地貌各个景点都是自然形成的,在参观的时候需要一点点的想象力,同时也受到距离、角度等因素的影响。换个位置得出的景观很多时候是天差地别的,比如孔雀玉立换个角度后就愣是给我们脑补成了拖鞋。
同样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几千几亿年前却一片大湖,才形成了这样的沉积岩。而后随着地形的改变,沧海桑田,终于才变成今天的模样。之中曲折,大开眼界。
诚然,雅丹地貌虽不如雄关戈壁那般波澜壮阔,但是其中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却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依然令人为之叹服。而这些变化,是数亿年岁月变迁的结果。
人类之渺小,于其中犹如沧海一粟,就像长江中一小朵不起眼的水花。这种渺小,不同于单纯壮观或巨大所带来的的压迫感,更多的是历史长河的厚重、缓慢、久远,且不可逆转。

下期预告:莫高窟的知名度和游客量是肉眼可见的高于榆林窟。
莫高窟与榆林窟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淡季穷游敦煌】(中篇)
图/文|罗良凯
一个个石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洞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洞窟中出于文物保护不能开灯,仅能依靠导游手上的电筒光芒来观看。
莫高窟和榆林窟被称为姐妹窟,但是莫高窟的知名度和游客量是肉眼可见的高于榆林窟。淡季的莫高窟,客流明显减少,但是人数依然众多,同时一轮的导览也比旺季多开放4个洞窟,总共可参观12个洞窟。同时,除了几个主要洞窟如藏经洞和睡佛是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之外,各个导览团之间参观的洞窟是不尽相同的。
木骨泥塑主要模式
木骨泥塑是莫高窟与榆林窟中各洞窟中雕塑的主要模式。由于当地山壁属砂砾岩,山壁虽开凿容易却不适合直接雕刻,因此需先以木头做出大致骨架,再绑上草绳敷上泥进行彩绘。有的部分如罗汉的长眉毛则会用铁线作为塑造材料。
雕塑内容多是佛祖释伽牟尼、他的两个弟子迦叶、阿难,或者是三世佛、十八罗汉等塑像。其中许多塑像都非常生动,特点鲜明,很好辨认。唯一遗憾是许多雕塑都是清朝时期,山体洞窟饱和无法开凿后,当时人为了修所谓功德,而重新彩绘的。其中又不乏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或工匠,因此重新彩绘的部分很多时候除了使用许多原本壁画不曾使用的新颜色之外,彩绘的手法也是参差不齐,精粗不一。
避画令人震撼
山壁外原本有大片的露天壁画,但也因风吹雨打而几乎看不见了,也无法一睹原貌。而莫高窟与榆林窟中都各有一座大型卧佛,莫高窟的卧佛所在的洞窟呈拱形就像一口棺材,背后是模仿孔子有著名弟子七十二人而造的佛祖七十二弟子像。卧佛即佛祖涅槃像,周遭墙壁上是关于佛祖涅槃过程的壁画。面容祥和半寐半醒,这种看透人间的宁静很容易感染参观者,仿佛天塌下来的事都不是什么大事。让人不免升起如临终之时能有如此从容祥和之心态,想必也就不枉人间一游的念头,即便知道身在世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不过有此念头,心向往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实际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壁画,不管是墙上的亦或是洞窟顶上的都是如此。墙上的壁画,有典型的讲经图、菩萨图、九色鹿等等,线条精致,色彩鲜艳,布局巧妙,建筑拟真写实,所含内容从佛法到生活、建筑无所不包,不愧为艺术之魁宝。
看生活也看画功
导游说的,看莫高窟榆林窟壁画看的不仅仅是壁画,看的还有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洞窟顶上,不管是各藻井图案或是千佛图,其令人感慨处除开小巧精致之外,就是其可想而知的仰躺作画的方式了。不管是仰躺作画亦或是正对着垂直作画,都需要对毛笔有非常熟练的掌握方能达成。
观两窟壁画时,线条精致顺畅毫无停顿,不得不感慨广大作画者技艺之高超。



佛教六道轮回图
到榆林窟的时候,正值飘雪,榆林窟前的榆林叶早已落尽,榆林河两岸也已结冰,仅剩窄窄的河道依然流淌。阶梯、石板地上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霜,非常的滑,大有稍不注意就要滑倒之势。榆林窟洞窟数量、规模都不如莫高窟,但是作为莫高窟的姐妹窟,其洞窟内容、壁画雕塑却是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幅佛教六道轮回图,是莫高窟与榆林窟中唯一的一幅现存的六道轮回图。清楚的展示了阿修罗、天神、人间、饿鬼、畜生、地狱六道,非常有趣。佛教轮回这词平日里就听得多了,现在总算是亲眼看过一回了。
是否开放洞窟很矛盾?
同时,或许是知道的人不多,名气也不如莫高窟的原因,榆林窟中的壁画雕塑等保存都非常完好,鲜少有重新彩绘或被大规模破坏、盗窃的现象,虽然依然有如莫高窟一般被严重氧化而失去色彩的雕塑壁画,但总的来说也算是一大幸事吧。
实际上作为需要保护的珍贵文物,是否开放参观洞窟是一个矛盾的课题。因为湿气、光线乃至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洞窟的壁画雕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每次进入洞窟都有人数限制,因此洞窟里面没有灯光也不能拍照,一次进入洞窟的时间不能太长。但是如以保护为名让珍贵文物蒙尘,无法为世人所见识却未免可惜。
要让世人了解他,欣赏他,就必须进行开放。因此讲解员也有提到,人们能做的就是实时对洞窟环境进行监控,力求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将开放洞窟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小。时至今日许多洞窟都已经永久关闭,如榆林窟榆林河对岸的洞窟更是从未开放。至于什么时候这些洞窟可以重现在大众视野那就真的只能走着看了。






非一般认知的山
鸣沙山与月牙泉,是去了莫高窟后的下一个景点。但是实际上临时我们还顺路去了一趟雷音寺。我自己对于雷音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西游记。而现实中的雷音寺比我想象中的大,整体呈中轴布局,与一般的大型寺庙结构差不多,是古代交通枢纽以及西行必经之路。所幸在莫高窟学了点佛教常识,这一次逛雷音寺倒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一头雾水。
鸣沙山月牙泉
如果说莫高窟是文化盛宴,那么鸣沙山月牙泉就是自然奇景。沙漠,对于我们热带国家长大的人来说与下雪一样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鸣沙山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上或一般认知的山,他东起莫高窟,绵延约4万米,而月牙泉,就处在鸣沙山的环绕之中。
我们去的时候,雪还没开始下,冬季的月牙泉水面结冰,水边的芦苇茅草呈枯黄色,半点没有“绿洲”的样子,反而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宁静。沙漠中的泉水,总是令人感到清奇,四面环沙的月牙泉亦是如此。
据解说牌上记载,从前的月牙泉面积更大水位更高,这一点从四周的岩石就能看得出来,然而最近月牙泉面积却是在逐年缩小,说不准哪一年就要消失了。站在边上的月牙阁上,还能在墙上看到历年历代文人墨客为月牙泉留下的诗句,千百年来来到这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透过这一首首诗,一个个为鸣沙山月牙泉的美景所折服的文人墨客的身影却又清晰可见,此等美景,穿古越今,为我所见,幸甚幸甚。
爬沙丘 很费力
看完月牙泉,少不得要爬鸣沙山。爬沙丘,可不如想象中简单。松软的沙土,往上迈一步滑下来半步,因此只能小步小步走。不过所幸爬山路线上有安装一道窄窄的,仅供一人通行的梯子,用以帮助固定脚步不会下滑。而最后大约四分之一左右的路段是没有梯子的,当然也可以选择就到梯子尽头为止,哪里的景色也是一点不差的。
而我自己是有爬上最高处的,由于沙土松软,同时梯子横轴之间距离非常小,得频繁迈步,因此消耗的体力虽说不是不能承受但也比想象中大一些。然而好在山上的景色也并未让我等失望。
沙漠的一颗明珠
坐在山顶上往后看去,是真正的一整片沙漠,往前看则可以俯瞰月牙泉。从鸣沙山看月牙泉和从月牙阁看月牙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后者看的是月牙泉本身,而前者,由于距离更远视野更广,因此视野中除了月牙泉外还有周遭一圈的黄沙沙漠。
尤其时值黄昏,月牙泉周围灯光亮起,远远看去就像被沙漠包围的一颗明珠。
下期预告
从游骑将军府到关帝庙、文昌阁、嘉峪关内城、嘉峪关关城,一轮下来无不让人感慨一句“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