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拉脱维亚山水与古墓 传统与现代林立城中

【波罗的海三国之拉脱维亚】(中)

图/文郑秀兰

(稿酬捐南洋基金)

抖擞春寒,漫步在拉脱维亚(Latvia)首都里加(Riga),天色灰蒙蒙,街道人来车往,城市繁忙,果然是波罗的海最大城市,占着重要地理位置,宛然是“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

与其美称为“北方巴黎”,更喜欢她传统混合现代的新艺术味道。

道加瓦河流淌城中,老城新城就此有别。往来穿梭中古与现代建筑,未曾如此仔细品味一座陌生城市,看那白玉兰花绽放在瑟瑟寒风,掩映庄严国家剧院。新旧城交界处,抬头望见争取自由阵亡将士的纪念碑,女神高举的3个金色星星照耀着独立后自由往来子民。

沿着河道,里加东正教教堂的圆顶闪着金光。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有着共同历史命运,从苏俄领土一部分到列国强治,再到独立。除了民族文化共融特征,各宗教派教堂也在历史进阶中占据不可忽视地位。作为拉脱维亚最重要商业,金融与文化中心,里加丰富多元文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亦是理所当然。

观赏阿尔伯特街

里加最特别的是观赏阿尔伯特街(Albert Street)的新艺术建筑群(Art Nouveau Building)。源于西欧的新艺术建筑,风格有别于一般传统设计,特别风行于19到20世纪初。超过800栋新艺术建筑争风斗艳在同一条街,目不暇给外还让人眼花缭乱。

所谓新艺术运动建筑,设计崇尚自由奔放自然纹理的理念,以别出心裁浮雕突显建筑活力,彩砖瓷砖以几何图形装饰墙面,窗户形状新颖,螺旋楼梯设计更是全欧绝无仅有。这些大胆风格延伸于室内摆设和日常用物,外观内饰格调一致使建筑风采别具。

而能把建筑艺术化形成一股新艺术运动风气,这等钜作绝然是凝聚了大咖建筑师的艺术创作思维。构思汇入了神话人物和花卉植物纹理,古思今怀,永存潮流。建筑大多是民宅或大学使用,也是名人富人首选居住地。

黑头宫让人好奇

里加广场处处,唯有里加市政厅广场(Riga  Town Hall Square)让人眼前一亮,单是那梯级建筑造型的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 Heads)就让人好奇。原来这里在14世纪是黑人兄弟会会所,会员皆是未婚商人组成的同业行会。后来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影响,添加了金属装饰的华丽雕塑。往昔富商云聚黑头宫,车水马龙盛况已不复。广场前是象征正义与自由的罗兰雕塑。

高处眺望,里加尖顶圆顶教堂林立,旧城中心有显眼的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里加主教座堂(Riga Cathedral)和圣雅各大教堂(St. Jacob Catholic)。教堂千变归一,最奢管风琴、最丽圣坛、讲经台还有别致族徽,使得它们难以区分宗派。然而,没有教堂的城市仿佛失去了魂灵,教堂巍然身影倍增城市魅力,尤其当钟声响起时,思绪也随着悠扬钟声飘向远方。

地球上盐度最低的海洋

尤尔马拉(Jurmala)距离里加23公里,从来是拉脱维亚著名海滨度假圣地,就那延绵32公里浅滩和波罗的海令人心旷神怡的辽阔,就足以在夏日引来无数弄潮儿挤满沙滩,更何况这里海水是地球上盐度最低的海洋。

但最舒心的不是海滩漫步,而是观赏周围散落的木制小屋或现代小别墅。有些仿佛隐匿在树影中,有些拥有海天一隅景色,小屋无有雷同却自优雅迷人。

百年老木层

占全国建筑数量20% 近4000多间的木屋,已然是里加市容一部分。最老木屋可追溯到18世纪,十九世纪初,拿破仑行军路过此地,烧毁了一部分。经历岁月得以保存下来的有些已被精心修复,有些破败不堪。而尤尔马拉的夏日木屋,柔和色调装饰着华丽木雕,每间拥有让人感觉温暖的阳台,还有那种回到旧年代的小尖塔烟囱,赏心悦目。

最后到约马斯步行街(Jomas Street)闲逛,欣赏当地手工艺品,然后坐在木制小屋喝茶,感受一下中世纪街道人来人往的氛围。

砂岩悬崖断垣残壁

高加国家公园(Gauja National Park)距离里加60公里。那里丘陵延绵,茂密丛林生长着许多欧洲区域已经绝种的动植物群。

密林半掩蜿蜒山谷的河流,隐现断垣残壁的古堡废墟,河岸尽是砂岩悬崖。

山河宛似瑞士秀丽的阿尔卑斯山,因此有拉脱维亚小瑞士之称(Livonian Switzerland)。

广袤丘陵公园里有座图雷达庄园,庄园里有一中世纪遗产,那就是13世纪时里加大主教修建的图雷达城堡 (Turaida Castle)。红砖城堡曾盛极300多年,历经无数战事,最后抵御不过俄军炮火,失去战略地位后被废弃,随时间推移形成废墟。

图雷达小教堂

重建后的城堡内部成为博物馆,陈列着从地底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物。

爬上圆圆塔楼,四周景色纳入眼底,谈不上气势磅礴的城堡,在山色葱茏里自有神采。

园内还有一座已经200多年的木制结构图雷达小教堂,是拉脱维亚最古老也是保护最好的教堂之一,如今已成为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利沃尼亚人的历史。

凄美爱情世代相传

来到古特曼洞穴(Gutman cave),山洞之所以引人是因为庄园的一座图雷达玫瑰坟墓,这里埋葬着一位为保贞节而牺牲的红颜,她凄美的爱情在传说里世代流传。

17世纪,战争遗孤Maija被收养在城堡里,长大后美丽动人的她和城堡园丁相恋,经常相约在山洞。

一天她收到情人约会信件,不疑有他赴约,但发现约的人是个波兰兵士。

当波兰兵士企图玷污她时,为保贞洁,她骗说脖子上的围巾是一条刀枪不入的魔法围巾,波兰兵士相信了,在用利剑试验魔法围巾时也将她杀死了。

她的情人将她埋在图雷达庄园,并种了一课菩提树,生前死后她都是图雷达的玫瑰。

女子愿被赐美满爱情

Maija的经历后来被谱成诗流传民间,400年来凡计划结婚女子就会来此祷告,希望自己被赐予美满爱情。

这件事情有法律文件存档,她的园丁情人将她埋葬后伤心地永远离开这里,而波兰士兵后来也被逮捕提控,施予绞刑。

红色砂岩洞壁到处刻满文字和符号,数百年来路过此地的凭吊客总要留下缅怀的叹息。

洞穴里有泉水潺潺,据说可以疗愈病痛。

 

ADVERTISEMENT

 
 

 

反应

 

旅游

立陶宛维尔纽斯 上古世纪艺术老城

【波罗的海三国之立陶宛】(上)

图/文郑秀兰

(稿酬捐南洋基金)

未曾想像波罗的海有多深遂,已穿越清澈天空,来到了东岸的立陶宛,听海浪轻拍的声音。这片土地据说是欧洲中心所在,这里人们说着古老语言,民间流转着动人传说,她的时光如琥珀,藏着自然亿万年的秘密,这里教堂有神迹,还有如诗般的湖泊和古城堡。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立陶宛大公国曾在15世纪与莫斯科争雄,如今留下洒满阳光的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新城樱花点缀现代高楼,旧城教堂错落有致。朗朗天空下的老城,依旧保持500多年前古朴典雅模样,融合着哥德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和东正教风格,把老城定格在那个世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

古城风貌柔美

时置旅游淡季,街道没有拥挤人群,商业也不喧嚣,战争阴影下行人游客稀少。古城风貌柔美,予人一份闲适心情,不自觉脚步放缓,时间也变得慢悠悠了。

酒店外是市政厅,宽阔广场在从前是罪犯行刑之地,如今是国家庆典场所,周边围绕着各国大使馆和商店,由此延伸东南西北的宽街窄巷最引人寻幽探秘。

信步曲折鹅卵石街道,经过一些趣味小店,绕过总统府,走进东欧最古老高等学府的维尔纽斯大学。学府位于老城主要街区,是四百多年来孕育人才的知识殿堂,不但各建筑景观独特,历史大庭院,堂皇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s)和钟塔地标,都属于大学建筑群一部分,还有图书馆近代壁画已然成为老城旅游焦点。

不起眼“奇迹之砖”

在老城,看到最多的便是教堂了。立陶宛是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40多座精致的各宗教派教堂,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随国家历史转折历经劫数和沧桑。

毗邻大学的维尔纽斯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是天主教徒最重要主教座堂。曾经的加冕教堂也是统治者和历史著名人士安息之地。据说国王棺木埋葬地下室百多年,出土时面目如生,众人都认为这是神迹。

大教堂是立陶宛精神的象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与之相关。在主教座堂和钟塔之间的地面,镶有一块不起眼地砖被称为“奇迹之砖”,上面写着“STEBUKLAS”,意为奇迹。1989年为争取独立,立陶宛联合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人民发起一场浩大和平示威。当时200多万人手牵手组成人链,震撼情景就是以这块奇迹地砖为起点,一路向北延绵675公里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史称波罗的海之路 (The Baltic Way)。两年后,3国成功脱离前苏联宣布独立。

完成历史任务的“奇迹之砖”,如今变成期许愿望的希望之砖,若能站在地砖上许愿后,又能闭眼在原地360度转身而脚不离砖,愿望就能实现。

拿破仑“拆”不走

圣安娜教堂 (St Anne’s Church)是典型哥德式罗马天主教堂,由不同形状红砖砌成,精致华丽设计有如一件艺术品,让当年行军路过的拿破仑十分倾心,想要把她拆迁巴黎,却因结构复杂而不得。不得后的不甘,便是极尽破坏和摧毁,至今未能修复。

最后穿过据说可以减轻病痛的黎明之门(Gate of Dawn),城门上的礼拜堂有一幅镶金黑面圣母壁画,她的神迹故事和神圣性受到天主教和东正教共同敬仰。

红砖堡湖水城

走出教堂,走进空灵特拉凯城堡 (Traikai Castle)。教堂与城堡,凝聚了民族精神信仰的意义和历史演变的轨迹。就像维尔纽斯近郊的特拉凯小镇,曾经两代立陶宛君主在14世纪时定都于此。

小镇谧静,城堡更引人。也许加尔夫湖(Lake Galve)的水太深太清澈,也许露出水面的岛屿在秋冬季节景色太飘逸,君王一念就有了空灵的特拉凯城堡,以红砖砌堡,以湛蓝湖水护城,以周围森林为屏障,另搭一座桥通往陆地。

已是博物馆的城堡,收藏物品串起历史往事,往事如惊鸿,风过水淌。城堡在硝烟烽火中辗转胜败,眼见城墙尽毁,废弃失修。几百年后山河重拾,辉煌难再,残缺寂寥也是城堡的风景,并同列入世界遗产。

“沙嘴”的海神故事

立陶宛西岸有个狭长的库尔斯沙嘴(Curonian Spit National Park),从南到北约98公里,半属立陶宛半归俄罗斯。

沙嘴由来从波罗的海神话说起。春寒风来,那时波罗的海恶浪滔天,美丽善良女巨人涅林加(Neringa)为了保护渔夫们能够日日安然归航,毅然挽起围裙兜起沙,向遥远天边一撒,沙石落海成沙洲,从此人间添了一幅自然画卷,库尔斯沙嘴荡开了恶浪,成就了一湾风平浪静的潟湖。

千万年来,库尔斯沙嘴千变万化,不断受到海流、风和潮汐侵蚀,当地人世代继续着女巨人的努力,在沙嘴上不断种植松树林和堆积沙丘。如今树木茂密如林,Rositten 村的湿地是上千候鸟迁徙栖息地。Juodkrante的女巫山更把立陶宛神话和传说中人物,以橡木深雕80多座女神女巫形象置于林间,生动地激发对神话的想象。

琥珀最大出产地

尼达(Nida)是沙嘴最大城镇,那里湖海横亘,海浪把七彩异石涌上沙滩,沙滩延伸着随风飘移的沙丘,许是春寒罕有人烟,荒凉感更辽远,竟是这样惆怅自然奇观,引无数文学家诗人在此凝望沉思,创不朽文学杰作,沙丘上还屹立了法国诗人当年迎风而行的风姿。

库尔斯沙嘴的黑岸潟湖是琥珀最大出产地,其产量之多和质量之优使立陶宛有琥珀王国之称。这些沉淀水里5000万年的琥珀,有些晶莹剔透,有些含着一些原始生物秘密。据说佩戴琥珀有宁心静气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渔夫与猎人世居沙嘴小镇,过着古朴传统生活方式。沙嘴变迁与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尊重息息相关,这里的每一个砖瓦,每一颗沙粒都承载着自然的故事。它是夏日度假首选胜地。

复国反抗的标记

往北行抵达了著名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大大小小圣像和十字架似整齐又凌乱竖立小山丘。当年帝俄沙皇时代,许多人被迫害甚至流放西伯利亚,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始于思念,十字架从第一个到千千万万,意义从对亲人祈祷祝福的初衷,演变为复国反抗标记,进而成为立陶宛永恒的精神象征。

从反俄年代算起,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到争取独立,二百年来,人们不断把奇迹寄望十字架,而十字架总能在被铲除后变得更多范围更广。

十字架山凝结了立陶宛人民对自由和信仰的坚守与执着,是历史见证者,也承载着世代人民的希望和奋斗。

下期预告:作为拉脱维亚最重要商业、金融与文化中心,里加丰富多元文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亦是理所当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