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不按成绩分班
隆华小明年废精英班

(吉隆坡16日讯)《南洋商报》探悉,联邦直辖区教育局指示华小从明年起不可采用编班制,这意味着华小不可再设精英班,只能不分成绩,在原有班级上课。

据了解,吉隆坡华小的校长对教育局长训令不知所措,尤其是分班制是华小过去几十年的传统,若要一刀切,明年全面恢复普通班级制度,料将引起各种问题。



消息指出,全国校长职工会也对联邦直辖区教育局长的训令感到为难,并希望教育局允许华小采取软着陆方式,逐步废除分班制。

校方盼勿一刀切

此外,联邦直辖区教育局的这项指示,让一些家长感到紧张,尤其是孩子在精英班的家长,担心新措施拖慢孩子的学习进度。

吉隆坡一名华小校长受访时说,目前已接近年终假期,校方要开始排班,局长的指示让校方举棋不定,究竟该如何编排班级?

“我们和家教协会讨论,到底该如何编排班级,毕竟这是几十年的传统,若是一刀切,肯定会引发许多问题,也令师生难以适应。



“我们要求局长以软着陆方式处理编班问题,对于已进行分班制的高年级学生,有关制度照旧进行,一年级新生则不再采用编班制度。”

该校长坦承,根据教育理念,精英班是不公平的制度。

不过他补充说,如果以理性角度看待问题,精英班让学习能力快的学生学习得更快速,进度不会被拖慢。

他说,在“有教无类”的理念下,华小最终将不再出现分班制,所有学生将不分成绩高低的同班上课。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去年接受媒体访问时,认为精英班教育模式违背教育初衷。

强调孩子快乐学习

教育部资深官员受访时形容精英班是华小的特有“产品”,因此教育部不会发出通令来废除精英班制度,反而由州教育局长发出训令。

“我们向来强调让孩子快乐学习,若以教育角度出发,精英班制度是不正确的做法。”

他说,教育部于1983年制订小学新课程(KBSR),当时该课程强调每个班级的学生进度不同,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教材教导学生。

“教师必须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组,即是强、中、弱,以不同的教案教育他们。”

他表示,小学标准课程(KSSR)于2011年取得KBSR,该课程除了要求孩子高思维思考及着重学生表现,也同样强调有教无类,学生应该不区分学术成绩的情况下一起学习。

森华小延续编班制

森美兰州一名校长职工会代表说,该州教育局长早前在官方活动上有提及华小应废除分班制,不过却没有发出正式训令。

他在受询时说,该名局长已调任出掌联邦直辖区,新上任局长没有提到要废除分班制度,因此森州华小将延续原有的制度。

他表示,虽然华小设立精英班,不过教师还是有教无类,因为学生最终还是要参加六年级检定考试(UPSR)。

“分班制度只是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精英班学生学习更多东西,普通班教师则是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教学,因为学生最终都要面对同样的考试。

“我们何尝不希望让孩子快乐学习呢?当UPSR成绩出炉,学生成绩下滑,教育局将要求校方列出提升成绩的方式,让教师深感为难。”

独家报道:宋秀英

独家报道:宋秀英

独家报道:宋秀英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