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管控令第29天】明吉法师网上弘法
勉励民众在家学佛

明吉法师继续通过网络弘法,让大家可利用留守家中的时间学佛。

(八打灵再也15日讯)鉴于民众不得在行动管控令期间外出,明吉法师将开启另一阶段网上弘法,勉励大家善用留守家中的时间闻思修学,学佛、学法,增长福慧人生的资粮。

明吉法师为马佛总雪隆分会主席、八打灵观音亭住持、柔佛士乃镇观音亭住持、蒲种普门善导寺住持、观音世界创办人暨基金会主席。



继“人间观音,福慧人生”【疫情启示】连续28天,网上天天开示之后,明吉法师将开启另一阶段网上弘法。

新系列为:“人间观音、福慧人生”【静心学佛】系列,每周一、三、五早上9时于网上开示。

这项网上弘法系列每期将设立一项主题为大家开示,4月17日(星期五)开始主题为:“寻找究竟皈依处,归敬三宝最吉祥”。

另外,明吉法师也会继续于每星期六早上9时,在网上带领大家修习“福慧人生 随身妙法”。

明吉法师说:“佛法为千年菩提,流传至今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万古明灯。”



他指出,《普门品》有说:“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从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人间处处有观音,希望大众在家也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累积福慧资粮,让自己及所有人在面对困境时得到指引,从烦恼中得到解脱,得到究竟快乐。”

民众可浏览“明吉法师”面簿:www.facebook.com/guanyinworld,或拨电016-774 8161询问。

反应

 

副刊

【登彼岸】为什么佛教徒求佛不学佛?

求佛不如学佛。求佛往往是与贪、瞋、痴(三毒)相应,学佛才渐渐会与戒、定、慧(三学)相应。正信的佛教徒应该学佛,而非一味求佛。纵使开始时求佛,过后应当提升为学佛。开始修行时,力量单薄,需要求佛菩萨加持,那是为了巩固信心。如此求佛菩萨加持,如果也获得人天福报,无可厚非。

修念佛法门的,他们求生净土,并非只求自己去极乐世界享乐,而是要乘愿再来,广度众生。净业行人,炽然愿生净土,在这一期生命,不强求自身的祸福寿命,一切随顺前业。



如果我们忘了学佛的长远目标是跳出轮回,却只为了要满足个人的私欲而求佛,越求就越与佛教的教义背道而驰。求佛与学佛,天壤之别。

笔者曾经个别的问过不少对佛法比较认真看待的佛友:“根据你的观察,那些时常来道场参加各种活动的佛教徒,求佛的与学佛的,比例如何?”(请注意:笔者是要他们针对“时常来寺院/道场参加活动的佛教徒”提出意见,不是指那些在初一、十五来寺院吃吃素,在卫塞节才来寺院浴佛,凑热闹的挂名佛教徒。)

毫无例外,每个被询问者都回答:“求佛的占了很高的百分比”。 几乎人人愿意求佛,许多人却不愿意学佛。比较“积极的” ,常来道场的佛教徒绝大多数是属于求佛的一类,何况是那些不积极的?由此可见,“求佛不学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众生自私自利的习气。这个习气是多生多世累积下来的,所以非常不容易清除。

第二个原因(笔者首先声明,无意一竹竿打翻整船人),之前许多道场都以“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为借口,事实上却“多以欲勾牵,少令入佛智”,或者有意无意之间把”入佛智”那回事忘了。佛教讲的“善巧方便”是需要考虑初善(动机)、中善(过程)、后善(结果)的。很多佛教徒却只讲“方便”而不管是否“善巧” 。其实他们是借“方便”之名,去做“随便”之事,而没有认真的教导佛法,劝信徒从自私的心态走出来,导致一般的佛教徒变成“求佛不学佛”的一群。



依样画葫芦做表面功夫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大多数的寺院鼓励信众做些什么?有多少寺院年复一年,依样画葫芦做些表面功夫?它们是否有改善,或者变本加厉?

为了鼓励信众参与印经书、放生、供僧、参加法会、布施给老人院、孤儿院等活动,很多道场引经据典,说这些善行会带来很多功德。鼓励善行当然没有错,善行带来功德之说也应该推广。以助印经书做为例子,它有十大功德:

1.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2.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3.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4.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5.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8.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9.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10. 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速得成佛。

把人天福报当重要部分

上述的10项功德,最后的那项与破除我执,发菩提心有关,这一项是最重要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助印者只希望获得前九项的人天福报,而忽略第十项。他们错误的把人天福报当作是佛教最重要的部分。令人惋惜的是,这种偏差的求功德心态,一向来是被默许、被鼓励的。日子久了,就变质成为不良的风气。

各种善行以及它们的功德都不是争议点。佛教提倡福慧双修,追求人天福报并没有错,问题是,很多佛教徒只求福报,而把智慧搁置一边。由于长期受到多求福报,少修智慧(甚至不修智慧)的误导,在很多佛教徒的脑海,求佛不学佛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要令到佛教徒“少求佛,多学佛”,提升他们的素质,必须从根本下手,改变许多道场“重形式,轻内涵”的作风。这个改变虽然艰难,却是非做不可。

近年来,不少道场已经做出改变,希望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否则就会在一片所谓的“弘法”声浪中渐渐“灭法”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