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英雄奖3.0/视频】流浪者明灯
黄耀庆用爱温暖社会

每个人有不同的嗜好,有人喜欢种花、集邮、打高尔夫球、阅读、旅游等等; 而很多嗜好需要以金钱来满足。



黄耀庆的嗜好亦然,而且花很多钱,但他认为是值得的,加上有很多人支持协助,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

黄耀庆的嗜好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是协助流浪汉,把钱用在他们身上,为他们带来温暖。

他除了自己投入,也带动朋友投入,更从一个人的力量,结集成团队的付出,成就了他获得表扬,成为英雄奖得主之一。

黄耀庆自掏腰包购买用具,为流浪者理发。

42岁的黄耀庆,年轻时吃过苦,得到别人帮忙 ,也深刻体会人助人的重要,尤其受妻子诺素莱雅迪影响,了解到行善施赠的意义。

多年来,他无私地为流浪者献出绵力,出钱出力甚至号召身边的亲朋戚友加入其团队,为弱势及面对困境的人士雪中送炭。



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唤起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及乐善好施的觉醒,进而靠大家的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黄耀庆是受妻子诺素莱雅迪影响,了解到行善施赠的意义。他说,2013年8月8日开斋节首天,他当时还在经营餐厅,为了做善事和不浪费食物,他就把餐厅的食物派送给流浪者。

“当时,流浪者脸上挂着的笑脸是金钱也买不到的,我觉得很开心。”

提供熟食反成浪费

有了开始,他欲罢不能,但后来却发现,为流浪者提供熟食,有时候反而会是一种浪费。

“起步阶段,我和团队于晚上10时或11时左右,前往流浪者聚集的地方派发熟食,由于天色已晚,为了不打扰他们,都会把包裹好的熟食放在流浪者身旁。”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流浪者身处的环境有老鼠、蟑螂、苍蝇等,很多时候食物久放的,已不适让流浪者吃进肚里。”

思量后,他与团队最后决定改派送干粮如面包、水果、饼干、矿泉水等给流浪者。

黄耀庆得奖后,希望能协助更多流浪者。

感召80人加入团队

黄耀庆的善念善行,感召了亲朋戚友的加入,其团队的“无名英雄”越来越多,包括他皇家军事学院的校友也鼎力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今,这支协助流浪者的团队,已有逾80名“中坚分子”。

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访问时,他特别强调一名面包店老板的加入,让他们得以成本价购买到干粮,为团队省下不少经费。

“我这个朋友不是富裕的人,所以我们不期盼他免费提供干粮,毕竟有心就好,难道还要割人家的肉来补贴?再者,我们有收取义款,可用这些义款来购买干粮。”

从初期的免费送食,其团队现时已扩大了服务,甚至为流浪者提供医疗、理发、洗漱用品、衣物等。

而且团队里也有专业医生,自动请缨为流浪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有一名流浪者因糖尿病而截肢,我们就搭建了简单的医疗室,为他清洗伤口。”

至于洗漱用品,黄耀庆笑说除了购买,也有善心人士在酒店、旅馆住宿后,把取回来的厕纸、沐浴露、洗发水等捐献给他们。

或许有人对此举有意见,但是他认为,大家不偷不抢,仅仅是把酒店分配给住客的清洁用品收取起来捐献出去,也是不浪费的表现。

此外,他也留意到一些流浪者带着孩子四处流荡乞讨,他就会设法寻求国州议员的协助,协助这些在本地出身的孩子们申请大马卡和获得教育机会。

“对一些流浪的家长来说,这也许是骨肉分离,但长远来说,接受教育的孩童,才会有机会改善他们的家庭状况。”

首相夫人敦茜蒂哈丝玛医生(中)颁发奖状给黄耀庆。右为隆雪中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

添置公寓安顿妇孺

为了进一步协助流浪者有栖身之所,他与团队在巴生添置一所三房公寓单位,优先让妇孺居住,然后协助他们觅工。

毕竟如果要出外找工,填写资料时需要报上地址,而这个单位就是他们的临时住所。

住宿在该单位的流浪者只需负责水电费等基本开销,无需缴付租金。当然,他与团队也会设有附加条件,避免流浪者滥用此便利。

如他所言,给流浪者一些生活所需只能解一时之需,但教他们生存却可以让他们创造自己的生活。

他坦言,他与团队计划扩大这项计划,包括另觅单位供年老的流浪者居住,也想添置更多公寓单位,让更多流浪者受惠。

“我们可以协助流浪者多少年,10年、20年30年?所以,我认为必须要寻求方案来协助他们。”

为原住民甘榜装太阳能

助人是无止境的,因此除了协助本地流浪者,一次机缘巧合,知道有一名教授要前往柏隆(Belum)森林区内的两个甘榜提供援助,黄耀庆于2015年9月,毅然决定和教授前往当地。

“要抵达这两个甘榜需要乘搭逾1个小时的快艇……若查看地图,这里距离泰国边境不到10公里……这里没有水电供应。”

接着,他组织及带领其义工团队,前往柏隆森林区为原住民带来文明建设,如太阳灯、滤水系统及其他物资等等。

由于当地原住民大部分使用蜡烛,也发生过数起火灾,因此他在这里安装太阳能,以便他们在晚间不用再使用蜡烛,减低火灾风险。

卖T恤捐基金

黄耀庆对流浪者的协助有增无减,如今也发起购买T恤的捐款活动。

“青色的T恤售价80令吉,收入将悉数转入基金中,我们希望善心人士订购,而且团队的义工群们,也会在每两周一次的施赠物品时穿上这件T恤。”

他也提到,该团队目前与一些大专院校合作,让大专生参与施赠活动之余,也激发他们的善心。

“尤其是一些学生在与流浪者交流者,获知来自同样的州属,却有不同的命运,让学生更知道要惜福。”

他也感谢其团队把这项理念发扬光大,毕竟流浪者的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大城市,因此已有成员在亚罗士打、新山等发动类似援助流浪者的行动。

“我的大梦想是完全解决流浪者的问题,也许在我有生之年无法成真,但我相信这是可行的……这显然需要有计划开始推行,而我就先推动。”

他本身主修电机工程系,也有法律文凭,如今更开始报读医药系,以增加本身的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下周预告:

手语导师 贺蒙助听障者自强

报道:江枚霞 摄影:谢德煜/姚春显

报道:江枚霞 摄影:谢德煜/姚春显

报道:江枚霞 摄影:谢德煜/姚春显

报道:江枚霞 摄影:谢德煜/姚春显

报道:江枚霞 摄影:谢德煜/姚春显

反应

 

优生活

【英雄奖·宣扬好人好事】薪水20%购食物送贫户 巴兰助人不分肤色

报道:郑美励

摄影|苏汉成、Cikgu Param脸书

百物腾涨,钞票价值越来越小,当自己的钱可能只是刚刚够用,你还会长期掏腰包帮助其他人吗?

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这么牺牲,但莫哈末法汉巴兰古那塞加兰却是如此。

病毒夺走父母兄长

与莫哈末法汉巴兰古那塞加兰(以下简称巴兰)约好在他位于金鱼村人民组屋的家见面,结果他姗姗来迟。记者和油漆工人两批人马已经到他家门口等候。

互相询问,确认大家的目标都是同一人,攀谈起来。

油漆工人按照他在电话中的指示,向隔壁的马来邻居拿了锁匙开门让我们进入屋内等候时也怜悯道出,“他的家人都感染病毒死了,只剩他一个!现在他在为家里重新装修。”

较后记者本无意勾起对方的伤心事,但巴兰并不忌讳,主动提及。

在疫情的高峰期,许多人失去工作甚至连生存可能都面对困难,当时他经常在邻里社区发放食物救济邻居,在助人过程中不慎感染病毒,不知情的他把病毒带回家。

他最先发病,病重相当严重,小命差点不保。

在他留院治疗期间,亲戚来电通知他的父亲、母亲、哥哥接连倒下,被送入另一所政府医院。

10天后巴兰康复出院了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双亲和哥哥不敌病毒,一个接一个的走了,留下他一人。

有感内疚连累家人

不相干的外人非议、责怪他连累家人,巴兰自己也感到内疚,想过“如果当初没有去送食物,父母兄长就不会……。”

他意志消沉好一阵子,想过放弃行善助人,后来他又想到在父母染疫后与他通电话时并没责怪他,最终他释怀并走出阴霾,重新投入慈善公益活动,他深信如今已在天上的家人也会乐于看到他在从事的活动以及获得奖项肯定。

37岁的巴兰是因为热心公益而获得由《南洋商报》与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总商会联办的“英雄奖4.0”奖项。

巴兰会从事社会活动可说是深受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在校园负责清洁工作,薪水不高但乐于助人,热心公益。

“以前这一带住的多数是B40群体,很多家庭都过得比较困难,需要接受社会福利部门的救济。”因此,巴兰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去需要帮助的家庭发放救济品。

我们穷为何还帮人?

当时年纪小的他曾经对父亲发出一连串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其他人?我们自己其实也过得很辛苦……“父亲说,并不是说薪水少就不能帮助别人。如果要等到我们富有了才去帮人,那么我们永远都帮不了别人。”

巴兰也曾经问过,“大家不同种族,他们是马来人、华人,为什么我们印裔要帮助他们?”

其父表示,抛开肤色、种族和宗教的不同,所有人体内都流着红色的血液而且都是人类,因此每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一定要有大笔金额或者帮忙很多人才叫做帮忙,能够帮忙多少就多少!

“我父亲表示,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要帮助别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即使我们现在遇到困难,但日后遇到的困难可能比现在更大,或许到时有其他人会帮助我们,或者帮助周遭其他人。”

服务工作:赠送食物

成年后的巴兰做过不少临时工,直至2008年才开始成为公务员,他跟随父亲的步伐,开始帮助周遭有需要的人士。

如同另一名英雄奖得主莫哈末哈兹米拉萨医生所说,上述奖项让人们见识到社会上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雪中送炭,有的关注唐氏儿、有的结集朋友一起行善、有的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巴兰的社会服务工作是:赠送食物。

当他只有一个人时,他趁回家打包食物之便顺手多买几包(例如3包椰浆饭)派给在沿途遇到的低收入人士,比如倒垃圾工人、乐龄人士等。

生活真的很逼人

为什么是赠送食物?这与他日常所见所闻有极大关系。巴兰居住的社区以低收入群体居多,但若非亲眼所见,可能很难想像生活究竟有多逼人。

以他家为例,总面积目测应未超过700平方尺,如果你觉得2名成年男子+父母一家四口住已经相当勉强,他透露有的住着十几口人,一天三餐都是煮咖哩汁捞饭,哪像有些人每餐要吃不同的食物。

他表示,这正是需要帮助有需要人士的原因,尽管或许无法天天都帮忙,但至少每个月两次或每周一次这样送食物,让他们有机会吃到比较健康的食物。

人民组屋故事多

他再指出,街头游民之苦人尽皆知,但事实上在有瓦遮头的人民组屋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某一年他在社区邀请单亲妈妈、乐龄人士参与晚上开斋活动顺道切蛋糕庆祝母亲节,结果竟惹哭一名老妇人。

一问他才得知,这竟然是对方人生之中首次品尝到某国内连锁蛋糕品牌的蛋糕。

爱心带往各阶层

每周派送一次食物已经成为巴兰的日常活动之一,至于购买食物的钱则是他从薪水中拨出10%至20%。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把自己的善举分享在社交平台之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感动朋友也启发了一些爱心人士,使得每周赠送食物的小规模活动有时候可以惠及100至300人。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很多朋友的参与所促成,每周有不同的人来帮忙。”

不忽略任何群体

对于施赠食物,巴兰可谓是落足心思的设法带来变化,包括准备不同食物、每次选择不同地区和组屋、每次选择不同群体,例如本周单亲家庭、下周孩童、乐龄人士、保安人员、倒垃圾工人、清洗沟渠工人……以此类推。

他表示,把活动固定在特定区域就只有该区域的人士受惠,他更倾向于“雨露均沾”,让随近地区的人都有机会受惠。

当预算充足时,施赠食物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上个月他办开斋活动,最初计划赠送30包外带的食物,但因为友人的积极响应,这场施赠活动最后选择在餐厅里以自助餐形式进行,而受惠的单亲母亲、孤儿、乐龄人士名额也从30人增至80人。

小额捐助不尴尬

“对我来说,如果要变得富有才要当志工或者从事社会工作,我觉得那很难办到。”

巴兰鼓励大家有多少能力就尽多少心意,不必太过在意数字,更不必因为自己只能提供小额捐助而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轻视自己。

何出此言?因为他从与热心人士的接触中发现,大马人都很慷慨也愿意当义工从事社会工作,不论种族肤色都很容易被遭遇不幸的人士所感动,但有2个毛病。

第一,大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助人;第二,大家对于自己能力有限只能施予小恩小慧而感到内疚。

比如有人看到他分享的贴文后就私讯他“本周我可以捐5包食物吗?”,在巴兰看来根本不必询问“可以吗?”,因为即使1个人捐赠5包食物,多几个人捐赠就有20包食物了。

行善积少成多

“我一开始只能赠送3包食物。但分享在社交平台后,有人问你没开玩笑吧?我说是真的。为什么一定要准备100人、200人还是300人的食物才能开始行动?真的不必。像我父亲所说,你能帮1个就1个、帮5个就5个,我真的觉得大马人的观念要改变一下。”

有兴趣共襄盛举的人可追踪他的脸书账号Cikgu Param。

帮人不言累

巴兰表示,获得英雄奖4.0对他是一种肯定与鼓励,激励他要做得更好。

得奖,实属意外的惊喜也想要与朋友共享荣耀,毕竟没有朋友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也难以开展涉及100人至300人规模的食物施赠活动。

他坦称自己也有感到疲累而想放弃的时候,但每当他动摇时总会遇到有人需要帮助又促使他坚持下来,如今的他说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再继续吧。

“如果要放弃,疫情期间都放弃了,疫情期间能坚持下来,更何况是现在。你的想法里要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是帮人,你就算累了也没事,休息一下再重新出发。因为还有很多张口需要投喂,还有很多人需要人家伸出援手。”

对巴兰肃然起敬

巴兰的生活并不富裕,从他的居住环境中看出大概。此外,他尚未拥有汽车代步,另外记者在事后曾探听他这一级别的公务员薪资水平,只能说……他还愿意每月提取部份收入来助人,委实令人肃然起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