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乌斯曼阿旺基金会
20万元书籍捐200校

安华里端(左二)捐赠书籍于学校代表;左为莫哈末凯尔;右为陈凯希。

(吉隆坡3日讯)乌斯曼阿旺基金会将向200所中小学捐赠国家文学奖得主作品及其他各类书籍,总值约20万令吉。

受惠学校包括150所中学、30所华小及20所淡小。每所学校将各别获得40本书籍,以鼓励校园的阅读风气,及对本地文学和文化的欣赏。



赛胡先阿里(左)移交沙末赛益特别系列邮票于沙末赛益。

推出沙末赛益邮票

乌斯曼阿旺基金会也宣布与大马邮政公司合作,推出国家文学奖得主拿督斯里沙末赛益特别系列邮票,邮票收益将直接捐给该基金会。

该基金会昨晚在皇家湖滨公园俱乐部举行“乌斯曼阿旺慈善之夜”,表扬国家文学奖得主拿督斯里沙末赛益的贡献。

该会主席赛胡先阿里指出,这次是该会首次举办这类表扬活动,希望日后也能办活动表扬其他领域的伟人。

出席晚宴的宾客大约有300人,有来自文学界,艺术爱好者,教育工作和全国各地年轻学生参与,主要出席者有基金会顾问陈凯希、莫哈末凯尔、拿督安华里端及公正党主席拿督斯里旺阿兹莎等。



反应

 

商阅读

许斗达的阅读笔记 从书籍中反思人生

报道|杨佩丽  摄影|王宥文

对美学与文化知识渊博的许斗达博士饱读各类书籍,脑里蕴藏海量知识。此次特别推荐两本对他影响深远的书籍,以学者角度分享书中所带来的启发,从而引导如何反思生活,发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实含义。

“我要分享的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与《区判: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这两本学术书籍。”

 许斗达说着并把两本犹如词典般厚的书本摆放在桌上。对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硕士及西方美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的许斗达说,这两本书都是他在攻读硕士与博士时接触的书本,且对他影响深远。

“学术书籍和其他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必须用经验堆积,因此接下来的分享并不是以段落或文字讲解,而是从整本书的启发而带出书本的实际涵义。”

文化关键词

许斗达首先介绍由英国文化研究主要奠定者之一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著的经典著作——《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他说:“90年代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值文化研究的兴盛时期,我的专业是西方美学与文化研究,因此这本是必读的书籍之一。这本书非常有趣,它就像一本文化字典。威廉斯在八九十年代采用了一种名为“关键词”(Keywords)的学术方法,这种方法当时非常流行。

“威廉斯发现,我们对很多常在使用的关键词,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而这些词汇在不同的时代、人群和地域里,都可能有理解和使用上的不同。例如‘文化’这个词,虽然我们都在使用,但若各自默写对这个词的认识,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他说,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探索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一些常见的社会文化术语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历史变迁。

新词汇替代意义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以字典的形式,对一些重要概念如‘艺术’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

这种方法对许斗达启发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中文系的学生,中文系有一门基础课程叫“小学”,它包括3个部分,即音韵学(研究字的发音)、说文解字(研究字的意思)及训诂学(研究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不同含义)。

若想了解某个字在特定时代的意思,最基础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阅读那个时代的所有相关文献,分析与考证该字在一个时代里的含义和用法。”

训诂学与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就很类似,这促发许斗达在往后进行阅读时,不只注意关键词表面的意思,更会考察怎么去使用,然后再对照日常使用的方式。

“比如,最近我讨论过‘美学’一词。什么是美学?这个词汇真正的用法是用以诠释‘这个人或这位艺术家的风格是什么而好厉害’,因此必须解释它的风格,但实际上的情况是,想要给予赞美的人无法清楚讲出对方的风格,因此就把‘美学’当成一个通用词去使用。”

生活习惯与用词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给了许斗达许多的启发。

他再举一个例子:“你会发现到虽然每个人都用着同一个词,但是它的内容却不一样。就如我们经常说‘团队’,你有发现到马来西亚很多人在用‘团队’,但是他的公司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运作吗?其实不是团队的概念,只是大家用了一个时髦的字去替代以前的字而已,换汤不换药。”

而威廉斯的这本书不仅探讨了文化的基本概念,还强调了文化的传承性和生活习惯的作用。

融入事业运作

“书中分析的内容带给我很多启发,当我把文化跟我们的感官结合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化不只是一个概念。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习惯这里的一切,但,若一个外国人来到这里,早餐吃马来餐、午餐吃印度餐、晚餐吃中餐,第二天他可能会拉肚子,因为他肚子里没这个文化。文化不仅仅是我们脑海中的观念,我们的肉身也是文化的体现。”

学以致用的他把这观点结合于事业。

“我在做美学研究时,就借用了这一点。例如,我带领大家去国外进行艺术赏析时,安排米其林餐厅的体验,我通常会根据马来西亚人的饮食习惯与审美容忍度,找到最适合的餐厅。

“因为马来西亚人的口味有自己的舒适区,甚至来自不同州属的背景也会有口味上的差异。生活体验让我逐渐看懂了《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书中所提到的现象。”

法国贵族到现代文化演变

许斗达表示:“接着另一本经典著作——《区判: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作者是皮耶·布赫迪厄,这也就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学者,每次我去法国时,都会去扫墓献花。”

法国一代社会学大师布赫迪厄在该书中研究了法国的文化品味,追溯从法国贵族到现代文化演变。

他探讨了文化品味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区分的手段,为何不同品味的人会聚集,或为何某些人会排斥他人,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子。

原来,品味不仅仅反映个人偏好,更是社会结构、文化资本和阶级身份的体现。

跳脱约定俗成文字

《区判: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对社会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文化消费及阶级意识等问题时,为学者与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谈及此书,许斗达先说明此书并不深澳,只是难以看得懂。

“因为布赫迪厄有一个习惯,就是他为了不要让大家有约定俗成的文字习惯影响你对那个课题的判断,所以他会用一些新的文法去破坏你的阅读习惯,让你不会有成见带入对这个课题的认识。这个就是反思社会学,也是布赫迪厄厉害的地方。”

他进一步解释:“因为当你会用约定俗成的观念去阅读时,就会被你的背景、习惯、常识而影响你在阅读的内容,会偏向已有的习惯,所以,他为了要破坏这个一贯的习惯,就用了一些不同的文法、不同的语句去书写,他涵盖的面向是方方面面,所以他很厉害!”

经济资本与品味培养

布赫迪厄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推翻了关于美、艺术和文化的传统观念,认为“品味”的标准取决于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

许斗达指出,影响品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文化资本”,即教育水平和“经济资本”,即社会地位。通过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和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统”得以形成。

书中提出的“文化资本”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贵族学校的案例。

贵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因此进入贵族学校时没甚问题,而暴发户家庭的孩子则很难以融入那种环境,尽管他们拥有“经济资本”,但因为之前缺乏了文化资本,使得他们无法适应这些学校的文化氛围。当然,若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仍然可以培养品味。

文化中间人

“这是以法国为研究案例,若要运用在马来西亚的话,首先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文化场域,毕竟我们的‘兑换率’不也一样。我的博士论文‘场域理论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探讨如何将场域理论应用在马来西亚,并重新排列和研究本地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当这一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后,我就能够将它运用到我的事业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社会群体。”

这展现着纯学术的思维模式如何运用在生活里。总是在钻研知识的许斗达从理论中拓展事业,这25年来不间断地以“文化中间人”的身分,拉近一般百姓与艺术之间的鸿沟。

结论:知识就是力量

书本与学术知识成就了许斗达。年少时便已下定目标要在30岁之前拿到博士学位。

他做到了,并且也在当时,依赖着文化资本而融入主导文化界的群体中,在学术界获得了话语权。

“当时,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很高的学术地位,所说的话也会有影响力。当文化资本里头有经济资本时,那个兑换率就会高很多。”

知识就是力量,这说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印证!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