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华小城乡不均

【为华小寻生机特辑】

170630f14_noresize



*承先启后·群策群力

国内一些华裔人口密集区,例如雪州蒲种、巴生、柔佛新山、吉隆坡等因屋业发展蓬勃,因此需要增建更多的华小,以符合实际的需求。虽然过去数年来(1999年–2008年),政府批准了兴建15所华小,减轻了华小学生爆满的情况,但这还不足以全面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

政府没有根据华裔人口的需求来制度化兴建华小,这导致华裔人口密集区的华小都面对学生人数爆满的情况,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政府必须根据人口结构和社区的需求,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及新住宅区拨地拨款兴建华小,以满足对华小的需求。

方案
助迁微小需靠华社党团

教育部把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归类为微型学校(Sekolah Kurang Murid)。



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郊区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教育部2017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455所微型华小当中,有18所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这些华小若不搬迁,一旦没有学生来源,最后就会被迫关闭。七十年代至今,已经有数十所华小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停办,这些已经关闭的华小不可能重开了。因此,华教团体、华基政党和商家企业等等必须在各个方面关心及资助这些微型华小,包括协助搬迁,以免遭到关闭。

挑战
校地难求

华小搬迁是耗心耗力的大工程,其中没有校地是微型华小迁校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这是因为教育部批准迁校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董家教必须自己寻找校地,而且有关的校地必须不是政府学校保留地。

170630f151_noresize

方案
发展商勇担当

目前绝大部分搬迁的微型华小都是靠华社自行物色校地和筹款兴建,包括得到一些屋业发展商捐献土地和承担全部或部分建校经费,例如雪州蒲种深静(哈古乐)华小、森州达成(巴力丁宜)华小等,这才减轻了华小董家教的负担。

政府应制度化处理微型华小的搬迁申请,包括规定屋业发展区必须保留校地来作为兴建华小的用途,以确保微型学校的搬迁计划可以顺利进行。

*雪州加影新镇华小的建造工程将于今年竣工

备注:国内一些地区屋业发展蓬勃,华裔人口稠密,但华小却严重不足,学生却人滿为患,亟需增建。这些地区包括:雪州蒲种(蒲种乌达玛,富吉镇)、巴生(实达阿南,哥打哥文宁)、柔佛州新山武吉英达花园、五福城和大学城等、吉隆坡武吉加里尔、大城堡和甲洞

挑战
拨款少且慢

发展拨款是指兴建新学校、重建校舍、扩建校舍、维修校舍、购买桌椅及其它硬体设备的拨款。在申请发展拨款方面,华小一直以来都很难获得政府拨出足够的款项,以作为学校硬体设备建设的用途。

虽然从2012年的财政预算案开始至今,政府每年都有拨款给华小,以作为维修校舍及提升校内设施的用途,但是近这一两年来,有关的拨款发放却一再被拖延,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例如2016年财政预算案给予华小的5千万拨款迟至今年才陆续拿到。

方案
一视同仁速发放

教育部对各源流学校的拨款分成两种,即“行政拨款”和“发展拨款”。行政拨款是按学生人数和科目作为拨款的标准,国小、华小或淡小的行政拨款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

此外,政府也支付各源流学校的老师薪金,同时也有其他的援助计划如食物辅助计划,一马援助金等,以协助有需要的学生。

根据政府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就拨出了28亿令吉作为华小行政开销和老师薪金的经费。

从这一点来看,不能说政府不支持华小教育。

170630f16_noresize

挑战
全津半津不同命

教育法令没有根据校地拥有权来把学校分为全津贴学校(即政府学校)和半津贴学校(即政府资助学校),但教育部却把校地属于教育部名下的学校归为全津学校,而校地不属于教育部名下的学校则归为半津贴学校。

目前全国有413所华小被归类为全津华小,所有学校硬体设备费用、教师薪金及日常费用,包括水电费皆由政府负责;然而,885所半津华小除了获得政府支付教师薪金和部分的日常费用外,学校硬体设施建设费用则一律由董事部承担。此外,由于政府所给予的行政拨款不足于支付半津华小所有的日常开销,因此政府从2011年开始,每个月给予最高2千令吉的电费津贴,并于2015年增加至5千令吉。无论如何,超额的电费就必须由学校自行负责。

华小董事部为了筹得学校硬体设备所需的款项,我们每天在报章上都看到各种有关义演、义走、义卖等的筹款活动,向社会人士筹集所需款项。

社会人士对华小作出捐款豁免所得稅,目前个别学校需向财政部提出申请,手续繁杂,时间冗长,申请是否获批准亦无法预测。

每年5千万令吉的政府财政预算案发展拨款用于半津华小,但僧多粥少,无法全面满足华小的需求。此外,全津华小在申请政府发展拨款时也面对困难,往往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获得批准。对此,公益金在过去5年多以来,也尽力地给予华小发展资金辅助。

170630f17_noresize

方案

增加拨款 捐款免税

我建议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应该在每年度的财政发展拨款给予华小更多的发展拨款,因为5千万令吉实在太少了。此外,政府也应该给予华小捐款者直接一律免税,以省略繁琐的申请手续。

170630f171_noresize

挑战
教育部行政偏差

华小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部对华小管理与行政上的偏差,以致每每发生一些小问题,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纷争。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解决问题,华社应该要正视事情的症结所在,以对症下药。

方案倡设华小教育部

教育部目前只有一名华裔副教育部长,主要负责处理华文教育事务,除了副部长的几位秘书和华校及华文科督学,其他的教育部官员绝大部分都是非华裔,华裔副部长可说是无兵无将,无法发挥效率,这些官员不了解华小的问题与需求,对于华小的行政管理不但没有积极处理,而且没有全面遵循教育部的行政指示。试问非华裔官员怎能明白华教的需求呢?更别说是懂得处理华小的问题了,在沟通上往往未能达到满意的程度。

因此,教育部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管理华小的部门,由华裔副教育部长全权管理,以创建一套独立运作系统,有效管理全国1298所华小的相关事务,包括确保华小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确保师资分配到位等等。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打造一个透明、全面、效率高的行政机制,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纷争一再滋生。

挑战
未来师资多管齐下

华小师资短缺是个老问题,困扰了华社数十年。在教总及其他华教团体长期不断的争取和努力下,近几年来,华小师资不足的数目有逐年减少的迹象,这是一个正面发展的现象。

此外,由于独中毕业生不被接受入师训学院,超过90%的华小师资是毕业自政府国中。国中的华文课程面对不少的问题,包括了师资不足、SPM华文很难考获A+,并导致报考SPM华文的人数逐年减少,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改善,必对华小教师的来源造成严重冲击,造成了,华小行政管理派遣不谙华文校長与副校长担任。

方案
拉曼大学应设教育学院

师资课程信息化

无论如何,若要全面和有效解决华文师资问题,教育部必须建立完善和透明的师资培训机制,并制度化处理华小师资的相关事务。此外,教育部也应以开放的态度,多管齐下来培训师资,包括让私立大专如拉曼大学协助培训华小师资,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170630f18_noresize

挑战

搬迁说易行难

华小校地难求

搬迁华小说易行难,问题是要搬迁去哪里?

基本上,建校资金尚可解决,校地才是最头痛的问题。

华小面对的严峻考验不外乎是增建和搬迁学校。这两者的关键点是华裔人口的数量,以及相关地区适当的地点。

国内一些华裔人口稠密的地区屋业发展蓬勃,因而对教育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偏偏这些地区华小不足,导致现有学生人满为患,亟需增建,寻找合适的校地刻不容缓。

平心而论,人口密集,地价自然非常昂贵,不容易找一块3至5英亩的地皮建设一所华小。

保留地仅标国中国小

根据当局规定,发展商在发展一个房屋计划时,规划图必须标明国小和国中的保留地,而属于国民型源流的华小和淡小,则没硬性规定。

在商言商,鉴于寸土尺金,既然政府没规定要为华小保留校地,没有多少个发展商会愿意主动保留空地来兴建华小。所以,在规划土地的过程中,华小从来不被涵盖在保留地内,直到所有土地发展起来后,要再寻找可供建设华小的土地如同缘木求鱼。

170630f19_noresize

雪兰莪加影新城华小一旦建竣启用,将惠及加影第二城镇、拉达尤、特罗碧卡高原、流古路、先锋镇、辉煌花园及工艺城周遭的学子。

方案
发展价值水涨船高

大部分购屋者会选择在靠近华小的社区置业,原因是设有华小的社区人口密集,连带商业活动增多,不仅提升增值潜能,且有利于有关地区的地产发展。因此,发展商拨地兴建华小绝对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善举。

我在此鼓励屋业发展商在地产发展计划中,除国小与国中保留地外,自发另辟或保留华小用地,以提供搬迁与兴建华小所需。

2014年11月17日万达镇培才二校“丹斯里拿督张泗清楼”落成典礼,大马彩公益金拨出150万令吉兴建图书馆,并命名为“公益金图书馆”。张昌国(左四起)代表培才二校感谢蔡傌友及大马彩公益金捐助,左起为林家光、刘芠榞及吴俊标。右起为汤桂兰及林源德。

挑战
课业多书包过重

华小课程、课本和学习内容皆有待改进。华小学生必须学习三种语文,即华文、国文和英文。太多课本和作业簿,导致书包过重,上课时间太久,学生承受极大的压力。

方案
道不可坐论事不能空谈

我建议,教育部应该与董教总携手合作,重新评估和审视华小课程、课本和学习内容,在各方面与时并进。利用互联互通信息时代的平台,我们应有效地善用资源,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培养学以致用、更有竞争力的下一代。

*结语* 

不能等待观望 不可亦步亦趋

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过去5年,我有机会透过公益金活动到访国内多间华小,发现华小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自此开始加以关注。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部都有在支持华小,各源流学校皆可获得政府的行政开销拨款,包括教师薪金及其它援助计划。

在硬体设施上,全津学校可获得政府资助,而半津学校是由学校董事部承担建设费用。所以说,政府在华小发展上是有给予支持的。

也必须强调,在成立公益金这件事上,若非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大力支持,将难以成事。

承蒙教总主席拿督王超群及其得力职员的协助,再获得《南洋商报》与《中国报》的帮忙,出版和发行这份专辑,借此分享本人对我国华小发展的浅见,并提供资料数据,才能让国人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关新闻:

不救微小 独中灭种

开拓新天地 展现新风貌

生育率下降 华小生逐年减

华小城乡不均

全球掀学习热潮 华文跃升 全球强势语言

集资险胎死腹中 林国泰2.5亿稳军心 蔡傌友揭公益金秘辛

反应

 

言论

优质母语教育需良师/郭史光宏

“教师是保证教育公平、教育供给和教育质量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培训、招聘、留任、地位和工作环境仍是值得优先关注的问题。此外,缺少训练有素的教师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存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今年9月,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推介了母公司Meta的多项重要新产品,其中一项为新款的Ray-Ban Meta眼镜。这款智能眼镜能够在用户与他人交谈时,实时翻译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语言,帮助用户克服语言障碍。

现场演示中,扎克伯格与一位讲西班牙语的演讲者运用智能眼镜进行对话。尽管出现轻微的翻译延迟,通过科技实现跨语言同步对话的想象已然成真。

改变语言学习定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语言学习的定位也在发生改变。诚如台湾数位达人侯智薰所言:“未来我们学习语言,大概剩下文化价值跟情感连接。”是的,掌握多语以更好地跟世界沟通的时代就要过去。

通过智能技术,语言之间的转换几乎已然畅通无阻,学习的关键落在了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品质。这方面,母语教育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无需同时精通多种语言,但一定要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上做到炉火纯青。与第二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同,我们用母语思考,在母语中感知生活,通过母语建构心智世界。

母语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认知品质,决定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语言是民族的灵魂”(Bahasa Jiwa Bangsa),应当放到这样的脉络中理解。

 要想实现优质的母语教育,启蒙阶段的小学基础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我们需要专业的师资,将优秀的资源带进教室,用先进的方法展开教学,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孩子领略非凡的母语魅力。

就像中国朱自强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具有创造灵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灵性的人。”

于是,师范教育将扎实的文学内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学创新编入课程,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文化素养与开阔教育视野的母语教师。

师范华文班招生额低

然而,碍于各种偏差,教育部已连续几年按最低名额招收主修华文的师范生。按目前数据估算,2028至2030年,3年之内,本科毕业并投入华小的华文师资不会超过100人。

全马1300多所华小,3年之内会有多少华文教师退休离职?当空缺无法填补,可想而知,那就只能让非主修的师资顶着上了。

“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曾说:“教育体系的质量永远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优质的母语教育,在师资专业不匹配的情况下无异于天方夜谭。

 科技新时代,母语教育越发关键,放诸四海皆然。吊诡的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录取制度却在此时选择与世界趋势背道而驰,日后恐将自食其果。

(作者为怡保师范学院华文组讲师)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