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知识和教育:全球共同利益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教育研究报告对知识、学习和教育重新下了定义。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教育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简称《反思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亦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亦称《德洛尔报告》)之后第三份重要报告。教育界形容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它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反思教育》的发布具有时代意义和问题针对性。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报告〈序言〉所说:“我们在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如何组织学习?……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作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因为时代发展、教育变革,“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教育

基于此,《反思教育》对知识、学习和教育重新下了定义:

●“知识在有关学习的任何讨论中都是核心议题,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它的形式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发生在工作场所(例如实习)、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以自我指导、家庭指导或社会指导为基础’的‘非正式教育’。”

学习是社会发展所需

《反思教育》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知识的意涵包括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育面对世界新的挑战,应有更多担待: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教育要立足于世界,培养无论是在道德品质上,还是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够担当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人。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

深厚的人文主义教育色彩

《反思教育》进一步密切化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认教育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强调“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经济发展”,以促进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

1996年《德洛尔报告》对世纪之交的社会发展态势充满憧憬,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寄望教育促进和谐,“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然而,21世纪之初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像《德洛尔报告》那么乐观。经济增长和创造财富降低了全球贫穷率,但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却有增无减。

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气候暖化、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国际人权规范的落实和保护仍然是严峻的挑战,女性在公共生活和就业领域还是受到歧视,暴力侵害依然威胁着女性的权利。信息技术发展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交流,却也导致“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分的政治鼓动和冲突日益增多”。

实现人类进步和福祉的出路

《反思教育》表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发展方面的核心关切问题”,“面对当前发展模式的复杂性,至关重要的是为实现人类进步和福祉另寻出路”;而出路即在于“教育”。

“教育可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因为“教育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分担责任为基础”,而且“赋权型教育可以培养出我们所需的人力资源,这样的人才富有成效,能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具有创造力,能够以和平、和谐的方式与他人及自然实现共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反思教育》认为“需要采取人文主义教育方法来应对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公民和精神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它强调应该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立足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以及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同时,在教育和学习上,要以学习环境和终身学习方式为重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以及信息与媒体素养,让学习者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教与学的目标。并且,要“反思课程编排”,落实建立在跨文化教育基础上的人文主义课程价值观,提倡尊重社会多元化与多样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

学校教育作用没有削弱

此外,面对信息科技发达时代与移动学习的兴起,尽管一般人认为“学校教育没有前途”、“教师将被数字技术取代”,但是《反思教育》却不以为然,反而坚信学校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学校教育仍然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师应“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也是不会消亡的。

《反思教育》字里行间批判了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展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

社会集体努力具包容性及多样性

《反思教育》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而且“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所谓“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

《反思教育》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利益,意味认同知识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而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概念重申了“教育是一项社会共同努力的集体层面(分担责任和精诚团结)”,必须具备包容性和多样性。

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必须承认和妥善安置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贬至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包括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少数和弱势族群的文化教育知识体系。

保护全民平等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共同利益,有助于遏制知识私有化和教育私有化的恶性发展势头,保护全民平等受教育权。《反思教育》强调“教育是机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完全出让给市场”。

国家教育当局需要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并且要开展适当的问责,确保获取和管理共同利益的职能。与此同时,发展政府与民间社会多种多样的伙伴关系和筹资创新机制,促进民间社会在教育领域起到更重要更明确的作用。

可见,《反思教育》提出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将有助于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协调作为一项社会集体努力之学习的目的和组织方式。

反思教育本质规划教育前景

世界范围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影响教育至巨。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反思教育》反思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超越了个体或国家的思考视角,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以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功能,进而规划教育的发展前景,实现教育“价值理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功能)和“工具理性”(教育是附属于政治和经济的手段,为实现教育的功利价值服务)的整合,彰显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