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第二届方修文学奖
辛金顺夺2组大奖

林玉蓉(左起)、杨蒙德、陈川波、陈春德、陈凯希、爱薇、叶灵灵及周锦聪召开“第二届方修文学奖”评审揭晓简报。

(吉隆坡11日讯)第二届方修文学奖成绩揭晓,大马华文作家辛金顺首次参赛,便获得散文组及诗歌组特优奖,而二度获奖的有本地的黎紫书及新加坡的佟暖。 

这一次参赛奖品总计共108部,其中新加坡作56部(比上届多8部),大马占52部(比上届少14部)。



主办单位新加坡热带文艺俱乐部会长陈川波在新闻发布会,宣布参加此活动的马新作家得奖者名单。

星期日颁奖

在场者包括该俱乐部副会长杨蒙德、赞助人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大马作家协会顾问陈春德、理事林玉蓉及周锦聪、会员叶灵灵、第二届方修文学奖评委爱薇、《爝火》刊物主编金苗等。 

“第二届方修文学奖”颁奖礼将于本月17日下午2时30分,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5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中长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组特优奖从缺



陈川波指出,中长篇小说组及文学评论组特优奖从缺。

“根据评委的意见,本届中长篇小说组参赛作品,因缺乏具有思想深度、精神深度及美感浓度的特优奖作品,决定让特优奖悬空。

“至于文学评论组特优奖,根据评委的意见,本届的参赛作品缺乏传播正能量的上乘评论文章,如善于从文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据充分、立论公允、有创见、有助于人们认识什么是反映现实本质的作品,利于马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建设及发展。”

他说,本届奖项将上届的小说组分为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让短篇小说(含微型小说)作者作品,得以呈现异彩。

诗歌散文技巧高超

“据评委们的评审意见,诗歌、散文及短篇小说不仅内容可取,艺术技巧也高超,这正是文学创作的好现象。”

自2014年11月19日第二届方修文学奖公开征集参奖作品后,至2015年3月31日截止,共收到大马及新加坡两地作家寄来诗歌作品31部、中长篇小说作品13部、短篇小说作品12部、散文作品43部,及文学评论作品9部,共计108部。 

特优奖及优秀奖分别可获得4000新元(约1万1833令吉)及2000新币(约5917令吉)奖金;陈凯希早前已赞助10万新元(29万5840令吉)予主办单位。

陈凯希:可惜少往来
大马文化界多能人

方修文学奖荣誉赞助人兼海鸥集团董事长陈凯希说,大马文化界拥有许多天才及能人,惟弱点是文人相轻,彼此不相往来,缺乏团结力量,因此不具如对待经济般的热忱与进展。

需培养青年作家

“所有作家学者应通力合作,作为对第二及三代作家学者的典范。”

他强调,现有的文人也需培养青年作家,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

陈凯希今日于“第二届方修文学奖”评审揭晓简报上致辞时,这么说。

另外,提到大马及新加坡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滞销,陈凯希鼓励马新作家学者站出来,齐心协力,与中国作家协会衔接,举办大会召集各路文人,共同推动、提升及改革大马、中国及新加坡乃至全球的华文文学。

他也建议找出对马华文学有贡献及功劳的作家学者,结合中国及新加坡乃至全球的力量,创建一个致力于促成文化事业的‘文化天堂’;否则年长的文人将一个个陨落,乏人问津。”

他建议一些组织或机构提供作家学者支援及需求,改善文学组织;他以马中文化协会为例,鼓励对方为马新文化艺术注射兴奋剂,以便再度扩大马新的文化团队。

“中国文化丰富,甚至达致借用‘一带一路’这经济力量来传播文化的地步,本地作家学者也可借着有关平台及机会,将马华文学发扬光大。”

陈川波:文学奖鼓励创作

陈川波指出,愿再次举办“方修文学奖”,就是希望通过此奖的颁发及推行,达到鼓励及促进马新华文文学创作。

“倡导继承马新华文新文学的优良传统,要关注社会、关心人民、贴近生活,写出真实反映历史时代、现实生活,表达民众思想感情与意愿的优秀作品,为马新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鼓励作家勇于创新,写出内容与技巧兼具的文学精品。”

他说,通过文学奖的举办,推介文学精品,让更多读者认识及阅读。

辛金顺

辛金顺简介

1963年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环球技术学院、吴凤技术学院、国立中正大学、南华大学及大马拉曼大学中文系。现任南华大学、中山大学兼任讲师。

曾获大马海鸥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特优奖、中国时报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台中市文学新诗首奖、府城文学新诗首奖、桃城文学新诗首奖、中央日报新诗特优奖、梁实秋散文特优奖、海华文学着作奖散文首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省古典诗词首奖等。

着有诗集《时光》、《风起的时候》、《最后的家园》、《诗图志》、《记忆书册》、《说话》、《注音》、《在远方》;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间万事》、《月光照不回的路》、《私秘语》;论文集《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论着《存在、荒谬、知识份子——钱锺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及主编 《时代、典律、本土性:马华现代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新书: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等。

反应

 

娱乐

《倾听马来西亚》 文学视角重新认识大马

你曾认真倾听过马来西亚的声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身为大马人,你是否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付出与情感,下一代该如何承接?而海外的朋友对大马又有着什么样的想象?
对此,戴小华与叶剑锋联手主持的《倾听马来西亚》也许能为你一一解答,并理出一些头绪!

 

由马华知名作家戴小华及著名电视主播叶剑锋联手主持,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及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联合策划出品,《访问》制作,并获得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与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支持的文化节目——《倾听马来西亚》,将以双周一集的形式于近期在线上播出。

选读大马作家作品

《倾听马来西亚》将分为6集播出,每集节目皆以大马作家的作品为主轴,通过文学作品带出大马大城小镇的特性,带领观众边阅读边走览,透过作家笔下的文字与角度,一起倾听并发现大马独特的面貌。

该节目走览了大马5个各具特色的城镇,包括吉隆坡、槟城、马六甲、巴生及加影。透过文学作品的切入,挖掘在地的社区发展与人文历史,旨在呈现大马的多元文化之美。

此外,节目中亦将选读16位大马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戴小华、杜忠全、方路、胡清朝、林春美、林金城、林天英、林悦、吕育陶、沙末赛益、吴进、辛金顺、西蒂再侬伊斯迈尔、姚豪杰、曾真以及张集强。

上述作家们的文学作品将在6集的节目中由戴小华及叶剑锋各别朗读,并透过镜头记载的城镇面貌,为观众呈现集文学魅力与城镇面貌为一体的视听盛宴。

谈及企划理念,身兼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策划人的戴小华表示:“这个节目和一般的旅游节目不一样,除了美食美景,还必须有一些更具深度,涉及大马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的内容。”

将文学与影视结合

于是,他们决定将大马文学作品与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做结合,期许最后所呈现的成品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借此刺激后疫情时代的大马经济与旅游行业。

戴小华回忆说,节目拍板定案后成立了文学作品遴选组,透过报馆与出版社编辑的协力,寻找具有马来西亚民俗风情、美食与美景等内容的文学作品。她也跑了不少书店与拜访不同人士,只为找到适合节目摄制的作品,即呈现大马的和谐、美好、文化与传承。

《倾听马来西亚》共有6集,而戴小华的愿景是跑遍大马的13个州属与2个直辖区,惟经过种种考量而决定先以6集内容作为尝试。

更加了解马华文学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杰鑫亦透露,节目之所以定名《倾听马来西亚》,是因为他们观察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已到来,而文学逐渐凋零,阅读也退化成了工具化的行为。这时候,他们期望的是人们能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安顿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感受力去“倾听”和了解“马来西亚”,进而喜欢与热爱上这个国家。

他期许《倾听马来西亚》能让更多人了解马华文学等大马文学,并通过文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大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为重要的,是看见其中的文化与社会的多元包容,以及各民族构建本土多元认同的决心和努力。

戴小华最初提供创意点子,亦推荐了《作家的作家》的主持人叶剑锋担任《倾听马来西亚》的主持人。可她没想到的,张杰鑫与《倾听马来西亚》的监制兼《访问网》总监陈文贵一同提议,戴小华亦可作为主持人。她原本推辞,惟经过讨论,最后决定由她与叶剑锋一起担任节目主持人。

叶剑锋指出,这次的节目跟过往他所主持过的节目迥然不同,拍摄手法深刻、细致又唯美。

“正因为节目定位高,所以有点压力,尤其有幸跟知名作家戴小华一起主持,既紧张又兴奋。”

艺术视角探索文学

他说,戴小华虽是作家,却有主持和播音经验,所以在摄像机前完全不会怯场,两人合作得很愉快,拍摄也非常顺利。如果让他亲自来为节目宣传,他会如何向观众介绍《倾听马来西亚》这档节目呢?他微笑回答道:“以艺术视角探索文学内涵,带你一起欣赏马来西亚的民情和国土之美。”

更多节目资讯可浏览《访问》官方网站面簿Instagram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