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老师教唆 学生杯葛
三年级生萌自杀念头

老师举动引发孩子萌起自杀倾向。(示意图)

(新山18日讯)柔佛传出一所华小道德老师据称教唆同学,杯葛一名三年级学生,还标签该名学生是“没有用的学生”,学生家长向媒体申诉相关老师的举动引发孩子萌起自杀倾向,此事件也引起教育部高度关注。

据学生家长投诉,孩子相信在上课时和同学讲话,被相关男老师标签为“没有用”,还当众要同学抵制该学生,目前,该学生正在接受心理辅导。



《星报》报道指出,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受询及这宗“三年级学生萌轻生念头”事件时说,他非常关注家长的相关投诉,而教育部已指示位于乌鲁地南区内的相关华小尽速提呈报告,以开档调查。

想从学校三楼跳下

学生家长形容该名向来活泼的孩子,经历同学抵制后神情沮丧,还表示“死掉算了”,家长因此感到不安。、

根据报道,从事冷气技工的李姓家长透露,孩子是独生子,平时由他照顾,因为太太需要到新加坡工作。今年二月份的某天,孩子返家后一反常态,神情沮丧。

他说,直至3月的一个晚上,孩子终于说出多时郁郁不欢的原因,还说要在学校三楼跳下寻死。



他表示,事态严重,他3次要求校长、副校长,甚至是有关德道老师收回有关言论,并向孩子道歉,以解决孩子的负面心态。但他称,校方都没有行动。

柔教育局:需时调查处理

这名父亲说,他已3次带孩子到私人诊所,找医生为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也将带孩子到政府医院寻求精神科医生的辅导及获取报告,以便向警方和教育局投报。

他说,当他要带孩子去医院时,孩子会发脾气,强调没患精神病。

他说,孩子也不愿转校,因为舍不得学校的朋友。

另一方面,柔州教育局局长沙哈鲁丁受询时表示,该局需要时间调查相关投诉,相关家长不能预设做出投诉后,就要该局第二天就调走有关老师。

反应

 

要闻

加强对付网络霸凌 阿莎丽娜:非限制言论自由

(吉隆坡11日讯)国会下议院今日通过2024年刑事法典修正案和刑事程序法典修正案,旨在加强对霸凌行为,特别是网络霸凌的法律应对。

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昨日指出,这一修正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有效机制以防止骚扰、保护社会,尤其是儿童,而非限制言论自由。

新增“依莎条款”

在为该修正案进行二读和三读总结时,阿莎丽娜说,修正条文旨在提供全面保护,以应对数字时代日益复杂的霸凌问题。 

阿莎丽娜特别提到新增的第507D(2)条文,并将其命名为“依莎条款”(Esha clause)。

该条文的设立旨在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她指出,29岁印裔女网红依莎(原名拉结丝瓦莉)在遭遇网络纠纷和大批假账号辱骂后,曾向警方报案并表示会抗争到底,但不堪心理压力,最终在7月5日轻生。

阿莎丽娜表示,依莎在去世前一天曾向警方报案,认为警方会提供保护,但最终发生悲剧。她提到,许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法律来应对霸凌及网络霸凌问题。

应对数字时代挑战

她进一步指出,刑事法典中的多个条文,如第503、504、505、506、507、508及509条文,未能充分考虑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以依莎的案件为例,网络霸凌中的侮辱和威胁言论常常是关键证据,但却难以被执法单位有效收集。

根据新增的第507D(2)条文,任何人若意图激怒他人,导致他人自伤或伤害他人,或明知言辞或行为可能引发愤怒并造成伤害,均构成犯罪,定罪后可被判处最高1年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如果受害者因此企图轻生,罪犯可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

网络霸凌文化蔓延

阿莎丽娜还指出,年轻一代已出现网络霸凌文化,部分人通过数字平台隐藏身分,使用假账号或化名进行霸凌行为。

她解释,匿名使得这些人无需承担现实的责任,因此敢于霸凌。

她说,在现实生活中,诽谤和侮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但在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数字系统中,隐匿身分的霸凌者却难以追责。

“伤害”定义更明确

修正案还对“伤害”一词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异。

阿莎丽娜指出,有些人能够承受强烈的言语攻击,而有些人可能因一次攻击而无法恢复。法律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确保每个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对待。

她希望在新法令生效之前,相关部门和父母能够共同努力,让社会各界意识到霸凌、骚扰和网络霸凌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