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陈亚才:提醒后人勿重蹈覆辙
513墓园当活教材

觉诚法师(左起)、士拉央市议员蔡伟杰、郑联君、西瓦拉沙、梁自坚、李健聪、翁清玉、徐灶生、德兰拉玛、卓光汉、严家建、陈松青和陈亚才参与“513逝世者墓园”纪念、公祭和追悼仪式。

(吉隆坡29日讯)“513逝世者墓园”位于雪州双溪毛糯麻风病院东区回教堂后方,之前周遭的地段遭人非法开发,士拉央市议会已封锁地段及拉起警戒线。

文史工作者陈亚才及鹅麦县新村发展官徐灶生向土地局及市议会,争取将有关地段保留为文化遗产及作为义山用途;同时,陈亚才及一班热心人士也成立“双溪毛糯五一三墓园纪念仪式工委会”,以展开一系列美化及策划工作。



申请为雪州文化遗产

陈亚才指出,纪念仪式只是起点,工委会将向雪州政府申请在宪报上公布这片土地为513墓园保留地,并列为州级文化遗产、申请作为国家文化。

“举行纪念仪式是不想遗忘历史,反之要把此墓园当作活教材,各民族彼此携手共进;而那些玩弄种族情绪的人应被视为人民和国家的公敌,因他们破坏国家的种族团结。”

“513逝世者墓园”纪念、公祭和追悼仪式获得约百名社团代表、人民代议士和家属参与,由佛教、回教、基督教、兴都教和道教的宗教导师主持下进行,场面庄严。

约有20名513逝者亲属参与仪式,有部分自513事件后首次重返墓园拜祭,忆起悲剧发生时不禁落泪。



不希望被误解有隐议程

陈亚才指出,墓园占地约3000方尺,有超过100墓碑,其中两个是马来人、两个是印度人,其余是华人,当时百多位遇难者集体下葬后竖立墓碑;墓碑并排,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墓园是历史见证和重要的遗产,如果后人任其荒芜甚至被遗忘,将对不起无辜牺牲者。

他说,有人建议在5月13日举行仪式,但他们选择周六是因配合清明节,加上难以评估维护513墓园所引起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希望有人误解他们有隐议程而来挑衅。

部分家属忆想起当年的悲剧悲从中来,沉默参与仪式。

郑联君:失去9亲人

大会在各宗教导师分别进行约5至7分钟的祈祷和缅怀仪式后,默哀一分钟,最后,出席者、家属和来宾进行献花仪式,以对逝者表达敬意。

代表致词的家属郑联君指出,他在513事件中失去9名亲戚,而当天家里有15名亲友正庆祝他满月。

他说,当年住家位于甘榜班丹两层楼店屋,事发时火灾,母亲将他盖起来保护他;后来在联邦后备部队帮助下,他、母亲、舅舅和阿姨等6人才被救。

“10年前,我一直都有带母亲来祭拜,她一想起往事就伤心流泪,母亲现已过世2年,如果她在世看到今天的仪式也会感到安慰。”

他说,三大民族和平相处非常可贵,毕竟事发时自己还年幼,不了解实况,现在真心希望种族事故不会重演。

出席仪式者包括文史工作者陈亚才、隆雪华堂主席拿督翁清玉、双溪毛糯五一三墓园纪念仪式工委会财政陈松青、士拉央区国会议员梁自坚、梳邦区国会议员西华拉沙、彭亨士满慕区州议员李健聪、鹅麦县新村事务协调官徐灶生;代表进行仪式的各宗教导师有回教的乌斯达、佛教的觉诚法师、道教的严家建道长、基督教的卓光汉长老及兴都教的德兰拉玛。

反应

 

旅游

印度也有龙名叫NAGA

报道|陈绛雪 摄影|黄亮晖/受访者提供

【专访文史工作者陈亚才】

自古以来,“龙”被人们赋予无比神圣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龙图腾”的崇拜。英文“Dragon”和马来文“Naga”都是“龙”,“Naga”其实源自印度梵文,并且早在古印度文明中就已有“Naga”的存在,只是印度“龙”和我们根深蒂固的“龙”形象截然不同。

中华传统文化在农历二月初二有“龙抬头”的特别日子,印度也有从古流传至今的蛇神日和特定的宗教仪式。

在马来西亚的印度庙宇,其实有着大量的印度“龙”雕塑和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

Naga真身眼镜蛇王

从古印度文明流传至今的“那迦·Naga”在中文被译为“龙”,其实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

“印度龙”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象常出现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

“Naga”的原意是“蛇”,但所指并非普通的蛇,而是眼镜蛇王。

但也有说这个词的用法并没有十分严格,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蛇王和印度眼镜蛇。

“眼镜蛇”在印度当地语言中的读音就叫“纳格”(Naga)。

“Naga”被用作专有名词是指拟人化的眼镜蛇,而在印度民间信仰里不止有蛇神,还有“蛇族”,被称为“那迦族”,也就是幻化成人形,繁衍成群(拟人化手法)。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有“万物皆灵,皆可膜拜”的共同信仰。

对印度“众神国度”来说,万物皆有神性,而且每一个神灵拥有成千上万个化身。所以有这样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形容——印度神的化身,就和印度人口一样多。

万物皆可膜拜

印度宗教神话中的那迦造型,主要有两种形象,一种是人头蛇身,一种是蛇形象,后者在马来西亚是的印度寺庙相当普遍,最常见的造型就是相互缠绕呈“8”字形。

作为蛇神,那迦阿南达拥有超过一个蛇头,最普遍的形象是以5个头或7个头的雕塑或绘画呈现。

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得令人惊叹的印度文明,贡献了浩如烟海的神祇故事,许多动物也成为神的化身、家庭成员、坐骑等等,而“龙”(蛇)即为众多的其中一个,既是众神之一(主角),也是众神的搭配物(配角),比如作为耳环、套索、祭祀绳等等。

著名大神湿婆(Shiva,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颈项就缠绕着一条眼镜蛇;另外也常见蛇兜张开,在大神头顶上,作为保护伞。那迦有自己王国,居住的地宫称作Naga-loka 或 Patala-loka,地宫里有辉煌的宫殿。

神话想象无边

印度神话透过想象无边的方式,传达蕴含智慧的哲理,也反映古文明社会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崇拜和敬畏。

陈亚才表示,单单一个“那迦”,就创造出不亚于希腊神话的关系网,以及民间流传千年的著名故事,通过故事的方式,传达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细品深思的内涵。

有关那迦的来源,据说是梵天(印度教创造之神,如果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孙子迦叶波(Kashyapa)和梵主(Brihaspati)之女卡杜(Kadru)所生的1000个孩子,其后再繁衍,形成了那迦族,也就是“蛇族”。

正邪两个形象

在印度教里,半神半魔或半神半人的那迦有正面和邪恶两个形象。

正面的形象通常出现在蛇作为大神的坐骑或守护神,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毗湿奴躺在名为“阿南达大神”的大蛇上。

但蛇遇到攻击时就会变成邪恶的动物,印度教里其中一个常见的造型就是黑天(Krishna)站在蛇头上,这个造型代表蛇有攻击性,只有黑天才能制服它。

这个邪恶的蛇魔叫做卡利亚(Kaliya),有100个蛇头,黑天站在蛇头上(制服蛇魔)的造型象征“正义战胜邪恶”。

华人民间信仰的龙是9种动物的综合体,而印度的“龙”那迦则有数量庞大的蛇头,幻化出上百成千的形象化身。

蛇是圣物之一

龙是华夏的图腾和古老民间信仰,蛇崇拜则是印度古老的民间信仰。

龙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象征尊贵、祥瑞,上天能飞,下水能游,而在印度,蛇是一切和“水”有关的守护者,不论是大海、河流、溪水、水潭和井水等等,都归蛇神保护。

8月8日那迦节

在印度神话与信仰里,蛇象征永恒的时间轮回,因为蛇会蜕皮,具有“褪掉死亡”之象征意义。

《火神阿耆尼往世书》(Agni Purana)、《赛犍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及《摩诃婆罗多》等印度教经典,都有赞颂蛇神的篇章。

许多人或许知道印度人不杀牛、不吃牛,把牛视为圣物,但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蛇在印度社会也是一种“圣物”,除了供奉蛇神的庙宇,还有特定的蛇神日“那迦节”。

根据印历(Anjali Calendar)的记录,每年4月23日(Aadi 23)是蛇神那迦专属的“那迦节”,称为“Naga Chaturthi”(Chaturthi Fast),寺庙会进行特别的祭祀仪式,信徒会前往参与和膜拜。

今年的那迦节落在阳历8月8日,我国的印度寺庙通常都有进行祭祀仪式。

创世神话“乳海搅拌”

在众多的“那迦”里头,著名的有蛇王瓦苏吉(Vasuki)和千头蛇湿舍(Shesha)。

瓦苏吉是印度著名创世神话“乳海搅拌”(又称搅拌乳海、乳海翻腾)中被当做“搅绳”的配角。

第一条蛇类诞生

根据记载,天神和阿修罗(印度教里的恶神、邪神)经过长期的战争后达成协议,共同搅拌乳海以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天神捉着那迦的尾,阿修罗则捉着头,双方左右拉动,把海水搅成乳汁,乳海中先后出现月神、吉祥天女、宝石、酒神、乳牛、如意神树、白马、大象和剧毒等等,最终把乳汁搅成了不死甘露。

不论是天神或阿修罗,喝了甘露就可以长生不老。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往世书》(The Puranas)、《罗摩衍那》(Ramayana)等印度教重要经典都有记载“乳海搅拌”的故事。

作为上神之一的湿舍,是迦叶波和卡杜的长子,也称作湿舍那迦(Sheshanaga)、阿南达(Ananta),据说是印度神话中诞生的第一条蛇类,也是毗湿奴大神躺着休息时的守护者,共有1000个头,主宰宇宙中的一切星体,支撑大地。

陈亚才表示,一般宗教会中常以5个或7个头代表阿南达,这个造型也是印度寺庙建筑装饰及宗教艺术中常见的体裁,通常以立体雕塑或平面绘画呈现。

无处不在印度龙

马来西亚各地都有印度庙宇,而且很多都有毗湿奴躺在那迦身上的雕塑或壁画。

在马六甲土生印裔村(Kampung Chetti Melaka)的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亦称Datuk Chahcar Temple)的雕塑,工艺细致,色彩和谐。

印度庙宇8字形蛇

吉隆坡黑风洞也有相同的题材,但工艺略微粗旷,色彩严厉,两者对比强烈鲜明。

著名的吉隆坡十五碑印度庙Sri Kandaswamy Temple,门塔上就有“乳海搅拌”的雕塑,提那神与阿修罗左右各站一边,正邪分明;吉隆坡怡保路Kampung Kasipillay的Shree Lakshmi Narayan Temple属于北印度风格的寺庙,门楣上的“乳海搅拌”浮雕则相对朴实。

此外,还有供奉蛇神的印度庙,一般常见的都是在一块石头上雕塑两条蛇缠绕在一起,形成重复的“8”字形,这个造型代表蛇神是“无限”的。

同场加映:印度宇宙轮回观

印度和希腊都有三位一体或三相神类似的概念,希腊有宙斯、赫拉及雅典娜“三神组”,印度有“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3大主神。

梵天是创造之神,毗湿奴是维护之神,湿婆则是毁灭与再造之神。

古印度文明有着异于常人的宏大宇宙观。根据印度神话,宇宙的轮回会经历4个阶段(Yuga),分别是满分时代(Krta)、三分时代(Treata)、二分时代(Dvapara)和卡利时代(Kalpa)。每个时代持续时间不同,满分时代为172.8年,三分时代为129.6年,二分时代为86.4年,卡利时代为43.2年,而世界如今正在卡利时代。

宇宙从创造到毁灭,周而复始地循环。从最好的时代到最坏的时代,满分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国泰民安、安和乐利。到了卡利时代是最败坏、最黑暗、最不好的时代。当宇宙经过4个阶段到卡利时代就等于宇宙毁灭,之后一切进入静止状态。”

印度庙普遍可见的其中一个造型是毗湿奴躺在大蛇身上,处于瑜伽睡眠之中,飘游在无限的宇宙之海上,这个造型表达的是,世界处于停止状态,大神在思考如何重建宇宙。

毗湿奴是以那罗延(Narayan)的形象出现,象征宇宙物质或能量,通过它生命得以获得新的形式。躺着的毗湿奴肚脐上冒出一朵莲花,长出新的梵天,宇宙重新轮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