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默哀1分钟 列队献花
逾千华教同道祭林连玉

全体出席者默哀一分钟,左起是方俊能、黄位寅、黄保俊、刘利民、陈凯希、吴建成及林达。

(吉隆坡18日讯)来自全马各地逾千名华文教育同道、华团领袖、华文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出席在林连玉墓园举行的2016年度林连玉公祭仪式。

公祭仪式主祭者为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及顾问陈凯希,其他出席者还包括林连玉养女林达与女婿朱治和、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教总常务理事郑修得、华总副总会长黄保俊、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沈德和、森州中华大会堂署理主席刘志文、隆雪华堂署理会长陈康益、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会长方俊能、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董事长黄位寅及吉隆坡广东义山副主席罗添财等。



仪式上由马六甲培风中学管乐队先奏国歌及华教主题曲“如风如日”,接着由林连玉家属及主祭者献花。

林连玉基金常董兼雪隆尊孔学校校友会主席叶少华宣读大会公祭文,而马六甲培风中学曾智勇则宣读学生公祭文。

过后,全体默哀一分钟及所有代表列队到墓前献花。

叶少华在大会公祭文中说,林连玉在战后投入华教组织与制度性的建设工作,成立教师会与促成教师总会,反对教育法令违悖教育平等原则,促成华教三大机构之成立。

“先生倡议辑睦各族,共存共荣,立国爱国。凡我后生,当发扬先生各族共荣,主张民族平等之精神,身体而力行。”



他赞扬林连玉先后辗转服务于爱大华、印尼爪哇、巴生、加影及吉隆坡华校,在日据时期还担任救伤员保卫马来亚。

“待苦难日子结束,贩猪建校,又负起尊孔复校的重任,功成不居。”

2016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与嘉宾,左起是李亚遨、吴建成、刘锡通、李斯仁、邓日才、郑联荣、杨文丑、颜峻才、郑修得、姚丽芳及林顺康。

2人1团体获林连玉精神奖

2016年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今早于吉隆坡州立华小举行,吉打吉华独中董事长李斯仁、马六甲培风中学前校长邓日才及仁嘉隆华小三机构获选为精神奖得主。

林连玉精神奖遴选委员会代表李亚遨说,该奖自1988年创立以来,至今已有90个人士或单位获得此荣耀,今年则收到14分提名,其中3个是团体,余者为个人。

缺跨族群人选

“今年精神奖若有什么遗憾,就是缺少跨族群人选。”

精神奖得主除获颁精致奖章、奖状,也获得一幅名家挥毫的林连玉语录书法真迹。

李斯仁:坚持一生奉献华教

李斯仁指出,他坚持一生奉献于华教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根,而他多年来关怀弱势群体,帮助清寒子弟继续深造则是相信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及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宁可当一个雪中送炭的人,也不去做锦上添花的事。”

邓日才:代表工作团队领奖

邓日才发表得奖感言时说,这份殊荣不仅属于他一个人,因为每一项教改都是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本身是代表其工作团队来领奖。

他说,独中整体素质的高下,胥视年长的一辈如何去培训年轻有为的师资,特别是要让他们学习林连玉忧国忧民与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郑联荣:人文教育建设重要

仁嘉隆华小三机构由董事长郑联荣代表发表得奖感言,他说,该校坚信建设不只是硬体设备,更重要是人文教育的建设,即通过华文教育传授优秀的儒家思想给下一代,这样才能让华教在大马走得更宽更远。

他说,仁小三机构非常注重民族文化,在仁嘉隆新村的一切文化活动都全力参与,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得到更多村民的支持和信心。

出席者包括林连玉基金副主席林顺康、2016年华教节工委会主席姚丽芳、林连玉精神奖遴选委员会主任刘锡通、仁嘉隆华小署理董事长杨文丑、校友会主席颜俊才及校长郑修得。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