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电商平台进军零售业

报道|洪诗迪  图片|互联网

去年,因英国知名百货公司Debenhams及高街服饰品牌集团Arcadia都相继宣布破产歇业或引起大规模的失业潮,不禁让人对英国的零售业感担忧,但继Clarks这家百年鞋履品牌成功被收购为业界迎来一丝曙光后,前者也捎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没错,Debenhams和Arcadia旗下的品牌都找到买家啦!有趣的是双方的买家都是电商平台,以下先给你简单地介绍双方的买家:

Arcadia

【收购方】英国时尚电商平台ASOS 

【收购价】3.3亿英镑(约16亿令吉)

Debenhams

【收购方】英国时尚电商平台Boohoo 

【收购价】5500万英镑(约2.7亿令吉)

实际上,在Arcadia宣布破产歇业后,包括中国时尚电商平台SHEIN、英国高街时尚品牌Next和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等都在积极竞购集团旗下的品牌,而Boohoo也是其中一员。值得一提的是,ABG去年已联合其他两家地产集团收购了在前年宣布破产的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

而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ASOS最终成功竞购到了4家核心品牌,包括Topshop、Topman、Miss Selfridge和HIIT;Boohoo则是继续商讨收购余下的品牌,包括Dorothy Perkins、Wallis和Burton Menswear。此外,集团旗下的大码女装品牌Evans,已在去年尾被澳洲的大码服饰零售商City Chic Collective,以2310万英镑(约1.1亿令吉)收购。

ASOS/Boohoo一路走来

那这两家时尚电商平台是啥来头?

ASOS的创办人是4名商人,但较为人熟知的是曾任总执行长的尼克罗拔逊(Nick Robertson)和昆汀格里菲斯(Quentin Griffiths)。

于2000年初创的时候,主要是销售明星同款或网络爆款的服饰,所以才取了“as seen on screen”的口号,后来更开始销售其他品牌或设计师的服饰,特别是高街品牌,像Topshop其实也曾在其电商平台销售过。

社交媒体热门穿搭

之后,ASOS也开始推出自家生产的服饰,跟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的风格和定位很接近,包括典型的欧美风和廉宜的价格等,不同的是前者完全没有实体店,仅有遍布全球的包邮网络销售。

此外,严格来说,Zara是对季度风格的快速反应,即根据当季的流行趋势快速地推出新品,但ASOS是对当下风格的快速反应,所推出的都是当下社交媒体的热门穿搭。

2012年,ASOS开始想要进军奢侈品的领域,于是就购买线上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Covetique的30%股份,没想到网站在2015年就宣布倒闭。

Boohoo制衣厂丑闻

而Boohoo的创办人,则是印裔富商玛目卡玛尼(Mahmud Kamani)和设计师卡萝凯恩(Carol Kane)。来自印度的玛目卡玛尼的父母,早期是在英国曼彻斯特靠摆摊赚钱,慢慢地也开始发展起批发业务,后来更开始在英国投资自家的制衣厂,每年给英国众多的服装品牌生产数量庞大的服饰。2019年,玛目卡玛尼的家族还登了上英国富豪榜的131位。

2006年,在发现网络的潜力后,他开始借助家族在英国拥有制衣厂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而跟ASOS不同的是,Boohoo一直都是出售自家生产的平价服饰,但他们家的制衣厂也在去年中传出丑闻,包括不顾防疫措施强迫工人生产及不合理的低工资等。事后,Boohoo也做出了解释,更表示愿意接受调查,但这样的丑闻好像也没给他们带来多大影响。

超快时尚崛起!

为何ASOS和Boohoo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答案就是更快、更新和更便宜的策略,即比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更快的生产周期和上新速度,所以人们将此类品牌称为“超快时尚”,更将快时尚品牌逼成了“传统行业”。

而超快时尚的崛起也显示了,只有速度似乎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还需要更便宜和更方便的网购模式,疫情的大爆发对此类品牌来说更是一个助力。

像Boohoo去年上半年的财报就显示,集团收入较前年同比增长了44%,疫情期间的订单量更是翻了近3倍;至于ASOS截至去年底的第一财季收入同比也大涨20%,总销售额和网站访问量同比都大幅增长了。重点是,这两家电商平台都野心勃勃地想要干掉亚马逊(Amazon),所以才不停地扩大版图,在ASOS成功竞购之后,Boohoo也很快就宣布收购Debenhams进军美妆和家居市场。

其实ASOS和Topshop可说是理想组合,尤其在脱欧的背景下,英国企业的内部联合将会是一大优势;而双方也曾长期合作过,所以整合的成本会较低,且借助前者的营销、技术和物流等方面的专业团队也能帮助后者继续增强线上销售。前者的总执行长尼克贝顿(Nick Beighton)也表示,ASOS在收购前就是Topshop线上增长的关键动力,四家品牌在2020年的收入约有60%都来自线上销售;反之,Topshop也恰好满足了ASOS建立多品牌矩阵的需求。

员工饭碗不保?

成功被收购后就代表Debenhams和Arcadia的员工都保住饭碗了吗?不,因为ASOS斥资3.3亿英镑,仅买下4家品牌的股权和库存,并不包括实体店的业务,这意味品牌的线下门店都将关闭,并将4家品牌的网站给整合到自家的电商平台上,预计有2500个工作岗位将受影响,ASOS只计划保留300名总部员工进行设计、采购和零售工作。

实际上,品牌在申请破产后委任的联合管理人德勤公司,曾建议让Topshop位于牛津街的旗舰店继续营业,但尼克贝顿却坚决表示只对第三方合作感兴趣,租赁或买下该门店“不是我们的核心模式和战略”。可以理解为何品牌想极力挽留门店,因Topshop曾是英国服饰零售业中少有的成功案例,可说是品牌曾引以为豪的资产之一;然而很明显的,ASOS并不在意。

出售库存彻底关闭

Boohoo同样只是收购Debenhams的品牌和子品牌,无意要挽救库存、实体店和相关的工作岗位等;所以根据收购公告,一旦英国结束当前的封锁措施之后,Debenhams旗下的124家实体店将会重新开放,但目的只是要清仓出售剩余的库存,然后就彻底关闭,让坚持了242年的零售百货正式落下历史帷幕;这样的决定,着实令人不胜唏嘘。

而在交易完成之后,集团旗下的Maine、Principles和Faith等时装品牌将整合到Boohoo现有的品牌组合中,通过双方官网销售,这也意味将裁掉多达1.2万个工作岗位。玛目卡玛尼更表示:“这是一笔‘转型交易’,也是‘巨大的一步’。这不仅加快了我们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还坚定了我们在美容、体育和家居用品在内的新领域里,成为领导者的雄心。维持Debenhams原有客户的同时,抓住在线零售业蓬勃增长机会。”

无独有偶的是,City Chic Collective也只收购了Evans的线上和批发业务,同样是没有收购实体店的业务,所以未来将只在线上继续经营。

目前最让人好奇的是,分别在ASOS和Boohoo经营之下的这些品牌将变成什么样子?

[同场加映] Stella McCartney欠租争议

纽约麦迪逊大道已不复往日光景,Stella McCartney欠租100万美元(约407万令吉)。

实际上,早在去年中开始,这家英国设计师品牌就因麦迪逊大道的旗舰店陷入租金纠纷。根据转租条款,品牌在麦迪逊大道的旗舰店每月需缴纳的租金约为12.7万美元(约52万令吉)。但受疫情影响,该店从去年3月起就处于停业状态,逾期租金已达100万美元。

该店的二房东Mallett Inc.在追讨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不仅要求品牌补齐租金,更希望品牌能按此前签订的合约预付900万美元(约3663万令吉)以上的租金;Mallett Inc.还指出,去年6月纽约就已经允许商店重新开业,但Stella McCartney却始终没有恢复营业。

品牌希望减免租金

而Stella McCartney却认为,与Mallett Inc.在2006年签订租约时,麦迪逊大道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购物目的地之一,而疫情的发生严重损害了麦迪逊大道的客流量及门店的商业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将难以恢复,此前的合同已不再适用,“我绝对不会为现在的麦迪逊大道门店支付每年150万美元(约610万令吉令吉)的租金”。

于是,品牌最近就向纽约当地法院对其麦迪逊大道旗舰店二房东提起反诉,希望能从去年因疫情停业起终止租约,并返还67.5万美元(约275万令吉)的保证金及支付与诉讼有关的所有法务费用。

除Stella McCartney外,去年至今还有数十家品牌递交了与购物中心租金合约相关的诉讼。品牌希望减免租金,但购物中心和商场也迫于自身压力无法做出让步。

反应

 

财经新闻

依靠家庭消费支撑 零售业第三季增3.8%

(吉隆坡9日讯)我国零售业仍靠家庭消费,尤其是比较“经济实惠”型的私人消费来支撑,这可从迷你市场、便利店与合作社次领域今年第三季按年增长8.7%,仍是国内销售业绩增幅最大的零售业次领域,看出一斑。

此外,百货商店与超级市场、药剂行、服装与服饰,以及个人护理产品次领域,分别在今年第三季同比增长6.7%、6.3%、5.7%及4.7%,在在佐证了这点。

定期追踪和搜集国内零售业销售数据的大马零售调查行(Retail Group Malaysia),在今日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公布上述数据。

大马零售调查行董事经理陈海信指出,整体而言,大马零售业今年第三季走强,录得3.8%的按年增幅。

今年第三季,私人消费增长了4.8%,因此第三季零售业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股走势。

全年目标上调至4.4%

陈海信说,在强劲零售销售加持下,加上年终销售旺季即将到来,该行将2024全年零售业增长目标,从之前的3.2%上调至4.4%。

至于2025年,由于预计国内生活成本高企不下的压力仍然笼罩市场,零售业明年增长料稍微回缓至4%。

通胀率维持1.9%

尽管挑战重重,零售行业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韧性,今年首9个月,零售业累计增长率为3.8%。

另外,今年第三季,大马经济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而零售销售按现价增长3.8%。国家经济的表现得益于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5.5%和14.4%,以及出口和旅游消费增加等因素。

今年第三季的平均通胀率维持在1.9%,主要类别中增幅最高的包括餐饮与住宿服务(3.3%)、个人护理、社会保障及杂项商品与服务(3.2%)、住房、水电燃气等(3.1%),以及娱乐、体育与文化(2.1%)。

然而,食品与饮料类别仅录得1.6%的小幅增长,而服装与鞋类类别在今年第三季则萎缩0.2%。

此外,今年第三季,私人消费增长4.8%,消费者支出的改善得益于健康的劳动力市场。

同时,失业率略微下滑至3.2%,而劳动参与率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70.5%的历史高位。

看好末季佳节营销

传统上,每年第四季因有圣诞节及学校长假等年终佳节买气加持,零售业者普遍唱好今年末季的营销前景。

其中,之前豪言今年第三季销售可劲扬23.5%的个人护理次领域(包括美容、护肤、护发和化妆品行业),虽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录得4.7%增幅,但它仍“不到黄河心不死”,继续唱好末季可按年增长17.4%,仍是对业绩展望最乐观的零售业次领域。

接着是百货商店与超市、迷你市场、便利店与合作社、服装与服饰、药剂行,以及超市与霸市次领域,分别预估末季营销可同比增长7.2%、7%、6.7%、4.3%及4.2%。

其中,超市与霸市次领域是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后,放眼在末季扭转乾坤,转为正增长。

然而,销售儿童与婴儿产品的零售商对今年末季的业务并不乐观,他们预计销售将下滑4.7%。而药品零售商预计在今年末季实现4.3%的适度增长。

年终大促销成亮点

陈海信指出,大马年终大促销将成为今年末季的亮点之一,该活动从11月15日持续至明年1月1日,超过60家购物中心和旅游伙伴参与,预计将吸引更多国内外消费者购物。

此外,年底公务员加薪政策也将为零售业注入新活力。

明年最大挑战

生活成本上升

展望2025年,大马零售调查行预测,明年大马零售业增长率预计为4%。

陈海信说,尽管零售行业在今年表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但生活成本上升依然成为新一年零售业的最大挑战。

生活成本上升影响所有收入群体的大马消费者。由于许多商品和服务的零售价格上涨,家庭支出有所增加。

随着明年全面落实电子发票,小型零售商、传统店铺及线上卖家将面临挑战,尤其是年营业额至少15万令吉的商家,需从明年7月起实施电子发票。

同时,考虑到明年将迎来多项政策调整,预计将对零售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低薪金于明年2月1日起将从1500令吉上调至1700令吉。

此外,从明年起,所有外籍员工将被强制缴纳雇员公积金,这将增加零售商和食品服务营运商劳动力成本。

燃油补贴政策也将在明年中改革,现行的RON95汽油补贴将会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生活成本指数和家庭基本开销需求发放的新补贴。

从明年5月1日起,销售及服务税(SST)的征税范围将扩大,包括高级食品和进口食品,预计将对特定食品的零售价格产生温和影响。

另外,明年1月1日起分阶段提高含糖饮料税,每升增加40仙,这或将小幅抬高饮料价格,但整体负面影响有限。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