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

巴力安尼港脚育才学校 18师生一对一教学

(峇株巴辖20日讯)峇株巴辖学生人数最少的微型华小巴力安尼港脚育才学校,今年全校仅剩9名学生,与9名教师形成“1对1”的师生比例。

该校有一名校长、3名副校长,以及5名教师,一年级仅有1名学生,二年级和四年级各有2人,五年级1人,六年级3人,而三年级更是“空班”;全校仅有一名巫裔学生,目前就读六年级。

校长卢业浓指出,虽然学校规模小,但这种“小班制”教学让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照顾每位学生,营造了一个如家般温暖的学习环境。

学生人数持续下降

他表示,育才学校的学生人数近年来持续下降,从2019年的22人到2020年降至17人,2021年(12人),2022年(10人),以及2023年减至9人。

他说,虽然2024年曾略增至11人,但2025年再次回落至9人,而随着今年3名六年级学生毕业,预计明年学生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他也说,对此,学校对二、三年级及四、五年级采用“复级班”教学模式,一和六年级则为“单班制”。

“今年虽然有一名教师将在年中调职,但我们的师生比例依然是优势所在。”

卢业浓指出,尽管学生人数少,育才学校的硬件设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学校,拥有精明课室、资料中心、礼堂和正在改建的厕所。校方也将向教育局申请拨款,进一步提升厨房和篮球场。

他透露,由于学生人数锐减,柔州教育局曾在去年派员征询家长意见,是否同意将育才学校与邻近学校合并,但育才学校家长100%反对,并认为学校的小规模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他补充,当地年轻人外流严重,目前巴力安尼仅剩约25户华裔家庭,学生来源非常有限。但即使面临挑战,校方仍积极争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视频推荐 :

反应

 

柔佛

柔府真光学校 重启校园环保项目

(大山脚21日讯)在经历冠病疫情挑战后,柔府真光学校重启了涵盖绿化、再回收和节能等方面的校园环保项目,并首次设立环保站,让全校学生亲自参与可再回收物品的分类,体验环保的乐趣以及重要性。

该校校长黄淑田说,自2023年8月掌校以来,她一直致力于恢复学校的环保项目;却缺乏一个专门收集可回收物品的空间。直到去年9月,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与附近社区环保中心接洽,最终以3000令吉的资金,于去年11月在该校校园建立首个回收站。

她提到,这笔3000令吉的资金来自马来西亚Carlsberg集团赞助主办、《南洋商报》、《中国报》联合主办的“十大义演”。同时获得社区环保中心额外赞助500令吉。

她说,该环保站分为4个回收类别,包括电子废料、纸张、塑料及铝罐,并教导学生如何分类。

她补充,该社区环保中心还赠送一个铁网犀牛模型给该校,学生们可以把塑胶瓶盖投进模型中,模型装满后,将成为一间五彩斑斓的摆设。

真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有关节能的意识,从小就让他们认识到节约水电的重要性。

黄淑田说,校方会在每周的集会上提醒学生节约能源,并且在教师群组也会提醒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向孩子们灌输这一意识。

课外活动腾15分钟搞环保

黄淑田说,真光学校从今年起,规定每一个团体学会,在每一个课外活动中,腾出15至30分钟进行环保活动。

黄淑田指出,校方目前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例如,学校曾参与宝特瓶回收竞赛,每个学生收集20个塑胶瓶后,可获得一个盖章,累积一定数量后可兑换小礼物。

黄淑田还提到,学校在2024年首次参加槟城绿色机构举办的塑胶瓶回收比赛,最终成功收集到1006公斤的塑胶瓶,并获得奖项。校方也参与配合农历新年而举办的饮料盒回收比赛。

她也说,校方在2024年配合地方政府在校园内种植150棵树木,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的绿化。

黄淑田指出,学校环保项目的收益,将用于购买日常必需品、资助学生活动基金,或用于学校设施的维护。

她说,这些环保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每个学生都亲身实践环保理念。

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给予他们相应的教育指导后,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所有学生都乐于参与这些环保项目。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