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昌明领导运动 培养道德观防校园霸凌

阿兹曼(右二)与柔佛教育局主任哈纳菲与出席反霸凌活动的学生互动。
(新山15日讯)教育部总监阿兹曼安南披露,近3年学生霸凌与性骚扰案件逐年增加。
他指出,学生违规纪律系统的数据显示,霸凌案件从2022年的3883起增至2023年的6528起,而截至2024年10月已记录6208起。
“此外,根据警方的数据显示,涉及儿童的性骚扰案,从2022年1239起增至2023年1567起,增加了26.5%。”
阿兹曼安南今日在丽宁镇国中主持“昌明领导运动:停止霸凌和性骚扰”活动后表示,教育部已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应对此问题。
他说,教育部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问题,包括推出拥有7项核心支柱的“卓越脉搏”框架,其中第二大核心支柱是强调培养道德、伦理和人类尊严,以防止学生之间出现如霸凌和性骚扰等不良行为。
提供4举报渠道
教育部还设立霸凌案件投诉官方网站,提供4个主要举报渠道,包括公共投诉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电话热线及WhatsApp。
“此外,学校也恢复使用纪律投诉箱,允许学生提交有关霸凌或其他纪律问题的书面投诉。”
为追踪和解决问题,教育部通过学生违规纪律系统记录相关案件,并提供数据支持规划针对性干预措施。
“在学校方面,指导和学校辅导员不断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生的福利、安全和幸福。”
“所有霸凌和性骚扰案件都须报告给学校校长,以采取进一步行动。”
阿兹曼重申,教育部将继续努力,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别让沉默成了伤害/黄燕娣博士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校园霸凌、网络霸凌、性骚扰及学生自杀的事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独中或华小,也同样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宗教学校,甚至大学校园。
然而,当此类事件发生在独中或华小时,往往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媒体与舆论也容易将矛头指向华文教育体系,甚至质疑独中过于保守,担心负面消息影响招生,损害华教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形象。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校园问题的发生有其复杂背景,可能牵涉到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甚至社会或政治因素。
这绝非某一类学校或教育体制所独有的现象,类似的事件在国外或其他机构中同样存在,只是未必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或因种种原因未被公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学生维权意识的提升,一些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事件得以曝光。虽然这提升了公众对校园安全议题的关注,但也带来了信息快速扩散所衍生的问题。
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际,社交平台上的情绪性评论、盲目跟风及网络谩骂,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可能误导舆论方向。
因此,当我们面对校园事件时,应尽量保持客观与理性的态度,避免将个别事件扩大解读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同时也应警惕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误导。
当然,一旦校园内发生不幸事件,校方应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而非逃避或袒护任何一方。因为,这不仅关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校园整体的安全与信任氛围。
建立透明申诉机制
学校有必要建立明确、透明的申诉与调查机制,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受害者勇敢发声。设立匿名举报管道或专责单位,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声音会被听见、被重视。
在事件发生后,校方必须立即启动迅速且公正的调查,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避免因偏颇判断而伤害无辜,或再次伤害到受害者。
同时,学校应严守信息保密原则,保护当事人隐私,在调查尚未完成前,避免对外散播未经查实的资讯,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与猜测,降低事件带来的二次冲击。
此外,学校应为事件中的所有相关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事件本身都可能造成心理创伤或情绪困扰。透过专业辅导,可以帮助他们面对问题,也有助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在平时就加强教育与宣导工作。透过讲座、课程或工作坊,让师生更深入了解如何尊重他人、正确使用网络,以及性骚扰的界定与应对。唯有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友善、尊重、安全的校园文化。
校园不应是沉默的地方。面对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正视,有制度处理,有教育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安全且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