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美兰

流动贩商为生计 “转战”早市寻商机

(东甲25日讯)东甲卫星市夜市集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和行动管控令停摆,来自吉隆坡、马六甲、麻坡及利民达等区流动小商贩为了生计,以新常态方式“转战”早晨市集寻求生机。

该早市原有逾10档地摊和小贩,以摆卖自家耕种蔬菜、生鲜猪、鱼虾和鸡肉、本地水果、面食早点为主。

自中南马区流动小贩蜂拥而至后增至逾20档,所售物品也多样化,有家庭用具、厨具、衣服、糕点、跌打祖传药酒、有机食品等,彷如小商场。

市集从早晨7时开始,小贩严守标准作业程序,上午10时之前就收档。

张进光:县会没为难

摊贩张进光自3月份无法回到新加坡工作岗位,7月开始摆档售卖东甲市场较难买到的有机食品、干面条及饮料等,生意还可以维持,而他认为是县议会打开方便之门,没有为难小贩。

郑逸蓉:生意更好

猪肠粉档主郑逸蓉说,7月开档后,出乎她意料生意比之前好,是老顾客一直不离不弃的支持。

田惠来:自寻销路

来自利民达的田惠来是金山柚子种植户,他说,柚子是季节性水果,疫情下无法及时输送到吉隆坡、新加坡等地销售,只能自寻销路,而市集是最直接的管道,所以举凡有市集的地方他都会不辞劳苦的赶往摆集。

黄招齐:现场推拿

售卖中药材和铁打药油的黄招齐原是一名水电工,由于工伤改行当小贩,最远到彭亨州直凉、芙蓉、马六甲及柔州各县,在卖药的同时也现场帮顾客推拿。

他说,疫情和管控令对他的生意影响非常大,生意额下跌超过五成。

杨春娇:商民自律

消费者杨春娇说,小贩市集很难像商店设立进出口,欣慰到此摆档的小贩、消费者都很自律,严守管控令。

视情况逐步开放档位

7月复苏管控令,东甲夜市集重新开放,但却从卫星市迁往柔甲边界佐丰由垃圾场改建的休闲区。

由于地区偏远,档位有限,华裔商贩考量经济成效后,大部分选择放弃;也基于反应欠佳,当局决定在9月份开始让小贩迁回卫星市摆档,但只开放30个档位。

东甲县议会执行小组官员莫哈末诺说,当局会视情况逐步开放更多档位,僧多粥少,当局能理解小贩“转战”早晨市集的情况,因此会以宽容、开放态度看待,仅严格要求小贩遵守标准作业程序。

反应

 

霹雳

疫期禁摆档 流动贩商转型求存

报道:黄丽

(东甲11日讯)受到冠病疫情和政府实施管控令的影响,东甲流动小商转型求变适应新常态,从流动摆地摊转型为租赁店面在固定地点营业,也从以往顾客上门购物的被动方式转型为主动出击,在网上销售。

东甲顺荣菜行老板黄顺荣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指出,他从年轻开始就跟着父亲从事夜市流动菜商的生意,即使工作辛苦,但这是父亲留下的行业,而他也早已习惯“东奔西摆”的生活,从未想过转型或改行。

他说,直到去年3月实施管控令至7月份整整5个月夜市被禁摆档,他坐吃山空,逼不得已下才转型。

他说,仔细盘算和比较后,跑夜市集和转型后的费用差额不大,可用其他方式补回,于是毅然从8月开始转型,在东甲卫星市租下一间店面,继续干起卖菜的老本行。

他说,据点经营和舟车奔波的摆档方式是有差别的,特别是他在停顿了5个月没有做生意,加上夜市集和固定地点的人脉不一样,他当时必须重新建立认知和经营人脉,以致开店时的首3个月生意并不理想。

他指出,转型后时间固定,无需忙到三更半夜,也增设售卖干粮、罐头、面粉、白糖、食盐等食品,作为缴还租金、水电费的另一途径,不过不足之处是客源减少了。

改租半间店经营

从帮忙摆路边档,再到自己经营,流动小商何德鸿同样因为疫情冲击而转型租下半间店面继续营业。

何德鸿分析说,过程中面对成本增加,过去流动式只需一辆罗里加上一位助手就可开档,但是却无法多样化经营,例如无法售卖生鲜鸡、鱼虾等。

他指出,转型后,地点固定,客源也稳定,基本费用也和流动式经营不相上下,但会增加水电费和屋租,以及增加员工所造成的费用,但他始终没抬高物价,将开销转嫁给消费者。

“转型后,我除了可以售卖蔬菜瓜果,也可售卖生鲜,如鱼、虾、鸡肉、干粮等。”

他表示,目前因资金问题,暂不考虑增设冷藏部。

孩子不接手杂货店难转型

东甲老字号南源号杂货店负责人黄奕顺受访时提到转型的难处,如今他的生意额比起管控令之前减少了20%。

他说,其杂货店是父亲传给他和已故兄长接手经营,已超过半世纪,一直以传统方式经营。

“难以转型,因为孩子不愿接手这个无利可图的行业;其二是地点和东甲巴刹只是一条马路之隔,巴刹应有尽有;再者要兼卖蔬菜等,要有足够人手。”

他指出,他的杂货店属于小镇型传统杂货店,除了面对大型商场的竞争,也面对已转型的流动菜贩及网络商店的三面夹击,若要拼价格,无疑是让他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认为已年迈,若年轻30岁,或可大展拳脚转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