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办篮球体验营 森篮总培养“三好”公民

(芙蓉5日讯)森美兰篮球总会中马协会会长拿汀斯里杨翠莲指出,即将在5月18日举办的第二届“三好篮球体验营”,旨在培养青少年的运动精神,塑造更正向、更具责任感的马来西亚公民。
她是于今日该会举行的“三好篮球体验营”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三好篮球体验营”也是全新落成的Arena多用途体育馆竣工后承办的首场活动;由森美兰篮球总会主办,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联合会中马协会及芙蓉分会和佛光青年团协办。
杨翠莲表示,“三好”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是星云大师毕生倡导的理念,也是佛光会长期在全球推广的价值观。
她认为,良好品德与健康身心是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关键,而体育运动正是最佳的实践平台之一。
她也表示,国际佛光会中马协会坚信,教育与体育同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基石,二者相辅相成,能培养更具正能量和责任感的马来西亚公民。
她提到,本届三好篮球体验营荣幸获得森篮总、国家级篮球运动员、佛光会及青年团的鼎力支持,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关注。
森篮总会长拿督李银芳致词时表示,培养孩子们的“三好精神”能为他们的学业、人生和运动注入正能量,培育他们良好的个人品质,从而能够拥有更好的前途,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被推广和发扬光大。
20日截止报名
“目前已有60名参赛者,目标为250人;首届于去年在芙蓉国民小学举办,吸引170名学员参与。”
上述活动报名截止日期为4月20日,分为低年组(7岁-9岁)100人及高年组 (10岁-12岁 )150人;报名费为80令吉(每人将获篮球、球衣、食物餐券及出席奖状)。
现场出席者包括中马协会芙蓉分会会长许炳全、副会长郑金福、委员林成元、陈祥利、彭友娣、吴雅姬、中马协会芙蓉分会辅导法师如尚、佛光青年团团长张凯恒、森篮总代表杨莉婷、篮球国手黄忆豪、Karisma员工杨时进和王伟业等。
野生捕获70岁老国手 “有篮球场,我就上场!”

3名老将年过70岁,畅谈令他们闪闪发光的篮球人生。左起吴清发、吴泉泰与邱炳。
报道|余子晴
照片|姚春显/受访者提供
七十载风雨岁月,一个篮球始终在手中翻飞,见证了时光流转,也承载了无数汗水与梦想;从年轻时的热血奔跑,到如今的稳健坚持,篮球已不只是运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篮球的世界里,年龄不是阻碍,唯有热爱,才能让生命闪耀。
当我们谈论篮球,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年轻球员在球场上跑跳的画面,然而,篮球不仅属于年轻人,它同样能够伴随一个人走过漫长岁月,甚至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篮球,是一项超越年龄与世代的运动。对某些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段青春的回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生的热爱与坚持。
诚如前国家篮球队教练吴清发所言,如果没有篮球,他觉得自己就是在“等死”。
与年轻球员争高下
今次就与3名篮球老手畅谈年过七十,却依然活跃在球场上,与篮球相伴一生的人生故事。
走进大马各地的街头篮球场,你可能会看见一位银发老人,穿着球衣,灵活地穿梭在年轻球员之间,眼神锐利、战术灵活。
你或许不认得他,但他可能早已教过你,他是吴清发,70岁的篮球老将和教练,是不折不扣的篮球斗士。
吴清发第一次接触篮球,是11岁那年。那时的他偶然看见舅舅递来一张旧照片,舅舅身穿球衣的模样,在少年眼里帅气极了。
“我心想,这么有型的?”他笑着回忆,从那一刻起,篮球悄悄进入了他的人生。舅舅是业余篮球球员;在安顺当地球队中并不特别出色,却是引领吴清发走进篮球世界的那个人。
“舅舅还在我面前转篮球,那时我觉得,哇,这运动好刺激啊!”
凭着这份最初憧憬,吴清发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下人生第一个价钱仅几令吉的篮球。从此,他开始在住家附近教堂旁的篮球场,一个人默默练球。为了避免自己生疏的球技被高手看见,11岁到13岁那几年,他总是天未亮就出门练球。

吴清发从激进打法到如今以技巧取胜,岁月虽已留下痕迹,但技术还在,从未退出篮球舞台。
家穷造就篮球人生
“每个周末清晨五六点,我都到球场报到。”吴清发笑说,“安顺有很多州手、国手,我怕他们来看到我,会笑我。”
那份对篮球的热爱与坚持,最终感动了一位教练。某天傍晚,这位教练在球场发现了这名179公分高挑而执着的少年,对他说:“你这么爱打球,以后我下班来教球时,你也来吧,我教你。”
那年,吴清发13岁,刚升读中学。他从此走进正规训练的世界,从普通队员一路打进州队,最后披上国家队战袍,成为国手和教练。
当问及他为何如此热爱篮球,他坦言,除了运动本身的刺激感,更现实的是,“我家里很穷,只要我球打得好,就会有人赞助、有免费球衣穿,还有津贴,甚至有机会出国比赛。”
打出幸福天地
篮球,让吴清发打破了命运。
“我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这个篮球。”说这句话时,他指了指手中的球,语气坚定。
吴清发只念到中五,成绩无法进入政府学院,家里也没钱让他升读私立学院。” 他并不气馁,反而笑说:“虽然没机会升学,但我很幸运进了‘篮球大学’,并且顺利毕业了!”
多年来,他在篮球场上所学到的,不只是一个球的技术,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哲学。他的事业也因为篮球而开展,许多工作机会与资助人,都是透过球场上的人脉与口碑而来。
篮球不只改变了吴清发的人生,也让他遇见爱情。当年他二十出头,已中学毕业,在工厂工作。某天,通过共同球友介绍,认识了如今的妻子,最后携手走过数十年。
如今70岁的吴清发,谈起过往,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老天从一开始就安排我走这条路。”他感慨万分,“我不是什么成功的人物,但我靠篮球,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他轻抚手中的篮球,笑声爽朗,“这一生,有篮球、有妻儿,足矣。”

前篮球国手邱炳身高186公分,如今已73岁,但打起球来依然虎虎生威。(受访者提供)
“我家后面就是篮球场”
邱炳两年跻身国手
邱炳笑说,小学时每天放学后,他便溜到家后的篮球场。那里聚集了不少热爱篮球的少年或成人,邱炳就这样混在人群中,一起投篮、玩球。
进入中学,邱炳成为校队一员,在校联会赛事中表现出色,更在1970年被选为马六甲少年州手。同年,在马六甲主办全国少年杯赛中夺冠,邱炳被选入国家少年代表队,年仅18岁,首次代表大马出国,到韩国参加亚洲少年锦标赛。
连续4届夺冠
中学毕业后,邱炳没选择继续升学。一位曾任他学校教练的伯乐,介绍邱炳到吉隆坡一家支持篮球运动的厂家,邱炳代表工厂球队出战雪兰莪苏丹杯,连续4届夺冠,表现出色。
他在20岁那年被选为雪州代表后参加元首杯,进入成人赛场,从此开启国手生涯。
从工厂球队、州手到国手只用了短短两年,邱炳的篮球天分与努力展露无遗。他的身高186公分,高度是场上一大优势。
汗水碰撞
球场变朋友圈
“球场上的友情,只有篮球人最明白。”
篮球是一个巨大的社群,一颗球,就能让陌生人变成朋友,一场球,就能让老少共融。
吴清发说,打球后一起喝茶聊天、开玩笑、谈球赛,友谊就是在汗水与碰撞中建立起来;球场变成了朋友圈,篮球成为了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
身高适合打篮球
为什么爱上篮球?邱炳笑说,“因为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我的身高也很适合打篮球,我从没想过要打别的球类。”对他而言,篮球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生活的重心。
透过篮球,他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清晨一起上场挥汗,打完球后坐下来谈天说地,交流经验,也分享生活。
“这样的感觉很好,我就是喜欢这种日常。”
他也因为篮球认识了人生伴侣,他的太太是工厂同事,常到场边为球队打气,两人有更多接触,最终牵起了彼此的手。
多年来,篮球深深烙印在邱炳的人生中,即便年纪渐长,他依旧坚持每天抽半天打球,和朋友谈天。
“如果没有篮球,我这个年纪可能只会留在家里,无所事事,我喜欢这种一直有篮球又有朋友的感觉。”

吴清发(黑色球衣者)如今依然活跃在各大球赛,参加宿将赛与同龄球友一较高低。
吴清发:打球感受活着
年轻国手几乎教过
“差不多整个马来西亚的年轻国手,我都教过。”
对吴清发来说,篮球不是过去式,而是每天醒来的动力。
“现在打球,是为了保持记忆力,因为你要思考战术、观察对手、临场反应。”
70岁还打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吴清发笑笑指其实就是要一直动,因为一停下来,就像在等死。
这句话听来有些惊人,但他说得平静。“如果没有打球、没有教球,退休后在家里种花、吃饭、再回家,我会觉得自己没有目标了。
“我不喜欢跑步,很闷。但打球就不同了,运动量大、出汗快、还能跟朋友聊天,一举三得。”
非常划算的运动
吴清发有时间就打球,不管对手是谁、在哪里。只要有篮球场,他就上场。
他在2020年疫情期间因过度奔跑造成韧带受伤,压到神经线,痛得一度跛脚走路,但他从未放弃过。
“那段时间很辛苦,但复原后还是继续打。因为停下来,才是真的结束。”
他懂得卸力、懂得保护自己,也懂得用技巧化解年轻球员的冲撞。“年轻人冲过来,我不会硬碰,而是用身体卸力。”
一个球,二三十个人可以玩得满身大汗;最贵的不是球,是球鞋和球衣,球一个百余令吉,可以打好几个月,这么划算的运动,哪里找?
同样年逾古稀的邱炳指出,这个年纪最大的挑战是避免碰撞、跌倒、骨折和恢复慢,得小心。
吴泉泰则分享自己去年初被撞伤,在家休息3个月,做复健,直到年中才开始复原。
“我选择跟各年龄层打,20岁到70岁都有,要在多元对手中保持状态。”
篮球老将的智慧
对于是否会“让球”给年轻人,邱炳会选择避让,但吴清发却坚决地说“我不认输”。
他说这不是逞强,而是信念。“年轻时我会直接冲上去,现在我会用脑、用技巧、用经验。我知道怎样保护自己,让对方过不了我。”
这,就是一位篮球老将的智慧与底气。年轻时,我真的会飞
“年轻时,我真的会飞。”吴清发笑说,那语气里充满自豪。
“但人老了,骨骼和速度自然会退化,我们要接受现实;现在打球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激,不然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他坦言,有些乐龄球手总在场上苦恼,“为什么我越不过他?抢不到球?以前闭着眼睛都做得到,现在做不到了”。
其实不是技巧,而是反应、力度、速度都比不上年轻人了。“我们现在只能和年龄相近的人打得开心一点,如果对上比我们年轻很多的,往往你才刚起手,他已贴上来阻止你了。”
这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技术还在,只是换节奏和方式。”
讲究耐心与组织
邱炳说,他们那个年代的打法比较保守一点,对比现在球场上的爆发力与对抗性,他们当年的节奏和风格更讲究耐心与组织。
他坦言,年纪大了,体能不如从前;他一向以“斯文派”自居,不做过多假动作,不拉手拉脚,靠的是纯粹的技术和判断力。
“我只是享受打球的过程,没必要搞这么多小动作。”

75岁的吴泉泰老当益壮,年轻人与他对打未必占便宜。
吴泉泰:一世代球友
作为同一世代的球友,75岁的吴泉泰则感受到另一种变化。“以前我们学打球,只能靠教练或去图书馆翻书,那时候篮球杂志还不便宜,一本精装的球刊都买不起。”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上网,就能看篮球战术影片、练习动作、技巧分析,什么都有,这种便利也让现在的球员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谈起篮球,3人的眼神都亮了起来;对他们而言,篮球已不只是竞技,而是一种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能打不过年轻人,但我们还能享受篮球。”这,就是经过时间淬炼的篮球人生。
后 记:
球场的人生态度
是否曾想过,70岁的自己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或许,许多人会脱口而出,“能不能活到70岁还是未知数”。
这确实是个答案,但如果真的到了70岁,仍能像受访的3位篮球老将一样,拥有强健的体能与明确的生活目标,夫复何求?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球场上的经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当多数人选择放慢步调,他们依然站在球场上,岁月更迭,却从未改变热爱与坚持。
透过篮球人生,我们看见了一种超越年龄的精神,看见了如何适应身体的变化,如何在每一次投篮、每一场比赛中找回生命的火花。
这不仅是3位老将的故事,也是篮球人的坚持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