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为何刻意挑选美光?/霍咏强

美光(Micron)产品未能通过审查,是否表明中国会以更强硬方式反击美国的打压?正好相反,这次宣布审查然后制裁美光、表明了中国在面对打压下会以“底线思维”采取行动:“任何反制必不损害根本利益。”

中国的反制一向都非常谨慎,正如中国和澳洲“交恶”期间,虽然澳洲农海产受阻、但燃煤和天然气入口却不跌反升;以往也只是制裁高调发言的政客,以及向台湾供应武器的军工集团。

然而,一旦选定了对象、也会迎头痛击,美光是被刻意挑选出来的。

5月21日,国家网信办宣布,由于美国美光公司产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造成重大安全风险,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依法作出不予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的结论。

白宫反应先盛后衰

或许有人会问“美光产品是否真有安全隐患”?虽然中国未有公开资料,但美国公司会被要求向政府提供数据,所以很难逃过审查;正如向三分之一的流动通讯设备提供无线电讯元件的高通(QualComm),最近就被发现以提高定位准确度为名,一直收集过量的私人用户数据,并因而修改了其隐私政策。

美国白宫反应为何先盛后衰?美国开始时强调“是企图破坏G7国家反对经济胁迫的强硬立场”。美国国务院22日声称,对于中方做法表示严重关切。

但当有记者提问:“为什么美国可以以国家安全担忧为由禁止中国公司进行商业活动,而中国不能以同样理由禁止外国公司?”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白宫发言人最后声称:“当然中国可以根据意愿作任何决定,但应该在透明的监管框架下进行。”不久,白宫更改变口径说正在与中国政府直接沟通,预计关于美光公司的争端不会破坏白宫为与中国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关系所做的努力。

突被封杀措手不及

中国为何挑出了美光?因为劣绩斑斑!

美光对中国企业发起多次知识产权诉讼而又失败,还经常游说华盛顿对中国芯片公司设限,这么做可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阻止中国企业发展自主芯片制造能力。过去5年来,美光至少170次游说美国政府提出有关与中国竞争的问题,从而令与美光竞争的中国存储芯片制造商被列入华盛顿黑名单。

例如在美方宣布对华为的禁令后,美光迅速响应,公开宣布无法给华为继续供货,迅速关停了上海的设计中心、带走技术人员。美光还屡屡针对中国的存储企业,导致福建晋华、长鑫存储、长江存储先后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导致福建晋华发展受阻,长鑫、长江存储扩产工作受影响。

中国还选取了最能冲击美光的时机,去年开始、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需求持续下降,全球缺芯形势突然逆转,尤其是存储芯片积压严重、价格狂跌。美光在全球存储市场上份额不小,主要存储产品都排在全球前5名内,自然承受巨大冲击,直接导致业绩亏损,今年首季度净亏损达23亿美元。中国市场约占美光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突然被封杀令美光措手不及,消息公布后美光公司股价显著下跌。

再加上此次审查结果将利好中国存储芯片,特别是与美光直接竞争的存储芯片厂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本来在价格方面就有优势,美光退出后的市场部分落入本土企业,可以进一步推动内地存储器产业链发展。2022年中国的存储芯片占全球市场约5%,今年进一步量产后,中国存储芯片市场可望倍增。

中向外资派定心丸

美国传媒自然就制裁美光大造文章,为避免造成外溢效应,中国也加强向外资派“定心丸”,5月2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上海主持座谈会,听取美资企业在华经营情况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上海美国商会以及强生、3M、陶氏、默克等美资企业代表参加座谈。

随着特斯拉(Tesla)总执行长马斯克访华表示要加强在中国的业务,在一个“慢进也是退”的市场竞逐之中,谁又愿意在政治压力下选择脱钩避险(de-risk)来让利?

 

 
 

 

反应

 

名家专栏

芯片股表现续亮眼/奕帆丰顺

过去五年,芯片股的表现可谓辉煌,涨幅已经超过三倍。除了股价,基本面也显示出芯片行业前景明朗。

芯片股表现优异,而我们认为其能够继续带来可观回报,并再次强调半导体将成为本十年表现最佳的行业之一。原因如下:

大趋势推动需求

半导体是现代科技的基础;随着全球继续向数码化转型,我们预计芯片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除了半导体应用增多(如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智能设备)外,不断上升的硅含量亦是推动半导体需求强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美光(Micron)表示电脑制造商正开始推出配备人工智能功能的新型电脑。这些支持人工智能的电脑需要额外的DRAM容量,入门级电脑至少需要16GB,高端电脑需要24GB及以上,而目前电脑的平均DRAM容量仅为12GB。

此外,支持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机继续成为移动DRAM需求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苹果最新两代iPhone(15和16)配备了Apple Intelligence功能,DRAM容量明显高于前代机型。据传,定于 2025 年发布的iPhone 17 Pro拥有12GB DRAM,比iPhone 16多了1.5倍。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芯片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等结构性大趋势的推动。人工智能可以说是该行业自2000年代末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出现的最大变革。

鉴于人工智能拥有巨大潜力,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加大支出,购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

这一激增为英伟达(NVIDIA)等公司的命运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公司的数据中心营收在2024年第三季创下30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了112%。

全球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大型科技公司仍在向人工智能投入大规模资金。

即便在2024 年增长超过45%,四大互联网公司的综合资本支出预计今年将增长15%。

除了直接从芯片制造商那里购买外,微软(Microsoft)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亦在开发自己的定制人工智能芯片,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对台积电等代工厂有利。

正如过去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革命一样,我们预计人工智能革命将在未来为芯片制造商创造重大机遇。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

除了这些结构性大趋势外,半导体公司亦受益于公共行业的大力支持。

全球各国政府认识到半导体在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重要性,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

美国拜登政府发起了《芯片与科学法》,以增强美国在半导体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半导体)竞争力。美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生产出全球20%的最先进芯片。

亚洲方面,由于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愈加严厉的制裁,中国将发展国内半导体能力作为其最大的国家优先事项之一。

当地政府的支持主要来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在前两个阶段共筹集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第三阶段预计将带来47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计划从现在开始持续到2039年。

日本亦在经历一场芯片复兴,公共和私营行业均进行了新的投资。

日本政府与日本主要企业合作成立了本土芯片制造商Rapidus,目标是在2027年生产2纳米芯片。

有鉴于此,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半导体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催化剂。

下行周期是机遇

“有涨必有跌”—— 这一原则在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中尤为适用。

虽然芯片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但该行业始终在上下行周期中交替变化。

半导体周期本质上是由销售增长波动所驱动,而销售增长波动源于供需动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生产水平过多或不足所致。

当市场形势良好时,芯片制造商往往会高估需求,在产能上投入大量资金,生产出超过市场吸收能力的产品。随着库存累积,高水平的生产最终变得不可持续,导致供应过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芯片制造商会削减价格并减少产量以消化过剩库存,令销售增长下降——即使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同样的,当行业进入低谷时,芯片制造商可能会低估需求,从而生产不足。简而言之,过度调整生产水平会导致销售增长波动,这是半导体行业周期性的特征。

尽管如此,半导体行业变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度周期性(更偏向结构性)。近期的下行周期亦显示出与过去相比销售下滑幅度较小,上行周期的增长速度远超这些萎缩幅度。

仍未过于高估

如今半导体几乎无处不在,被大量用于各种应用中(如自动驾驶汽车、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设备),远远超出过去主要应用于电脑等少数应用。终端产品种类繁多,有助于减轻任何单一细分市场衰退的影响,使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减弱。

此外,半导体的下行周期不会永久持续。历史表明,在每一次下行之后,芯片销售都会达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这很可能得益于行业背后的结构性利好因素。我们相信半导体的长期增长前景仍然稳健,而芯片销售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鉴于长期前景如此明朗,我们相信芯片股可以继续带来可观回报。尽管今年股价表现优异,令估值变得更加昂贵,但仍未过于高估,尤其是其平均盈利增长水平每年约为30%。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