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核能令美国不安?/霍咏强

俄乌冲突爆发导致能源供应又一次大混乱后,德国电力供应不足,在即将来临的冬季,继去年后,今年再度重启燃煤作备用供电,同时为人诟病的行动是一方面拒绝重启核电厂、但又从法国输入核电,这是怎样的逻辑?

核电在全世界都惹来争议,一方面目前逾半的清洁能源来自核电,但核电意外和排放物又永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风能和太阳能耗用大量土地、供电量极不稳定,地缘政治损害了天然气供应链,全球想要达致减碳目标、扭转恶劣的气候变化,只能另觅出路。

上月初,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参观了中国海南核电厂,正在进行的小型反应堆“玲珑一号”组装工作,在场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看到机会。

玲珑一号谁都建得了

在中国的核设施中,“华龙一号”可能更负盛名,今年5月5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6号机组竣工,标志中国完全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一台“华龙一号”发电量可满足100万人的生活、生产用电,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煤消耗312万吨。

哪为什么“玲珑一号”更受关注?因为她“小”?“玲珑”的供电量虽然只有“华龙”的十分之一,但建设规模只有“华龙”的十分之一,价格更低于“华龙”的十分之一,却能满足逾50万户家庭的基本用电需求,更能代表中国的态度:“谁都用得起、谁都建得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来说,百亿美元起步的核电厂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没有足够的城市规模,根本不可能考虑引入核电厂。

核电小堆成中国机遇

上世纪末,第二代核电技术还不稳定,为了发电规模越建越大,但是安全性非常差。于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发出倡议:核能反应堆要朝着往小型化去发展,减少核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对于已经掌握核技术的国家来说要重新起步,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机遇。

从2003年起,中国核动力院就开始了对小型多用途反应堆的探索,中核集团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做小型核电站的初衷不大规模发电,而是要实现核能的多用途,满足城市供热、工业蒸汽、海水淡化、石油开采等不同需求。

当中国小堆即将走向正轨时,不幸地爆发福岛核事故。日本在福岛上的低级错误,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全球核能遭遇重挫,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停止了核能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中国也不例外,当时中国核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技术,转战难度更高的三代及以上的核反应堆。

2014年,在华盛顿召开一个核能会议上,中核在会上做报告说:“以往来参加会议都是作为观众,但这次,我将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中国的ACP100……”两年后,玲龙一号成为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技术。2017年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并在2021年在海南地区正式开建。

确保不影响附近生态

“玲珑一号”对核电发展的影响,不单是价格在10亿美元以下,而且因为采用了模组的设计和设置方式,避过了最困难和关键的管道连接,也就让兴建工作的难度大幅降低,更符合经济原则,这就让“玲珑”和其他核电建设出现巨大的差异性,无论是人口密度低、甚至是孤悬的岛屿、又或者海上设施,也能采用。所以也更重视对邻近环境的影响,所以构建了6公里的测试:在隣近海域养殖扇贝,从而确认核电站不会对附近的生态带来影响。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为了应付碳排放标准也重提发展核电,并且承诺投入60亿元,但不久又沉寂下去。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核能工程教授布安朱诺在一篇访问中,可能令美国敲起警钟:他除了说到核能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核能的安全性和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外,还提及中国在核能发展的巨大成就, “China is the de facto world leader in nuclear technology”,或者又会挑起美国政坛的“恐华情绪”了。

反应

 

东盟+

布林肯访狮城 签核能合作协定

(新加坡31日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新加坡,31日与新加坡外长维文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定,藉此促进双方资讯和技术分享,深化新加坡与美国民用核能专家交流。

布林肯正在新加坡访问,期间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国务资政李显龙和维文。

《联合早报》、亚洲新闻台等新加坡媒体报道,维文与布林肯31日签署俗称“123协定”的《民用核能合作协定》。

维文说,新加坡尚未决定是否在本地使用核能,须仔细研究使用核能是否安全可靠,以及相关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多数先进设计仍在研究发展阶段,尚未投入商业运作。

报道指出,“123协定”是美国推动外交和经济的重要工具,不仅在法律上约束签署伙伴遵守美国制定的不扩散标准,也深化美国与签署伙伴的政治、经济关系。

另外,新加坡外交部发布新闻稿表示,布林肯此行与维文、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共同主持第二轮美新关键和新兴技术对话。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以线上方式参与。

布林肯这次访问行程包括越南、寮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与蒙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