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从社团、宗教、村镇看华社变化/廖文辉博士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200余年来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的分期点,然而站在本土角度来思考,1911年是否是个理想的分期的年份,恐怕不无商榷的余地。至少1911年前后,华人社会比较看不到显眼的转变。

1911年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海外华人仍然心向中国,以中国为依归,以此为分期点有其时代的背景和利便。

事实上,20世纪另外还有几个可以采用的分期点,如二战结束的1945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的1957年,五一三事件的1969年等是。如果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为重要的3个面向,即华团、宗教和村镇来探讨华社的演进、发展和变化,1911年恐怕就不是一个恰当的分歧点。

颜清湟的《新马华人社会史》基本仅处理战前的华人社会,其次华人村镇作为华社最为基层的组织,在其著述中则几乎缺席。在我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主要以1945年为断限,原因在于华社经过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加上战后马共走入森林进行武装抗争,战前和战后的华人社会已经是另一番光景,华社可谓历经前此未有之翻天覆地的改变。

社团仍是华社核心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太剧烈的改变,但如果深入了解,有不少的变化却在静悄悄中出现。社团作为华社三宝,仍然是华社的核心,其中较大的改变是文教团体大量涌现,反映了华社对文教的捍卫和诉求;至于个别单打独斗的社团,开始注意及团结的重要,逐渐走向联合,通过集体力量来为华社服务;华团的功能也从服务南来华民,演变为替在地华社奋斗和努力,总会的出现最能说明这种转变,而会党则逐渐消亡,纷纷转型上岸。

宗教仍然是华社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寺庙不因为社会进步而萎缩,不少宫庙反而在华社整体经济力量增强后,愈加富丽堂皇,华社通过信仰来达到心灵慰藉仍然有其需求,这方面的改变反而不大。

最后,作为华社最基层的聚落因新村计划的推行,将原本零散分布的华人居住形态,集中到一个固定范围进行圈住。或者是将原本住在同一范围内的华人,分派至不同的新村,使得战前以来已经形成的华人聚落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反应

 

言论

抓住华社对马华的信息真空/林恩霆

民主行动党国会议员郭素沁近日指责马华“尊重法庭判决”的立场前后矛盾,原因是马华声援拿督斯里纳吉申请特赦。她的言论仿佛在挑衅公众的智商,将原本清晰的概念混淆成似是而非的逻辑,再以高姿态泼脏水给政敌。

然而,身处资讯发达时代的选民,真的会被这种论调所蒙蔽吗?照理是不会,但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

捍卫民权非支持贪腐

郭素沁的指控建立在一种“希望别人也一样笨”的逻辑上,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强行连接。马华的立场其实并不矛盾,该党曾明确表态尊重法院对SRC案件的判决,接受纳吉罪名成立及入狱的结果。

然而,这与声援纳吉申请特赦并非同一回事。马华的声援是基于捍卫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申请特赦的权利。

声援纳吉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清楚交代前国家高元首卸任前的特赦决定。如果政府有隐瞒,尤其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不愿证实特赦令居家服刑的虚实之后,这已非单纯的政治议题,而是涉及是否违反宪法的问题。

在民主国家,若内阁被揭露罔顾宪法或试图掩盖事实,甚至悖逆国家元首所做的决定,通常会导致内阁总辞的后果,而这才是马华声援纳吉的核心立场,而非郭素沁所谓的“支持贪腐”。

火箭多次言行矛盾

反观郭素沁及其所属的行动党,在谈论原则时,本身的立场是否清晰一致?如果翻看行动党过往的言行,矛盾与双重标准比比皆是。

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反莱纳斯稀土厂的议题。当年,行动党大张旗鼓发起绿色盛会,誓言捍卫人民健康,要求莱纳斯将废料运出马来西亚。然而,行动党执政后,稀土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重要财富,估价高达8009亿令吉。

不仅不再提运出废料,甚至提出从原料到生产全程留在国内的建议。请问,郭素沁当年签署反莱纳斯的承诺,如今的原则又是什么? 

再看行动党与巫统合作的议题。行动党曾宣称绝不会与贪污腐败的政党合作,但如今却与巫统共享执政权。不仅如此,当初一再批评巫统的行动党领袖们,如今是否还坚持同样的“高标准”?郭素沁又是否有勇气在这些问题上自我反省?

多仅关注马华负面评价

郭素沁的批评显然不是为了厘清事实,而是为了迎合那些对马华立场不了解,甚至不愿了解的选民。她深知,大部分华裔选民对马华的新闻只关注负面评价,鲜少关心马华的实际论点。这种信息真空,正是郭素沁用来混淆视听的最佳工具。

事实上,马华声援纳吉的立场很简单:维护宪法的完整性,要求政府公开特赦过程,确保没有欺瞒国家元首或违宪行为,其中根本不存在认为纳吉无罪。郭素沁将两者混为一谈,显然是试图以道德绑架,瓦解异见。

或许郭素沁该明白,选民并不都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选择性批评与双重标准,只会让行动党的“原则”显得更加虚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