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刺杀特朗普是阴谋或“虾碌”?/霍咏强

一夜之间,除了戴着MAGA帽讲大话,特朗普现在多了个标志性的动作,高举拳头喊“Fight!”

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他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总统,不知道是怎样的定义,从2017到2020年,不见得有什么丰功伟绩能让他得到这样的尊崇。然而,美国人既迷信“天选”又崇尚英雄,无论是电影上、漫画中,卷土重来并且走过死亡,等同镀了金。这几颗子弹除了让一人死亡、两人无辜受伤外,特朗普逃过大难,仅耳朵轻微受创,足以让他胜券在握!

除此之外,刺杀还有正面作用。余下来的几个月竞选活动,尽管一样激烈,但也不再会出现像首场辩论中两位候选人相互人身攻击的丑陋画面,那是否说,从正面来看,刺杀还能让美国修补撕裂?可能有,但时效肯定不长。

枪击刺杀有迹可寻

大事件发生自然成为舆论焦点,据说特朗普在最后一刻决定挑选万斯作为副总统候选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万斯在事发后立即发起向拜登和民主党追究责任,这不知道是因此而让特朗普感到窝心?还是觉得他足够果断地进行抹黑?

但是,枪击刺杀的出现,早已是有迹可寻。为什么?这是美国“假消息之祸”。惯性抹黑、将事情政治化、将问题推向别人而不是自省其身,出现袭击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在伊拉克、敍利亚、北非、中东欧甚至香港挑起的矛盾和抗争,已经演化成潜藏的仇恨情绪,然后外溢返回美国,形成极端化的社会环境。2019年香港黑暴期间,走上街头的狂热分子大都对争取的目标一无所知,也对封路、袭击、制造燃烧弹破坏社会的严重罪行不以为然。是怎样的思想让枪手克鲁克斯持枪爬上屋顶?会否只是一时冲动,甚至不曾想过真能突破警戒,成功开枪射向特朗普?

不少美国政界中人在枪击事件后表示很震惊,的确从数据来看,上次总统遇袭受伤已经是40年前了,然而从美国这几年来的治安和极端变化,枪击不是很正常吗?除却对象是个“总统”外,和一般美国发生不知多少次的枪击,严格来说没大分别,甚至按照标准,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还未符合大规模枪击案和恐怖袭击的定义。

安保疏漏疑窦重重

美国总统遭枪击受伤,注定会惹来许多“暗杀阴谋”的猜测,美国历史上从来不缺阴谋,尤其是特朗普特立独行的态度,加上现场的安保疏漏,令人充满疑窦,然而,与其视之为阴谋,更倾向相信这是一场令人尴尬、出糗的“虾碌”事件。

事发后,外界不乏质疑枪手所在的楼房顶为何没有安排特勤人员驻守?当驻守警员被枪手逼退后,为何特勤组没有即时发动攻击?狙击手为何在枪击发生后才匆忙反击?

美国特勤局局长齐特尔拖延了3天才就事件表示,她的手下从发现枪手到击毙枪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同时因为涉事屋顶是个斜坡面,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没有在屋顶上设置狙击点,“我们不想把人安排在斜屋顶上,决定从内部确保大楼的安全。”

齐特尔口中“很短的时间”是整整20分钟,所谓“从大楼内部确保安全”是楼内只有配备简陋的当地警员,并没有特勤人员,还被一个手持半自动步枪的20岁青年枪手逼退后袭击总统候选人,别忘记,特朗普还是前总统,拥有极高的保安规格。

虽然疑点丛生,特勤局回应荒谬,却也倒过来让人觉得并无虚言,因为要阴谋造假,总也会准备充足应对,一种连拍戏也不会犯的错却都出现在真实事件中,事后还发现在枪手的汽车内藏有爆炸品,就停在活动会场的不远处……

永远说得多做得少

2021年,华盛顿邮报的调查记者Carol Leonnig出版了一本著作《零失败》(Zero Fail: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ecret Service),讲述越来越重要的特勤部,从一个300人的机构,壮大到了7000人,40年来经费从500万美元飙升到22亿美元,内里却是又穷又无能,这些年没有重要官员被暗杀,凭的全是运气?

特勤局失败的根源,在于永远都是说得多做得少,管理层思考的是政治而不是专业,缺的不仅是钱更是战略与专业化的管理。

这些倒不是美国特勤部所独有的……

ADVERTISEMENT

 
 

 

反应

 

保健

反思心脏科医生被刺死/林仁吉医师

【医生开讲】

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医生,我曾在中国国内医院待过3年,这段经历让我对医患关系、医疗体制以及医生的职业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近期,中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晟在看诊期间遭人持刀刺死,行凶者过后跳楼自杀的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医患矛盾的广泛关注。这一惨剧不仅是对一位仁医的哀悼,更是对整个医疗系统的警醒。

医院安检的争议

中国的医患矛盾源远流长,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内陆与沿海省份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疗费用的高昂、医护人员与人口的比列、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不畅,都是导致矛盾激化的因素。李晟医生的不幸遇害,凸显了这一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事件发生后,许多医生呼吁设立医院安检,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然而,这一提议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反对者认为,安检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解决医患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仅靠安检无法消除病人的不满与愤怒,甚至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对立。

亲身经历医患纠纷

在上海医院进修期间,我们必须在肿瘤科治疗相关的科室轮转,如影像学科室、针推科室等,其中包括普外科(开刀的科室)。特别记得那是一名年迈的患者,被诊断患上胃癌,医生在开刀检查后判断无法切除,送回病房。

前期沟通不到位,家属在知道医生并未切除肿瘤后,直接冲向在查房的主治医生,左手揣起身形纤瘦的男医生,右手一拳往医生脸上打去。幸好其他家属及时拉住施暴家属,才让该医生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害。

当时的我,作为查房医生群中的一员,目睹这一切后,感觉心脏突然失去支撑,被牛顿好几倍的地心引力撤了下去,困顿的小眼睛瞬间变成了长期甲亢的大眼睛。

在我刚结束的新书《喂!医生说人话》推介礼上,我讲述了在上海这段亲身的经历的医患纠纷。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有效沟通的的必要性。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能够教育病患,也提醒医生们自重,珍惜病患给予的生命托付。

保险对医疗支出的影响

最近,我的一位肿瘤科同事在帮病人申报癌症缓解期的后续治疗时,遇到了连续受阻的问题。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反映出保险公司在多方面减少医疗支出的现象。

缓解期并不代表已治愈癌症,患者依然需要持续观察检查和辅助治疗。如果患者未能接受相应治疗而出现复发转移,医疗支出将会加倍沉重。

保险公司对短期成本的控制,忽视长期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最终导致更高的治疗费用和更大的社会负担。

马来西亚的医疗体系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老龄化问题、医疗通胀、医生和护士的离职潮以及保险公司对医疗支出的限制。

各方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并采取切实措施,协调合作以改善和保障民众的健康照护。如果情况持续恶化,在未来没有人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医生,因为除了面对前线未知病毒的风险,他们还得担心可能来自病人的威胁。

在情况已经岌岌可危的此刻,各方在医改中应该主动发挥各自的角色积极带领马来西亚走出泥沼,避免不幸的事件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这里列出一些建议以作参考:

1.政府:

角色:政府在医疗体系中担负着规划和监管的核心职责。 

建议:

●增加资金投入:比起国外,我国在医疗资源的投入少的可怜,是时候提高对公共医疗的资金支持,以应对老龄化和医疗通胀带来的压力。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确保每个患者都能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推动医疗政策改革: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医疗政策,包括推进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的普及和整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保险机构:

角色:保险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私立医疗费用的保障和管理。 

建议: 

●调整保险赔付政策:改善对慢性病和癌症患者的保险覆盖范围,确保患者在缓解期后的持续治疗得到保障。 

●关注长期健康管理:认识到长期健康管理的必要性,给予持续维持健康身体的病患保费的回扣,避免仅关注短期成本控制,以降低未来的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3.公或私立医院: 

角色:医院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管理。 

●建议:

●提升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增强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资源浪费、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建立健全的投诉和反馈机制,以减少医患冲突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4.医生和医护人员: 

角色:医生和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患者的治疗和照顾。 

建议: 

●改善沟通能力: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了解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保持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持续接受专业培训,保持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5.病人: 

角色:病人是医疗服务的最终接受者,需要理解医生的工作并积极配合治疗。 

建议: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定时筛查、提前了解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和治疗过程。 

●建设性的沟通:在面对医疗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建设性地与医务人员沟通,理解医疗决策的复杂性。

坚信医生初心不变

尽管医患矛盾重重,我依然坚信人性本善,医生的初心更是如此。医生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如果医生的热情和奉献在冷漠和误解中消逝,这不仅是对医生个人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损害。

李晟医生的不幸遇害,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生是拯救生命的使者,他们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愿每一位医生都能在一个安全、理解和包容的环境中安心工作,继续履行他们的职业使命;愿每一位病人都能在一个和谐、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