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哀英式中文之泛滥/锺启章
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本月4日在“数字马来西亚” (Malaysia Digital,MD)倡议推介礼及霹雳马来西亚数字经济机构银禧庆典上致辞时,提及MD倡议是由3个主要原则主导,即灵活性、敏捷性和相关性,并通过“MD催化计划”,全面改变我国数字经济的生态系统。
新闻见报后,社交媒体上即有朋友评论说“我们越来越‘性’泛滥了”,批判的重点主要是针对报道中“灵活性、敏捷性和相关性”3个“性”的翻译。英文分别是Flexibility,Relevance及Agility。我上网查一查,没错,中国电子词典确实把这3个英文字译成“灵活性、敏捷性和相关性“。
一般读者见怪不怪
诚如我这位朋友所言,当前的中文媒体确实充斥着“性”、“化”和“主义”等一些所谓的“英式中文”,这种现象在中国大陆媒体尤为明显。除了“性”,其他如“主义”和“化”亦然,譬如“社会主义”、“投降主义”、“机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政治化、制度化、宗教化、种族化”等等,一般读者受众耳濡目染,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本地媒体英式中文句子不胜枚举,比较常见的譬如直译自英文“hidden agenda”的“另有议程”或“隐议程”。媒体不久前报道“达祖丁揭露凯利要提早举行党选的隐议程是想要把扎希赶下台”,其实中文已有成语“居心叵测”,意思是用心险恶、居心不良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动机。
而“U转”也是常见的英式中文,例如“赛沙迪抨人力资源部长早前宣布今年内落实1500令吉最低薪金制后,昨日突然U转”,这里的“U转”应该是“态度完全改变”。“他的决定有了U转”也是常见的英式句子,正确的翻译是“他改变了决定”。
媒体出现英式中文或中文西化现象,很可能是因为这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从英国势力在1785年开始进入马来半岛算起,直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为止,英国人172年的统治让英语的影响力在这片土地上根深柢固,加上马来半岛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西商贸交汇、欧亚文化交融之地,中文与马来文用词与句子难免都会掺杂英文。
然而不曾受英国统治的中国大陆和台湾也深受英式中文或中文西化的困扰,则难免要叫人嘘唏和不解。台湾诗人余光中早在46年前便注意到这种现象和趋势,他在1976年2月写下了 “哀中文之式微” 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说的:纯正简洁的中文语法眼看就要慢慢失传了, 诸如“他是一位长期的素食主义的奉行者”的语法,必成为定格,恐怕没有人再说“他吃长素”了。
方块字的优点,在于言简意赅,马来西亚教育部辖下的国家语文局出版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马来文译本,这3部小说原著不管什么版本一般都只是上、下两册而已,惟译成马来文却变成了四大本。
中文式微舍简就繁
英式中文的毛病,就在于繁冗累牍,且看这一句:“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这一首诗,不同的学者们是具有着很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陆游的作品里存在着极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余光中哀叹类似的赘文冗句,在今日大学生的笔下,早已见惯,简单明了的中文,似乎已经失传。这两句话,原可分别写成:“李商隐锦瑟一诗,众说纷纭。”“陆游的作品富于爱国精神”。上述两段冗长的句子,虽然不是译作,但显然已经受到英文语句所影响。中文式微的结果,是舍简就繁,舍平易而就艰拗。
1987年7月余光中再写了一篇“怎样改进英式中文”,他指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他担心人们“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余光中大学念的是外文系,并非中文保守派,他认为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
中文报记者的工作免不了涉及翻译,以我在采访线上多年的体验,要有好的翻译,首先要打好本身的母语基础,尤其是掌握好中文的成语、俗语、谚语等。除了上文所提的“居心叵测”,再举个例子,英文的俗语“A man from other city, and the further away that city is, the greater the expert.“中文就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源自英文的俗语固然家喻户晓,可中文有一句“处处有路透长安”知道的人似乎并不多。
还我纯净中文,媒体任重道远。
搞好民生·提“升”经济/锺启章
2024年12月15日揭晓的2024马来西亚年度汉字,“升”以微差击败“昌”字首次当选。“升”字以18.52%的得票率脱颖而出,“昌”字获得18.18%,两者差距仅为0.34%。
年度汉字,一字乾坤,是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字。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或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字反映全年焦点。年度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读懂年度汉字,往往就意味着读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一年民众所关注的焦点事件。
“升”字有褒贬义
汉字有多音多义的特点,在几千个常用字中,约有四百多个是多音多义字,这些字形相同而读音、意义、词性不尽相同的字,较容易造成误读误解,甚至会有迥然相反的释义,就像“升”字,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它有两个面向和含义,既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
属于褒义的是它代表着人民对国家过去一年的情境给予正面的总结,包括经济有所增长,令吉升值,股市综合指数升高,而在职场上打拼的则获得升职加薪,收入提升,同时去年适逢马来西亚、中国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不断提升,总之,一切都往积极美好的方向去看。而另一个则属于贬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人民对过去一年来物价普遍上升、生活压力山大感到担忧。
要判断“升”字在这里到底是褒还是贬,可从过去几年来当选的年度汉字看出端倪。2023年消极负面的“贵”字当选年度汉字,主要是因为当时令吉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贵”字就是对大马整体经济的最直接的表达。
而2022年的年度汉字是“涨”,很明显的反映了马来西亚民众在2022 年也是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民众的生活面对沉重的压力,“涨” 字当选似乎是“众望所归”。
纵观2022及2023两年来民众投选年度汉字的趋势,可以看出2024的年度汉字与之前两年的年度汉字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感觉。因此,“升”字在这里属于贬义的可能性比较高。
2024年中选的“升”与排名第二的“昌”字相差仅有0.34%,可说是险胜。“昌”字代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所创的“昌明马来西亚”口号,这也反映了民众所关注的课题,多数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升”字的当选,可以给当政者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民生经济问题毕竟还是治国理政重中之重。默迪卡民调中心于去年10月10日至11月27日所展开有关安华政府施政绩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53%受调查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民调指出,多达65%受访者仍担忧大马的经济状况,仅有39%受访者认为我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多达53%受访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方向前进。
受调查者中有65%认为经济课题如高生活成本、低收入、高失业率、令吉贬值、总体经济状况不佳等,是当今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安华改善人民经济的作为表示满意的民众,只有45%。这项民调结果和年度汉字“升”所表达的民众心声可谓不谋而合。
治国口号是工具,民生经济是目标,“昌明大马”口号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方向,但它必须落地,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民心。
口号与行动应一致
实践证明,治国口号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终要看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一个口号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到实处,那么这个口号就是空洞的。
治国口号是方向,民生问题是目标;治国口号为民生问题提供指导,民生问题检验治国口号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特朗普首次担任总统时高喊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曾凝聚大量选民,但却未能解决医疗、移民等关键民生问题,以致争议不断。
一个成功的政府应让口号与行动一致,将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改善民生措施,譬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口号,透过扶贫政策让数亿人脱贫,使口号变为实际成果。
因此,团结政府不仅要高喊“昌明大马”,更要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才有望在下届大选中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