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胡逸山:资源丰富 “带路”助力东南亚基建意义大
胡逸山
(吉隆坡13日讯)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胡逸山博士说,除了新加坡,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资源虽颇为丰富,但碍于基础设施落后未能真正发挥经济潜能,若中国能协助发展,会是“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他说,中国如能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协助这些国家建设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那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意义深远。
他举例,大马与中国的海上经贸往来已然十分紧密、与中国的海运往来频繁,但大马港口的软硬件设施皆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中国如能在港口建设、物流组建等方面加大力度协助大马,那以后双方的海上往来必更为便利。”
胡逸山昨日在“整合亚太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亚太经贸发展联盟高端对话会上说,大马各界普遍积极看待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期盼中国能扮演区域经贸发展的“领头羊”角色。
海上丝路
他希望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以商业贸易为主轴,更应是一条双向互利的经贸通道,让海外与中国的原材料、制成品也能更畅顺地进入对方的市场。
他认为,多开拓新货品或服务的贸易领域,开放各自经济领域让各国互相参与,尤其让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真正能达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对这些贸易国来说就是“一带一路”的真谛。
他提到,“一路”的覆盖面,其实是远至南亚、中东甚至非洲东部,而东南亚有许多国家如大马等,不但拥有多元文化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更为熟悉回教与南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