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民主体制与民主素养/萧婉思博士

前阵子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行动党大会上说,因国会有了更多的反对党议员,所以花更多时间在辩论上。若仅是如此,固然是个好现象,因为这表示议员们愿意花精力在国家大事上。

但李显龙继续说,国会辩论却因此经常沦为吵架,而执政党需要花更多时间解释,以致国家课题没有被解决。他总结:“拥有更多反对党议员,未必会让政府变得更好。”

关于这则报道底下的读者留言,有些人批评这是民主制度的问题。言下之意,人一多,意见就会多,待解决的问题就会拖更久,尤其是国会上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民主比起其他体制更没效率。然而,问题是真的出在“民主”这个制度上吗?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主要是一种联合生活、互相交流的模式经验。”

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不难,因为这只涉及政治模式的转变,但如果要建立像杜威所说的“民主作为一种生活”,这牵涉到的不仅是政体的改变,而是人民的民主素质是否有跟上脚步。

加强议员民主素养

许多人显然不懂民主的真谛,以为从“没投票权”转到“有投票权”,就是民主,非也。我们要检讨的不是“民主”这个体制,而是国民缺乏民主素养这件事。

因此,李显龙要担心的,不是民主带来的低效率,而是要思考应该如何让议员更有民主素养,以提高他们在国会的表现。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民主”和“民主素养”是两回事。民主社会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公民就自然变得具有民主素养。素养的培育需通过教育启蒙和长期熏陶。我国虽然遵循英国西敏制民主宪政体制,但人民的民主意识却让人不敢苟同。

我国大部分国会议员没有展现对公共事务的基本关怀和认识,也无法超越狭隘的党派利益和种族议题。我们有的只是外表光鲜亮丽的国会大厦,里面人的水平,却像雪州苏丹的珍藏画作之一——猴子、猩猩和青蛙。

公民应具备7能力

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应该如何培育它的公民?美国著名公共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提议,应把焦点从职业培训和盈利转到博雅教育的发展。她进一步提出“人类发展模式”概念,列出民主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7项能力,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是否都符合:

1. 有能力思考现在所处国家的任何政治议题,并且有检视、反省及论辩的能力,不向任何强权屈服;

2. 有能力认知所有公民都拥有相同的权利,无论族群、宗教信仰或性别;

3. 表达对他人关怀的能力,无论亲疏之别;

4. 对人类的整体生命历程以及其中的各种复杂议题的想像力;

5. 在知情以及具备完整的资讯情况下,有能力对政治领袖做出批判;

6. 不只关心自身族群的利益,必须以一个国家作为考量的单位;和

7. 必须把自身国家放在一个复杂世界的脉络下去思考跨国性的复杂议题。

我国教育部应把这7点放在教育大蓝图作为培育“全人公民”的原则。若学校最终目的只是制造一群只关心如何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学生,而非对知识有好奇、对社会有关怀、对正确价值有执着、对自己的选择有承担和对生命有反省的年轻一代,我们必须为国家的未来感到忧心。

不过民主的机制是否违反人性,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寸步难行,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的唯一出路/萧婉思博士

今年3月新学年开学之际,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两名华巫新生手牵手进入校园。不久,各大传统与非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似乎是一件有价值的“新闻”。

以下为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华巫新生手牵手感动各界“这就是我们精神”(星洲日报3月12日)、华巫裔女童手牵手入校园 友爱画面获网民盛赞(东方日报3月11日)、华巫新生手牵手进校园 网叹:太感动了(中国报3月11日)、华巫生牵手一起走 开学最美画面(光明日报3月11日)、Hand in hand, children teach a lesson about race relations(Malaysiakini 3月12日)、First-day Year One friends at vernacular school inspires Malaysians (New Straits Times 3月13日)&、Heartwarming Moment! Chinese & Malay Students Walk Into School Holding Hands On First Day(SYOK 3月14日)、Kanak-kanak ajar orang dewasa erti kerjasama(Wilayahku 3月14日)

大家可以从这些标题看到什么吗?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惊讶、感动,甚至激励?只有不常发生,但富有正能量的事才会引发这种情绪,不是吗?

各族仍画地为牢

一个已独立超过60年、由多元族群组成的国家,竟然会在2024年还对两位异族小学生手牵手进入校园当成一则新闻在报道,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过去60年,我国各族群从未真正把对方当“自家人”看待。

这个国家所呈现的和谐,很遗憾的,充其量只是个表象。严格来说,各族仍然活在自己画好的界限内,因此才会感叹两位素未谋面的异族小朋友竟然可以相亲相爱地走进校园。如果两人来自同族群,这还会变成一则新闻吗?

这张照片也说明了一件事——只有把各族小孩从小放在一起,让他们相处,让他们认识彼此,族群和谐之梦才有可能实现的一天。如果你跟你女/男朋友,连牵手的机会都没有,深厚感情难道是靠幻想建立吗?

如果各族小朋友从小就分开生活,彼此可以相处的时间就一年3到5次(例如在大节日所举办的团结活动之类),大人们,请扪心自问,难道你们真心认为凭着这些活动各族就可以深入了解吗?这个问题即使不用做深入研究,答案也呼之欲出。

然而,很多人仍旧不想承认真正造成族群间隔阂的原因,因为有太多个人利益和政治考量。

部分人认为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会减少种族歧视。这些人实在搞错重点。

包容教育打破隔阂

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是要减少或消除种族歧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还不会区分你我他的小朋友习惯什么是“异同”,并学习如何在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再者,长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侪相处,也能让彼此从中学会包容。相信很多华人到现在还以为开斋节是回教徒的新年。

我们不能期待政客能够以身作则打破族群隔阂的藩篱,因为他们有太多私人利益要盘算,族群间的冲突可以为他们制造更多的政治筹码。

我深信只有真正的包容教育,才是我国的唯一出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