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民企如何成为中国的强心针?/霍咏强
忧虑前景的声音悄然弥漫在中国社会当中:生意难做、工厂关门、高档商品滞销、境外旅游锐减,最严重的仍是房地产,三四线城市的新楼盘根本卖不去,销售记录都是假象。
为什么在制造业腾飞猛进之余,民众找工作和改善生活越来越困难?很多人都不敢消费,为未来忧心。然而,春节期间,大型商场和步行街仍然人山人海。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
2024年对中国是个进退两难的日子,在冠病疫情期间,因为中国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在动荡的世道下,反而能保持生产力,在对外贸易取得意外的大幅增长。
但在疫后重开后,全球虚弱的经济环境显然令中国这个火车头也无以为继,在房地产崩盘后令普遍资产下跌,损害信心,中国人对前景出现多年来罕见的悲观。
政府推出各种刺激消费的措施,但为什么愈推动、人们愈不敢消费?
(一)总体增长与结构性矛盾:202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35兆元,但“内需不足、供需失衡”成为主要矛盾,消费对经济贡献率44.5%,低于历史中位数,企业普遍“增收不增利”。
(二)制造业的强中弱: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张,然而贸易摩擦加剧,难以替代房地产对内需的拉动。重工业与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特性,相较服务业创造就业能力较弱,资源倾斜向科技领域以应对美国制裁,也抑制了服务业发展,部分行业“内卷”加剧,影响扩张与招聘意愿。
(三)风险隐患:房地产市场仍未止跌,房企资金压力与债务风险延续;地方债务化解需长期过程,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吸纳劳动力。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加剧就业竞争,青年失业率在2024年8月曾高达18.8%。
制造业生产力超强
尽管政策力度加大,但中国经济仍面临“回旋通缩”风险。然而同一时间,中国制造业却表现出超强的生产力,中国从低端服装、纺织品和玩具,转型到基础电子、钢铁、造船、大型家电、太阳能等领域占据主导,在低调增长下,就连复杂的电信设备、核电、国防和高速铁路等行业处于领导地位,这些技术成就此前未被投资者重视。
但到2024年末,中国因其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领先国而受到关注,超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更被形容为“过剩”地涌入全球市场。
刚踏入2025年,中国推出第六代战斗机和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统。DeepSeek的推出更被德银报告称为中国的“突破时刻”,在高附加值领域表现卓越,能够主导供应链的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
中国的冰火两重天也许是增长中难免的挣扎期,到底中国是好是坏?前景信心又从何而来?这次中国的困境,可说是中产陷阱,经历过去因为金融海啸,中美同时“大水漫灌”,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回报可说是手到拿来。
今天,要赚钱没那么容易了。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行导致家庭资产缩水,财富效应减退,本身拥有产业或企业的中产阶层,消费信心自然荡然无存。
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远不及当年的日本。自信贷收紧,房地产行业开始下行已经过去6年,房价下跌三分之一,抵押贷款利率下降一半,同时期GDP增长约三分之一,因此购房负担能力已恢复到多年未见的水平。
民企带来利好消息
以往遇上经济疲弱,总有“国进民退”的说法,即是倚靠国家支持增长,但中国新近最热门话题:哪吒、DeepSeek、黑神话游戏,都是由民企带来的利好消息,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张、新能源汽车、手机等产能居全球前列,且“分散出口”效应缓冲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预计影响2025年GDP仅0.16%。
一众低调民企的爆发,正好反映过去几十年新一代中国人开放发展的成果,进而成为中央政府最关心的版块,为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全国两会前夕 中国官媒:习近平“一贯支持民企”

习近平在2月北京的一场民企座谈会上,与企业代表握手。
(北京3日讯)中国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将分别在本月4日、5日登场。
两会前夕,中国官媒新华社2日发布长文,标题写道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一贯支持民营企业”。外界预期,两会期间会有更多有利企业的政策。
新华社2日那天发表文章《‘我是一贯支持民企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重提习过去多次在不同会议和考察中,对民企的肯定言语。
文章回顾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亲自提议并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直到今年2月17日民企座谈会又再次召开,并邀请先前受到打压的民企指标性人物马云与会。文章指这两次座谈会的共同背景,都是民企信心亟待提升。
在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教授周新城,在中共党刊《求是》旗下的平台上,发文宣称“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同年9月“资深财经人士”吴小平更撰文指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这些言论当时不断发酵,引发民企恐慌。
新华社2日那天的文章提到,在2018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中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时社会上有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
文章提到,习近平对此连续作出回应,表明“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并在2018年11月1日亲自提议并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50多名企业家受邀参加,10人代表发言。
今年,习再次出席民企座谈会,6名来自不同领域行业的企业负责人代表先后发言。他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关于中国民企的重要性,普遍有“五六七八九”的说法:他们贡献了50%的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拥有70%的专利发明权,创造80%的城镇就业,企业数量在全市场占90%以上。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衰退,民企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官方加强释放重视民企的讯号,《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已进入二审。全国两会即将登场,外界预期官方在刺激经济、维护营商环境、保障民企等方面会有更多措施。
不过,近年来习近平对国有企业也提出“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被认为民企在与国企竞争上仍难做到公平。
新闻来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