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渐流失研究马来文化的氛围/廖文辉博士

自从1980年代我国禁止非回教徒使用“阿拉”字眼以来,有关的纷争就不曾停止,最近因为团结政府撤销使用“阿拉”字眼案件的上诉,再次掀起大浪,以伊斯兰党为首的相关回教徒组织纷纷群起抗议。

作为一个非回教徒,在目前的国情之下,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看在眼里,不免令人不寒而栗,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淋下,对马来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只能望之生畏,退避三舍。

当2013年我的《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出版后,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曾玲老师给我写了一篇极长的书评,文中她提出著述美中不足之处是没有展开华族和友族关系的研究;这项建议完全正确,然而对我而言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吃力不讨好

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经费有限,难以兼顾;第二深入马来民间社会,需时经营,谈何容易,如果只是取得表面资料,不如不做;第三,政客长期以撕裂种族关系来捞取选票,华人进入马来社会研究,恐怕每天都要提心吊胆,写出的成果,也不清楚何处是雷区。

这种吃力不讨好,顶石臼做戏的事,事情办好没人奖励,一点鸡皮蒜毛就会扬起轩然大波,随时成为头条封面,自然能免则免,何必自讨苦吃。我虽然胆小怕事,但如果同学初生之犊不怕虎,作为老师自然也是鼓励的。

目前以马来西亚国情而论,宗教议题极为敏感,并且由此延伸到马来民族和文化的研究,也成为敏感区域,非不得已,尽量避开。许多的议题本不敏感,但一番炒作之后,就成为敏感地带。

有意研究者望而却步

曾经有学界朋友因为其论文引用《可兰经》经文,结果收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警告信函,谓非回教徒没有经过经文的学习和训练,不得随意引用《可兰经》的经文。这无疑让有意展开跨界文化研究或研究马来文化者心生畏惧,无疑是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作法。

这不禁让我想起19世纪以来,英国殖民官员和学者对马来历史、文化和民族研究的累累硕果。在马来民族还未培养出自身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时,是这批英国人员筚路蓝缕构建马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我们要了解马来文化和历史,也还必须参考他们的著述。

此外,在他们的带领下,培育了不同族群的研究群体,继续他们开创的工作。那个时代可谓是马来研究的黄金时代,令人向往,如今往事只能回味了。进入1980年代,我们这一代已经逐渐失去英殖民时期研究马来文化的氛围和条件,这到底是何人的悲哀和不幸?

反应

 

北马

被批忽略马来文化 乔治市艺术节预告片撤下

(槟城16日讯)槟州第15届乔治市艺术节(GTF)节目预告片被批忽略马来文化,为减少误会,承办商已指示团队在所有社交媒体撤下与该预告片相关的视频。

乔治市艺术节承办商今日发文告指出,对于该预告片不慎伤害一些人或社群的感受,表示遗憾。

尽力平衡性别种族

文告称,该团队已经尽所能确保乔治市艺术节节目的代表性平衡,包括节目类别、性别、年龄及种族,而该预告片确有涵盖各族群。

文告重申,对于相关宣传片引起不满之处致歉,并强调会谦卑努力办好乔治市艺术节。

文告解释,今年的第15届乔治市艺术节,有8场马来节目。

较早前,槟城马来人协会对今年的乔治市艺术节宣传视频中,缺少马来文化、艺术和遗产元素表示不满。

另一方面, 槟州副议长兼峇六拜州议员拿督阿兹鲁今日也在其脸书上帖文指出,这种事情不应该在大马及槟州发生,因为我国及槟州丰富的种族、文化、语言、风俗和多元性,已成为我国宝贵的资产。

副议长吁汲取教训

“我个人也斥责相关单位,也提醒为了各族和谐,上述事件不能重演。”

阿兹鲁说,上述事件多少为槟州政府造成负面形象,然而被委任的主办方缺乏敏感度,尤其是对马来人。

他建议,若能表演槟城的品牌,马来传统歌剧“Boria”是最好不过。

他希望,此次风波能让有关单位汲取教训,包括在任何宣传、登记等其他方面,使用官方语言。

强调多元文化特点

本地艺术表演占50%

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发文告强调,该机构作为乔治市艺术节的主办方,已对执行单位设下表演准则,并强调本地艺术家表演必须占活动的50%。

文告称,乔治市世遗机构认真看待本地社群对这次预告片所传达的的失望,并感谢提出意见。我们已劝请承办商尽快解决这问题,并且加强乔治市艺术节的宣传力度。

文告指出,今年的艺术节有80场节目,其中53场是当地艺术家的电影艺术、戏剧、展览、装置艺术和体验等艺术形式。

“作为乔治市艺术节主办单位的乔治市机构,我们附上11张乔治市世界遗产日庆典活动照片,以示世遗机构的活动是符合多元种族文化特点。”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