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网购的陷阱/周若鹏
我看中了一套皮质的手机壳和钱包,两者内嵌磁铁,粘合后钱包可变为手机架,好像蛮方便的。
我是在网络广告看到这产品的,价钱150令吉,一时买不下手,就搁着,搁了几天终于狠下心要下单了,却“嗅”到购物网站有点不对劲。
我以前中过招,在广告视频看到自动还原的魔术方块,花了几十块钱,从深圳寄来了一个劣质的普通方块。我没让骗徒得逞,所幸PayPal保障买家,投诉后全数退款。真相是骗徒盗用他人视频做广告,博受骗者懒得投诉,就赚了。
高价转售中国产品
那购物网站设计专业,但英文文案很罐头。我查网域登记、看公司地址,地点都在美国,这下可以下单了吧?此时有网购达人提点我:不管买什么,先查查淘宝。一查,一模一样的产品,只卖40令吉包邮。
真相也很明白了:这贸易商架了个电商网站,高价转售便宜的中国产品。因为利润超高,遂有行销预算用网络广告接触潜在用户。售价150令吉,设成本40令吉,再假设每花60令吉广告费可成交一单,那么就赚50令吉。而且,生产、寄货都不必自理。
这贸易商并不是真的在美国,谷歌一下它的地址就发现是租用的,显然不愿让人知道真实所在。严格来说这也不算诈骗,若我下单,我确实会收到所要的产品,只不过付出四倍价钱罢了,如果我不知道淘宝原价,还会很开心呢!
后来我就在淘宝下单了,那是我第一次用淘宝。实体产品来到手里,才发现设计上的些许瑕疵,比如质料太厚,但整体来说还算好用(40令吉,我还想怎样?)但故事还没结束,我好奇这东西是怎么能做到如此低价还包邮?话说我刚寄了一本书到中国,邮费100令吉。如果这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劳力便宜我明白,但邮费怎么也那么低呢?
中国物流系统高效
一来,中国物流系统十分高效,二来和多国有贸易合作,比如大马的数字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通关成本。此外还有其他原因:联合国底下有一个组织叫“万国邮政联盟”,其功能是确保各国邮费都在人民可负担的水平,比如说从肯尼亚寄包裹到美国的费用,远比从美国寄肯尼亚来得低。
但这是不足以支付美国国内的邮政成本,因此美国邮政局必须分担。中国这经济强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故此享有邮费优惠。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省下来的成本美国要负担,最后还是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说回网购,总之不要冲动,下单前先查其他网购平台,面对不熟悉的电商先挖一挖底细,大概就能避免踩坑。我用着这个价廉物美又免邮的手机壳,不期然地猜疑背后有哪些隐藏成本,谁又在为这些成本买单?而且这整项交易几乎没有惠及本地商家,想到这里忽觉不寒而栗。
【南视界】3大网购坏习惯 快改掉!
近年来,网上盗刷事件屡见不鲜,而这往往和3个常见的网购恶习有关!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坏习惯,让自己的信用卡陷入危险。
第一,糟糕的密码习惯。
很多人图方便,喜欢在不同网站使用相同密码,比如“Pass1234!”这种超简单的组合。结果呢?一旦一个网站被骇客攻破,其他帐户也会跟着中招。要降低风险,建议使用密码管理器,帮你自动生成复杂又安全的密码。别忘了,密码管理器的主密码也要设置得独特且复杂。
第二,使用公共Wi-Fi网购。
在咖啡厅、机场蹭网购物?听起来很方便,但公共Wi-Fi的安全性很差,黑客很容易拦截你的资讯。尤其是你的信用卡资料,随时可能被盗。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网购,若真的需要,建议使用VPN来加密你的网络连线。
第三,没定期检查账单。
别以为盗刷一定是大额交易,有时只是加油站、超市里几块钱的小额消费,往往很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损失不小。养成定期检查信用卡账单的习惯,哪怕是一两块钱的不明消费,都要立刻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