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美国竞争的规则是什么?/许钦铎

在批评中国时,美国官员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谈及美中关系时,美方强调与中国进行“激烈竞争”。在遭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有关推动“冷战”的批评后,美国政府极力否认己方推动对华“新冷战”,或者把全球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但是,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却指向另一面。

最近,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一番表态让人大跌眼镜,充分揭示了美国的内心“想法”。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需要与欧盟合作,以放慢中国创新的脚步。针对这种说法,中国外交部表示,这种说法再次暴露了美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发展的真实意图,是典型的专制和霸权。

无独有偶,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今年4月份通过一份议案,即“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这项法案被认为是为了与中国竞争而设计。值得关注的是,法案明确指出,希望2022至2026年的每一财年,美国都能投入3亿美元,用于采取各种措施打击“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法案还公然写道:其中一部分资金将提供给“独立媒体”和“第三方”民间团体,用于传播中国“一带一路”的“负面消息”。为此,“2021年战略竞争法”规定,美国助理国务卿应同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USAID)协调,支持和培训记者使用必要的调查技术,确保他们能够加大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调查”。

果不其然,西方主流媒体很快就增加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报道,包括最近的威廉玛丽学院AidData研究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向全球165个国家的1万3427个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资金或贷款,金额高达8430亿美元。为此,BBC暗示中国“一带一路”发展资金或许是在放“高利贷”。

不仅仅是BBC,几乎所有的西方媒体都对“一带一路”给予负面的报道,譬如有的说“隐匿债务高达3850亿美元”,有的说“一带一路”倡议迫于反对声音和债务而放缓速度。

值得指出的是,这家研究中心在2018年的一份报告肯定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带来积极变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市场。报告说,“我们发现中国的发展项目,尤其是中国的交通项目,正在缩减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平等……中国所投资的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令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配变得更加均匀。可以说,中国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经济活动过于集中在少数城市中心、令乡镇和村庄失去发展机会的局面,中国带来的这一改变应该得到肯定和称赞”。

两份报告天渊之别

我们不知道这两份报告语调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新报告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这和“2021年战略竞争法”的要求颇为一致。

美国的对华政策虽然号称以“竞争”为主,却更像是“零和博弈”: 诋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遏制中国创新发展。如果对华竞争宛如两个人在赛跑,美国就是那个总是试图绊倒对手的竞赛者。有心人可能注意到,自特朗普以来,美国再也不提“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因为美国执意阻挠而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美国对外政策聚焦国防安全领域,推动建立“四方全对话”,不惜在法国人背后插上一刀,组建新的美英澳军事联盟。这些排他性地区阵营致力于遏制中国,充满“冷战”的味道。

相反,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进亚太地区经济整合,并毅然申请加入门槛甚高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CPTPP)。更多自由贸易和投资,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和平和稳定。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提升了自己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但是中国的发展更多是对标过去,以求持续发展。

在放言要阻止中国创新之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其实有着理性表态,譬如她计划率领美国首席执行官代表团前往中国寻找商机;鉴于中国市场的规模,美国必须与中国展开贸易。她还说,“我实际上认为,紧密的商业往来将有助于缓解任何潜在的紧张关系。”

美国释放的信息看似矛盾,实际上很清晰:那就是在创新领域、高科技领域、军事发展、全球影响力等领域,美国决不允许中国超越。但是同时,中国大市场必须向美国开放,允许美国企业赚钱。

美国竞争的规则是什么? 美国必须赢,美国第一,背叛盟友也在所不惜。

国际社会充满“冷战”氛围,不是因为中国快速崛起,而是因为美国太焦虑。

反应

 

灼见

【灼见】中美缓和能走多远?/许钦铎

最近召开的中美领导人峰会充满友好气氛,不由得让世界松了一口气。其中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习近平和拜登两人都强调两国关系不仅事关中美利益,也攸关世界和平和稳定。显然,他们都知道自己不单单要对本国人民负责,还要对世界负责。

这样的认知至少形成一个约束,让双方会谨慎检视自己的政策是否符合国际社会期待。其中,习近平更进一步,指出“历史是公正的,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历史都要记上一笔。”

在拜登上台伊始,很多人就充满期待,希望新政府能够拨乱反正,更改特朗普时期的“胡作非为”,譬如效果尴尬的贸易战、休斯顿领事馆的关闭、针对中国记者的限制性措施等等。但是,让很多人失望的是,拜登就任后基本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冷战”的意味甚至更加浓厚,譬如举行首次线下“四方安全对话”峰会、打造美英澳AUKUS军事集团等。

不过,中美关系随着华为高管孟晚舟在9月底被释放才真正出现缓和的迹象。随后,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合作,并在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上发表联合声明,向世界表示将共同发挥领导作用。

在与中方官员接触为两国领导人峰会做准备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说,激烈的竞争必须有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为伴(intensive competition requires intensive diplomacy),似乎暗示两国将会有更多的接触。

根据两国领导人峰会后释放出来的消息,双方将放宽记者签证限制;中方同意实施升级版的“快捷通道”,为美国工商界人士来华提供便利;值得关注的是,拜登总统在会面时提到,“应该鼓励我们的年轻一代更多接触,了解彼此文化,从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以预料,中美将就贸易问题进行接触,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可望至少部分取消,毕竟这有利于减缓美国通货膨胀压力。

放弃接触具破坏性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官员认为接触没有带来美国希望看到的结果,于是抛弃了两国之间的战略和经济对话。其实,无论是两国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孟晚舟的释放,还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都是中美双方密切接触的结果。那种放弃接触,转而寻求对抗和竞争的做法则可能极具破坏性,不仅两国受害,全球都会被波及。

尽管国际社会有理由对中美领导人峰会感到安慰,但是客观地说,大家还是忍不住担心,这种缓和能走多远?中美关系有着结构性的矛盾,美国会不顾一切确保自己世界霸主地位,而中国的持续发展,反而会让华盛顿的危机加强,从而采取激烈措施打压中国。

峰会刚刚结束,拜登就说要从外交上抵制北京冬奥会。同时,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表示,美国将在明年初建立 “印太经济框架”,以加强同盟友供应链合作等。显然,这个框架不会包括中国,更可能是针对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正如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最近所言,这是“深红线”,各国应远远避开。中美两国之间在这个最敏感问题上的沟通尤其重要。

在会谈中,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习近平说还可加上两个字,即和平共处。他也指出,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接下来是考验他们智慧的时候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