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联国人权专员成了“标题党”?/霍咏强

巴切莱特
8月31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在任期的最后一天,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在最后一刻,发出了“联合国人权专员办公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权评估”。
一如预期,评估报告对中国提出了许多质疑,然而,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分析这份长46页的报告,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就更不用说无论在当事人不久前的说法、公布的方式和时间,公布后接受访问的回应、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或遭美国施压
第一件令人关注的事情是,巴切莱特在5月就评估工作访问中国后,曾经表示就报告的发表上遭受极大“压力”;其次,直到任期结束前一星期(8月25日)更强调报告“很有可能”无法在她的任期前发出,也就是说基于她的判断、未取得足够的证据基础来作出恰当的评估。
然而,最终报告依然在她任期完结一刻发出,而且内容和普遍估计的内容相近,当中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一些在5月后、也就是她访问中国之后、获得的资料。
偏偏她在发表报告时被访问时说了一句表面上很正常,但想来很奇怪的论调,首先她强调了“艰难”:“就像生活一样,你有美好的时刻,也有艰难的时刻,你必须同时面对。”但巴切莱特特别说到,在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这个位子上,她“从来没有被迫保持沉默”。
为什么要用“保持沉默”?而不是更明确地说“违背意愿”之类更果断和坚决的说法?她是否要表达的意思是“艰难的时刻是在于想要保持沉默”?
所以将公布报告前的态度、公布的时间和公布后的说法三者加起来,会发现她遭受的压力很可能并不是发表报告,而是“不”发表报告,何况如果压力来自中国,她肯定难逃事后中国的责难,所以反过来,压力更大可能来自美国。
指控缺乏证据
同样惹人遐想的是报告内容,尽管美国想要写上针对中国的“质疑”都在报告内,但同时间出现的还有大量“不确定用语”,例如在所谓“侵犯人权”的指控,在前面就多了一个may(可能),全篇 may、possible等怀疑用语出现的次数超过40次,报告的“肯定”程度非常薄弱。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最常用也最严重的指控“种族灭绝”(Genocide)完全不曾在报告内出现;就算新近流行的“强迫劳动”(forced labour)虽然出现了20次,但撇除了在引用参考中出现外,大部分“强迫劳动”反而用在阐述中国如何在法律内加入对强迫劳动的限制,也就是认同中国在避免强迫劳动上的努力,而唯一对中国所谓“强迫劳动”情况的评估,还只是要中国政府“关注”防范强迫劳动,也就是说全无实质的相关指控。
还有更耐人寻味之处是,所有对中国的所谓“侵犯人权”指控都是间接地引用“二手资料”,然后加上“可信”的“形容词”,令这些指控显得很虚弱;但是报告引用中国提供的资料,反而有具体内容和数据。
更诡异的是在引用一个中国涉嫌宗教迫害,“拆除”回教徒宗教场所时,所提供的3张谷歌地球卫星图片,虽然的确见到建筑物被移除,但从第一张图片所看到的建筑物周边,根本已经没有公路连接,那就是说这所谓“宗教场所”早已荒废,拆除一座荒废建筑又怎可能被视为压制宗教自由的证据?为什么评估报告会用上这种自打嘴巴的资料?
离不开政治打手
如果从总结和建议来看,评估报告的确提出了不少对中国的“指控”,但是如果认真地看完报告,不但会质疑指控缺乏证据,甚至会得出指控并不可靠的结论,然而,偏偏联合国的新闻稿对中国这种无中生有的指控照单全收,甚至比美国媒体还要极端。
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用来“监察社会公平”的国际组织,离不开“政治打手”的作用,由于身负指定的政治任务,需要狙击目标国家。然而这些组织成员,正如巴切莱特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她曾经两度出任智利总统,多少仍有自身的原则,于是就“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布了这个近似“标题党”的报告,这也是被认为中立、客观国际组织的悲哀。
遣返维族泰国面临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