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防范水灾勿沦口号/勤保伟
日前,柔佛新山连续几天遭遇暴雨侵袭,累计雨量高达150毫米,远超正常水平。加上涨潮影响,低洼地区遭遇严重水灾,导致上万居民受灾,财产损失惨重。街道被洪水淹没,交通几乎瘫痪,商店、工厂、住宅被水浸泡,许多企业因货物、设备受损而被迫停业。
这一场水灾不仅是天灾,更暴露了马来西亚长期以来面对的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的不足。水灾带来的损失不只是短期的财物损害,还涉及经济、商业、粮食供应、社会发展等各个层面。
根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4年马来西亚因水灾造成的损失高达9亿3340万令吉,比2023年的7亿5540万令吉增加23.56%。其中,住宅损失最为严重,高达3亿7220万令吉,按年增长121%。其次是公共资产与基础设施损失3亿零340万令吉,农业损失1亿8520万令吉,商业场所损失5410万令吉。
游客锐减影响生意
在柔佛州,由于新山是新加坡游客的重要消费市场,水灾导致游客锐减,许多商家生意下滑,洗车行业、餐饮业及零售业都受到影响。原本周末应是消费高峰期,但新加坡游客减少,使市区的消费水平大跌,进一步加重经济冲击。
在水灾期间,多个主要公路被洪水淹没,导致车辆受困,交通严重瘫痪。许多商家因运输受阻,货物无法及时送达,供应链受损,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大量汽车因水灾损坏,2024年的水灾汽车损失达1730万令吉,尽管较前年有所减少,但仍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运作。
农业领域的损失同样严重。2024年因水灾导致的农业损害高达1亿8520万令吉,比前年增长53.56%。农田被淹,作物被毁,家禽、牲畜受灾,使得食品供应短缺,进而推高食品价格。这不仅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频繁的水灾也可能削弱投资者信心,影响房地产市场,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若无法有效解决水灾问题,未来位于水灾黑区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下跌,企业投资意愿降低,阻碍城市的发展。水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家庭财产被毁,居民被迫撤离,以及造成许多的不便。
面对频繁发生的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未来的损害。城市扩张速度远超基础设施的发展,许多地区排水系统不足,导致一旦降雨量过大,就容易发生积水。政府必须加大拨款,改善排水系统,加强河道疏浚,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以降低洪水的破坏性。
引入“海绵城市”概念
许多水灾问题的根源在于无序开发。大量森林被砍伐,导致雨水无法自然吸收,城市化导致地表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形成严重积水问题。政府应加强土地规划,避免在低洼地区大规模开发,并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概念,例如增加绿地、公园和蓄水设施,以缓解水灾影响。
科技可以在减少水灾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降雨模式,提高洪水预测精度;在城市关键区域安装智能水位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洪水情况;发展智能水泵系统,自动调节排水,以减少水灾发生的可能性。在预计到可能发生水灾时,提前通知民众,把贵重物品移至高处,甚至提早逃到安全的地方。
在马来西亚,水灾问题不是新鲜事,而是长期存在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以减少水灾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损害。
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防灾措施。唯有采取全面、系统的策略,才能真正降低水灾的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灼见】大马如何化关税为机/勤保伟
马来西亚股市过去一周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上演了“千股齐跌”与“千股齐涨”的剧烈震荡。这场看似混乱的贸易博弈中,我们该如何成为脱颖而出的“中间受益者”?
随着美国对中国施加高达145%的超高关税,并对其余国家设下90天谈判期的缓冲窗口,马来西亚身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有机会以中立、灵活与区域代表的身分,重塑自身在全球贸易链中的战略价值。
特朗普政府设下的关税墙,看似针对全球,实则借中美贸易冲突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在中国遭遇145%高关税打击之际,许多原本依赖中国产能的跨国企业正积极寻找替代生产基地。马来西亚在“中美贸易战第一回合”中早已受惠不少。
在第二轮更猛烈的关税攻势中,若策略得当,大马竞争力将进一步放大。尤其是目前我国对等关税税率为24%,在东盟中仅次于新加坡的10%和菲律宾的17%,远低于全球许多竞争对手。
站上区域谈判最前线
随着东盟预计本月底与特朗普政府展开谈判,而马来西亚担任轮值主席国,我国更站上了区域谈判的最前线。
东盟总值超3.6兆美元的经济体量,加上超过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是美国无法忽视的区域合作对象。马来西亚可借此机会发挥桥梁作用,在为东盟争取集体优惠的同时,也以双边方式争取更好的市场准入与投资保障。
若谈判策略得当,马来西亚甚至可推动“东盟关税协定”对接美方,为我国出口商争取进入美国市场的优先门票。
无论是电子、电器、家具、汽车零部件等主力出口产业,或是新兴的半导体与数据中心领域,一旦获得“免税待遇”,都将大幅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
特朗普此轮对全球征收10%基准关税,虽引发市场短期恐慌,但也促使更多企业重新审视成本与供应链布局。
在“再工业化”与“供应链多元化”的双重趋势下,马来西亚因具备电力稳定、土地可开发、劳动力成本合理等优势,已被视为具潜力的“东南亚替代方案”。
加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半导体、绿色能源与高端制造政策,如国家半导体战略(NSS)与新工业大蓝图,方向恰与美方主推的高科技“脱钩中国”战略高度契合。
若马来西亚能趁90天窗口期,强化与英伟达、英特尔、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的投资关系,不仅可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人工智能(AI)与数据中心枢纽的地位,也能有效带动本地产业链升级与就业。
采灵活中立外交策略
当然,机会总伴随挑战。马来西亚若要成为真正受惠者,必须持续维持灵活中立的外交策略。在不惹怒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同时,也需与美方深化合作。这当中需要极高的战略拿捏,既要避免被特朗普“惩罚性关税”列入目标,也得在谈判桌上拿出足够筹码,与美国平等对话。
这也意味着,除了强化对美关系外,大马亦须同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例如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加快与欧盟自贸协定谈判、吸引日韩企业落户设厂,方能筑起足够的“经济缓冲带”。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再度颠覆全球,但对灵活应变的小国来说,危机亦是契机。马来西亚若能精准拿捏自身优势、巩固中立地位,并积极争取在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不仅能化解关税冲击,更有望跃升为“新全球制造枢纽”。
在这个“反应快、谈得好、站得稳”的新时代,马来西亚的外交与经贸团队是时候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