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香港发展的重点方向/魏开星

至3月31日止,香港新一届政府已上台执政9个月。李家超自担任特首以来,有两个口号叫得最响:一是“同为香港开新篇”;二是“以结果为目标”。

9个月来,从行政长官公开讲话的重点到外访地点选择,基本上可勾勒出本届政府有意引领香港未来(至少是5年)的发展重点方向。

方向一:为“石油人民币”探路

如今,香港的第一、第二产业几乎没有存在感;然而,唯独金融业是中国其他城市所难以替代的。所谓“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除了中西交融的区位优势外,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构成中国最具倚重的价值。

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尤其是与美国关系进入恶性竞争,香港在国际金融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将更为显著。人民币国际化及在国际中地位的提高,更大程度上要依赖香港这个最大的离岸中心去完成。美国近年来与中东关系因石油进口的减少等因素渐行渐远,而中国因是石油天然气最大的买家在中东的地位迅猛崛起。

中国将在中东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对于推进以人民币而非美元结算石油交易十分有利。于是,李家超今年2月4日即率团访问中东,除了人民币之外,吸引中东资金投资香港股市与债市,为稳固香港金融地位而寻求外部支撑力量也是目的之一。

方向二:争取早日加入RCEP

当世界还在疫情之中挣扎时,香港最大的建制派政党——民建联于去年9月初派出3个访问团,分别访问印尼、越南与泰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为“讲好香港故事”,实为香港进一步深入东盟经济腹地探路。

香港与东南亚的经贸联系、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内地还在封闭时代,香港就充当中国与东南亚的桥梁、中介角色;如今这种角色升级了:对冲美日的印太战略,与台湾的新南向政策一争长短,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等等,便是香港的新使命。

为了巩固香港与亚太区其他经济体的经贸联系,申请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必由之路。同时,随着香港更深入到东盟及澳纽经济生活中,香港与区内的另一经济体——新加坡的“瑜亮情结”将更为微妙。

3年疫情期间,因香港背负为内地“外防输入”的重任,以至于复常的时间点较新加坡来得迟缓,导致在金融业某些领域被后者赶超。3月23日,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分别位居指数的榜首、第二、第三和第四。

为抑制几十年来罕见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其副作用是导致像硅谷银行、瑞士第一信贷等机构出现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倒闭。近日市场盛传,众多储户出于资金安全的考量,纷纷将存放在欧美银行的资金转往香港等地。这或许是香港与新加坡等地的“意外之喜”。机会随时都有,就看谁抓得住、抓得好!

方向三:科创中心要“内外通吃”

粤港澳统计部门日前相继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去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兆元人民币。香港要搞国际科创中心,要利用联通世界的便利,为遭制裁的内地寻求向西方引入科技与人才的突破口。这是对外;而对内,大湾区则是香港发展科创中心的人才依托基地与市场腹地。

大湾区正展现大前景、大空间。若香港身在大湾区内而无法融入大湾区,等于“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而,大湾区之外的省份,眼看着大湾区这块“肥肉”而跃跃欲试。

譬如,为推动江西省加速融入大湾区、促进赣粤和湾区经济交融,粤港澳大湾区江西高校企业家联谊会筹备成立,并与粤深港澳等江西籍社团于日前联合举办首届“湾区·江右论坛”,为政商各界专家学者及企业家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论坛邀请到众多优秀企业家,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心得,希望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深度融合,促使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家的快速成长,成为大湾区和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加速两地经济双向互动、双向发展、共同富裕的开拓者和榜样。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献礼澳门回归25周年 黄茅海跨海大桥通车

报道:卢竞成

澳门回归25周年前夕,黄茅海跨海大桥通车,突破江门五邑侨乡与茂名、湛江等粤西城市与粤东的地理阻隔,与深中通道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大湾区的一体化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项世界级交通枢纽亮相——黄茅海跨海大桥及通道于12月11日通车,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向粤西的重要扩展,献礼澳门回归25五周年。

这一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促进广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不仅使侨乡江门成为粤东粤西连接枢纽、令五邑侨乡(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焕发新生机,而且使湛江、茂名、阳江这粤西三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临深”、“临港”城市。

黄茅海跨海通道全长约31公里,其中跨海段约14公里,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成大湾区交通枢纽

该通道连接珠海市平沙镇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显著缩短了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多减少至大约30分钟。

这使江门终于通“江”达“海”——从香港—澳门—珠海—江门,跨越山海的1小时多“直连”自驾成为现实。

因此,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中的“关键一横”,和已有的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跨海交通系统,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共享。

虽然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建成通车,但是却没有给珠三角西岸地区带来想像中的带动作用。

其原因在于,有两个地方尚未打通,一是深圳与珠三角西岸没有直接通道,导致深圳产能无法外溢,另一个地方就是黄茅海水域拦在了粤西与港澳之间,对于粤西来说,必须跨过黄茅海才会有发展。

2024年6月30深中通道终于通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极大地提升了两地之间的通行能力。

深中通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连接深圳与中山,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深圳与珠三角西岸的联系。但对于江门西部乃至粤西来说,还需要跨过黄茅海。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原主任潘放认为:“江门迫切需要这条通道,要通到粤港澳怀抱里面去,希望能够承接粤港澳溢出来的产业,能把它接住,需要的是一座桥。”

作为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城市,江门一直试图从滨江城市转型滨海城市,并为此全力推动开发大广海湾。

大型深水港开发潜力

大广海湾经济区位于江门市东南部,规划范围跨新会区、台山市和恩平市3个行政区,包含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和川山群岛,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南面临近南海、北接江门主城区,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是珠江口西岸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尤其是海域面积多达约4887平方公里,拥有通航万吨级海轮的黄金水道,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这对于开发中的粤西来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不过江门发现,大广海湾经济区地处“交通死角”,与大湾区其他发达城市的连接极不方便,限制了该区域的发展。

广东凌志律师事务所主任、广东省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张杰说:“江门发展要想有后劲,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底牌’,它拥有充足的土地、文旅、能源等禀赋,但这个区域开发单凭江门自己的力量难以推进,需要广东省乃至国家支持,亟须一个重大项目或超级工程破局。”

举国体制助力发展

大广海湾经济区与黄茅海跨海通道,一起上升到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层面。

2019年中央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共建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合作。

广东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写入省委全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这一年,广东省基本完成了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次年2月可研报告获得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覆同意。

2020年6月6日,黄茅海跨海通道举行开工活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

提供更便捷物流支援

经过4年多的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在2024年底通车,连接珠海与江门,与深中通道一起,构建了一条高效的跨海交通线,打通了粤西与珠三角东岸发达地区交通的障碍,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黄茅海跨海通道为江门和珠海提供了更便捷的物流支援,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的竞争力。

而台山作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重要节点,将首率先受益于更高效的物流和人流,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

台山是著名的江门五邑侨乡之一,也是广东省县域经济的重点地区。2023年,台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47.4亿人民币(约75亿美元),增速(6.3%)排名江门第2,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第4、经济发展潜力第3。

作为江门制造业当家的“主阵地”,台山正全力打造珠三角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但是与珠三角发达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台山不大不小的困扰。

随着黄茅海通道的建设,台山在通道沿线谋篇布局,抓住“大桥经济”。

作为黄茅海跨海通道进入台山的“第一站”,台山赤溪镇原本的滩涂和养殖坑塘,早已经机器声轰鸣。

这里是大广海湾经济区核心区域,拥有台山核电厂及国能台山电厂两大能源项目,及大广海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项目。

粤西地区渴望“融湾”

黄茅海跨海通道也拉近了湛江、茂名、阳江这3个粤西城市与大湾区发达地区的联系。自从大湾区提出之后,粤西地区一直渴望“融湾”,无奈交通受限。

现在深中通道与黄茅海通道相继建成,这些粤西城市纷纷提出对接深圳和大湾区发展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临海”“临港”城市。

借助深中通道与黄茅海通道的优势,江门已经成为广东区域发展的承东启西枢纽,将带动粤西融入大湾区一体化的现代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纵深腹地。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