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马来“茶壶”的教训/周若鹏

我拿起那个绿色的茶壶倒水,喝了几口,同桌的马来宾客都对我投以异样的眼光,但没有人对我说什么。

那是2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马来婚宴,战战兢兢的。邀我出席的是我的顾客,并不相熟,也许他只是礼貌地随口问问而已,没想到我真会赴约。当时我初创业,不放过任何一个和顾客拉近关系的机会。去到婚宴,全场只有我一个华人。

我向那顾客打个招呼,他正忙着招待客人,嘱我随便找个座位。我独自吃饭,大家似乎以为这个华人是“白撞”混饭吃的。直到我的顾客前来和我寒暄,大家对我的态度明显转变。当我再拿起那绿色茶壶要倒水喝时,终于有人阻止我:“这个,我们用来洗手的。”

哎哟喂,真尴尬,那一刻我深觉自己太不懂得友族习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想,他们也没主动去阻止这个陌生人喝洗手水,非要等到确认我是社交圈内的人,才“良心发现”。

20年后的今天,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变化,我又得投入做业务;因为马来顾客居多,现在我接陌生电话时的问候语多是:Selamat Petang,没想到如此问安居然有意想不到的好玩之处。

马来话成电话过滤工具

某日接到一通行销电话,对方讲华语,一听到我说马来语她就结巴了;我故意多问两句,她推说在找华人客户就匆匆挂断。除了行销电话,每天接到的还有诈骗电话。有个讲英语的骗徒无助地问我:会说英语吗?我说会呀,不过不要,马来西亚人讲马来语天经地义。

他想挂电话,我说别走,你就讲英语吧,我继续讲马来话,结果他还是挂断了。马来话居然成了有效的电话过滤工具,这族群、文化、语言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大呢?

当年那个茶壶,一直留在我记忆里,这故事是有教训的。宾客都没有错,如果当初我主动打招呼,哪怕只是一句Selamat Petang,他们就会知道我不是白撞。主动交流,能少喝几口洗手水,这就是故事的教训。

反应

 

言论

从毛泽东茶壶看社会矛盾/林恩霆

我国脱离共产主义威胁已有33年,今天的共产主义仅是历史与伤痛的象征,犹如日本侵占带来的记忆。然而,历史是记忆,现实中仍需理性面对,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近期,巴生一家餐馆因使用印有毛泽东肖像的茶壶而掀起争议。一名华裔博主将此拍摄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引发马来社会反共情绪。

毛泽东肖像是否象征共产主义取决于解读:它既可视为历史人物形象,也可被解读为共产主义符号。然而,狭隘的偏见忽略了更广泛的事实:法国、意大利等民主国家至今仍存在共产党,但并未因此引发社会恐慌。

这种情绪背后或许并非单纯的反共,而是混杂了对华人的抵触。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未必清楚不满的具体对象,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情绪。

只是噱头无关政治

事实上,一个茶壶只是噱头,与政治无关。但通过放大这一事件,某些人可能无意间将其推向族群议题。

类似的情绪化行为在我国并不少见。伊斯兰党等宗教领袖常批评女性着装“过于紧身”,甚至有人宣称女性衣着暴露招致性侵是“活该”。

这种论调与将毛泽东肖像等同于传播共产主义如出一辙:都源于个人定力不足与偏见,觉得自己会轻易被一个外来因素所影响。再者,毛泽东肖像真的等同于宣扬共产主义,那是否连印有其头像的人民币也该抵制?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非马来人博主试图在这种反华情绪中借势取流量,自以为仅是反共,却忽视背后可能滋生的种族关系紧张。

好比敦马哈迪挑起中文招牌议题时,其真正目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煽动特定选民情绪,这种手法对社会和谐构成潜在威胁。

当然,中国投资者和商家来马来西亚经商时,必须尊重本地法律与文化,但矫枉过正只会损害马中关系和国家经济利益。

这场争议的核心,不在于一个茶壶,而是社会如何摆脱狭隘思维。对女性衣着的过度批评与对毛泽东肖像的敏感,其实源于同一种心理:对不认同事物的恐惧与抗拒。

当社会还在为这些无谓的议题争论时,真正重要的问题,如族群和谐、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却被忽视。

理性与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摆脱情绪化,才能避免族群关系和国际外交因小事受损。否则的话,这种煽动情绪的行为不仅损害社会和谐,更会掣肘国家的长远利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