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

保罗不是弥赛亚 ——《沙丘2》观后感

文:王樾

由经典科幻小说《沙丘·Dune》改编而成的电影《沙丘》在2021年上映后,不仅票房飘红,更夺下6项奥斯卡奖。今年《沙丘2·Dune: Part Two》上映,同样好评如潮。《沙丘》中的世界观设定宏大且复杂,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将生态学、历史学、神学等多学科知识融汇其中。因此在评论相关小说和电影时,学者、影评人等也会采取不同的角度,要分析这样一部深度、广度皆具的巨作,并非易事。

因此,本文将焦点放在故事的中心人物保罗·厄崔迪身上。由于作者刻意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文化、政治、宗教元素写进他所虚构的世界,人们总能将书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和历史上相似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既然电影《沙丘2》中不止一次将保罗称为“弥赛亚”——而这个词在基督徒所相信的《圣经》中就是指向耶稣基督的,因此本文专门分析保罗这个“弥赛亚”和圣经中的弥赛亚有何不同。

符合旧约圣经预言

首先,基督徒之所以相信耶稣基督是弥赛亚、救主,是因为耶稣的家谱、诞生、在世、受死、复活等,皆符合旧约圣经对弥赛亚做出的预言,而这些预言不会也不能被人意所改变。例如在耶稣诞生后,希律王不惜杀光伯利恒四周的孩童,也要将祂除去。但天使提醒了耶稣肉身的父母,让他们前往埃及避难(《马太福音》2章)。即使遭遇重重拦阻和打击,神保守祂的旨意得以实现,让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一个都不会落空。

《沙丘2》则相反,保罗成为所谓的“弥赛亚”,离不开他的母亲杰西卡夫人在背后操纵,以及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在弗雷曼人中的煽动(《沙丘1》有提及)。保罗一开始不愿接受,后来因情势所逼,便决定自我实现相关的预言。

非政治军事领袖

其次,基督徒所信仰的弥赛亚,不是政治和军事的领袖,祂所带来的拯救也并非民族独立或民主自由。当新约教会成立之时,奴隶制仍然存在,罗马皇帝是独裁者,犹太人并未独立。按照《马太福音》1章所说——“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子民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救主弥赛亚所带来的自由,是让罪人的灵魂不再被罪恶辖制,从此过上圣洁、讨神喜悦的生活。

保罗虽然带领弗雷曼人手刃仇敌(即压迫他们的哈克南家族),让不可一世的皇帝臣服在其脚前,但在电影的结尾,和平并未降临。恰恰相反,保罗带领弗雷曼人登上宇宙飞船,将战争从一个星球扩大到整个宇宙。保罗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众望所归的领袖一样,人民寄望可以倚靠他们,从此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但这些历史上的领袖,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能力有限,一次次的让人民失望,甚至将他们再次推入火坑。

“千古一帝”仍是悲剧

第三,弥赛亚建立的国度将会存留到永远,而祂也要掌王权直到永远。《启示录》描述了在新天新地中,神的儿女永远享受神的同在,不再有悲伤和死亡,只有无尽的喜乐与颂赞。而在《沙丘》原著小说中,保罗就如人类历史上的其他领袖一样,衰老、死亡,权势旁落。这个曾几何时至高无上的政治、宗教领袖,被人当神来崇拜,但最终的结局不过是像其他人一样。

总而言之,《沙丘2》所描述的这位“弥赛亚”,虽然让弗雷曼人不再被哈克南人压迫,但也因此诱发了星际战争。更多的战争、死亡由此而生,人民渴望的幸福平安仍然遥不可及。保罗的心路历程绝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是综合了历史上诸多君王、领袖的记载而写成。虽然《沙丘》中的保罗成了众人眼中的“千古一帝”,但他仍然是失败的悲剧性人物。而保罗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保罗的失败更是人性的失败。在芸芸众生中,没有一个可以担起救主弥赛亚之名,唯有那位从天上降下的耶稣基督。

ADVERTISEMENT

 
 

 

反应

 

商余

对电影艺术的憧憬/陈秋霞

文/图|潘斯里陈秋霞(转载自陈秋霞著作《妈妈语录》/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很难想像一个才5岁的孩童对电影会有着那么深刻的印象,更因为对这门艺术产生憧憬而决定以它为自己的职业。

这一切可能要从我小时候开始接触电影说起。

我虽然不是电影世家出身,但因父亲在片场工作的关系,很幸运地,每逢拿到免费票,甚至不需要票,他都会带着我进戏院。是跟母亲拍拖?还是为了吹吹冷气?那就不得而知。因为我年纪实在太小。

在我记忆中,第一次进电影院半懂不懂地看的电影是1962年发行的《猎兽奇观》。这部戏是由“银坛铁汉”约翰韦恩(John Wayne)所主演的,主题曲《Baby Elephant Walk》更是风靡全球,横跨半个世纪。相信由30后至80后的观众,只要听到那段用口哨吹的前奏,都不期然会哼起整首歌的旋律。这真的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啊!

以我当时的年纪,怎么会对这部电影留下印象?对一个5岁的小孩来说,充其量就是从大银幕看到很多动物在走动吧。但我跟别的小孩不一样。我居然认错男主角是自己的父亲!还在戏院里大喊爸爸。

小丫头不懂什么是尴尬,只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跟那金发美女在一起呢!心中有着莫名的不快,相信“吃醋”这感觉是第一次出现在我小小心灵中。

后来母亲解释那是因为父亲跟约翰韦恩长得很像,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可惜父亲不会骑马,英文程度也不高,不然的话,他早就可以进军荷里活(好莱坞)啊!从那时开始,我就常在我的“小朋友圈子”中(其实只不过是那几个邻居)炫耀自己的爸爸有多威风,乐在其中。

大萤幕看姐姐

对电影明星有点认识后,我开始注意各种与电影有关的事物。有一天,母亲告诉我姐姐要去拍电影了。

哗!我将会有一个当明星的姐姐?我一直期盼能看到姐姐的表演,也终于等到了。母亲说要带我去看《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歌舞片,而姐姐会在戏里跳舞,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在漆黑一片的戏院里,我看见的是姐姐脸部光亮的大特写,好看极了! 我大声喊:“姐姐,是姐姐呀!”

这一次是真的啊!这美妙的片刻,触动了我对电影艺术的憧憬。突然一声巨响,惊醒了我脑海中像梦一样的画面。那是葛兰演的女主角从舞台的升降板失足跌落地面的声音,电影的结局原来是要让她失去生命。

又是那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让我很懊恼,我差一点快哭出来了。我却庆幸姐姐不是女主角,不然我以后就看不到姐姐了。那一年,1963年,我才6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