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

等它自发吧!

文:CK李

我很清楚我们的爱情不仅仅凭借耕耘和经营,还倚仗人为以外的,宛如埋在土里的种子何时发芽皆无从预计,尽管浇了水施了肥。曾经有人告诉我,他为心仪的对象暗暗祷告,乃至禁食,最后还寻求神的印证,他说当时神给了他3个印证,那3个印证他觉得都是神迹,人无法做成。

于是,他带着确切和果断到所心仪的那位面前,他以为她会答应——结果,她婉拒了,他告诉我,她犹豫了一个晚上。所以,他一直认为,她拒绝了上帝的心意,因为他确定她是他向神求印证得来的。多年以后,我再碰见他,他仍然单身,忘了什么情况下,我们再提起她,听说她结婚了,那人还是一位宣教士。我问:“你会不会放不下她?”他说:“我放不下的是当年为何神要给我三个印证?”确实,我也不懂,神做事的法则,谁能看透?爱情,不是透过努力就一定产生的事,即使祈求了,哪怕神单方面赐下引导和平安,也还要视乎另一方。

就像《雅歌》的苏拉密女嘱咐她的同伴说:“不要惊动爱情,让它自发。”爱情,许多人说是一种“缘”,我想,那是始于“自发”,在成熟的时间里自然开花,即独立的两者同时产生喜欢的感觉,不在于人的“促成”。

决定要向她表达

那天在海边,我们约好,那是平安夜,这酝酿在我心灵很久的感觉,我决定要向她表达了,她是我现在的妻。我没有把握是否时间成熟,就交给那位启动“自发”的神来决定一切,反正等待爱情自发本身就是让人煎熬。最后,海边周围的人都在彼此祝贺圣诞快乐时,我在一片欢庆声中怯怯表白。表白的声音没有被欢庆和海浪声掩盖,她温柔点头回应我,我知道了,时间到了,开花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点头也是出于一份祷告时掠过心灵的感动,在她睁开眼睛的时刻,她刚好看到我,正响应了掠过心灵的那个感动,就是了,那个晚上当我把这感动说了出来,就再一次响应了她心灵的,那份感动。

自发的爱情倘若仅仅在那个晚上昙花一现,那这份“自发”就在往后的婚姻里成为回味的“往事”了,要是怀疑睡在枕边的这位不再爱他时,也会同时质疑某年某月的那个“自发”——自发是源于一时的感觉,还是祂?

婚姻里的这份“自发”,何以削弱乃至像微粒一样?若随意采访婚姻中的男女关于自发的存在,恐怕大部分人都不再相信,倘若再不“惊动”那婚姻里的爱情,大概就荡然无存了。无疑,婚后的爱情仍然需要刻意的耕耘,然而,若没有“自发”,再多的耕耘,也是一厢情愿。我仍相信这份“自发”,当我们在那个晚上确定了这份“自发”以后,我们就认定,祂必贯穿到底。

诚实面对爱情

就是因为“自发”的存在,在许多静谧的晚上,总有声音掠过我的心灵,像当初掠过她心扉一样。那声音,微弱却持久,在我心里轻轻敲打,咚咚地传输一些引导我悔改的意念——我哪方面没有做好?或者,更直接地,我爱得不够,甚至,那声音会揭穿我的自私,逼着我诚实面对爱情,因为爱情要是出于祂所启动的自发,就轻慢不得。

她又是如何相信这自发?我见她常常接纳我,有时难免为我的固执和自私生气,尤其我屡屡晚睡,严重影响了她的健康和情绪,还有我的卫生标准,总是草率了事,但,她仍然对我恩慈和忍耐,她是相信我终有一天会自发为了她而改变吗?还是,她本性如此。她告诉我,她相信自发,所以她不惊动,她只是表达,但不强行,不催化,也不失望。由于她相信自发,这样一路沿着自发的信任去爱,我见她逐渐走进了爱的本质里——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她就是这样爱我。

如果不相信“自发”,婚姻中的爱情会在现实和人的本性冲击下碎裂。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