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一呼一息间

当下:苏清强

初学静坐时,导师先教了一套好几个的软身动作,以便松弛僵硬的身体肌肉与筋骨;然后教导盘腿,以及在蒲团上静坐的姿势。这些都是静坐前的准备,说起来不是那么复杂,而做起来呢,却又不是那么简单。

每次静坐,总是要先站立好姿势,凝神静气,进行甩手拍肩等等的动作,旨在松筋活骨,促进气血流通。待双腿盘起身子坐直后,双眼微闭,舌顶上额,牙齿微叩,嘴唇轻轻合上,头顶正直……这才算进入静坐的门槛。紧接着下来,就是精神集中,把注意力凝聚在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目标上面。

注意力锁定某对象

其实,精神集中并不是这个时候才开始!是的,在身体直立后,开始进行各项软身动作时,就应该把散漫的精神收回来,专心在肢体的动作上了。当然,肢体动着,思绪也不是一定紧跟着这个动作的(若是的话,那就太好了!),它还是会散漫而难以控制的。这可要时间,慢慢来,慢慢调伏。而当腿都盘好了,身体的调整也作了,导师就特别强调要我们把注意力锁定在一个对象上面。

有的人想象眼前有一根蜡烛,就盯紧着它;有的人是一尊佛像……然而,导师更鼓励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鼻端,随顺着呼吸的出入,觉知气体的流动。心的意念跟随着这一呼一吸的动作,觉察它是急促的呢,还是缓慢的;觉察心是浮躁的还是幽静的。于是,观察呼吸,务必每一个吐纳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不是考功夫,而且修行所必须掌握的功夫。

注意呼吸,从点数呼吸的次数下手。一呼一吸是一次,从一数到十,又再从新开始。这当然必须集中精神、灌注全力,不慌张,不急躁,而且,不刻意去拉长或缩短呼吸——呼吸必须顺乎自然。

是的,是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呼吸,也会因为不同时刻身体的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它的状态如何,也是心的状况如何的自然反应。如何如何,开始静坐,浮躁的心还没有调伏好,呼吸短而急促是很正常的。 导师说,不必担忧,你只要细心地去观察自己的呼吸,知道自己的呼吸状况是怎样的,就好了。

把注意力拉回来

点数呼吸,看似简单,其实,功夫不到家时,数着、数着,就数到走失了,这是常有的事。有时数着、数着,也数到别的东西去了,这就是集中力散涣了,心跑了。

我平时还以为自己的注意力或集中力蛮好的,然而在这训练过程,才发现原来不是如此!在数息的过程中,杂念常会偷偷地跑进来,捣乱自己的心绪。一个杂念走进来,纵使只是驻扎短短的一瞬间,念数都可能乱了。怎么办?导师说,别急、别慌,很正常的事啦。只要立刻觉知,就把注意力拉回来,再重新从一开始数起,就得了。

于是,一次静坐,数息要中断多少次,要几回重新再数过,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当然,不必告诉人,也不必跟别人比较。静坐作为一种修行,是很个人的。在一呼一息间,抓紧数息,注意呼吸的长短,功夫就在其间。

我很迟钝,业障也重,常常坐不上半个钟头,脚跟与腿部就开始麻痹疼痛起来。自己的注意力,也开始从数息中被拉开了。于是,我调整姿势,再坚持下去。有时熬得过,有时熬不过,只好再来过。

数息的方法,也可以以念佛号代替。这是,全付的注意力就在佛号上面。虽然如此,呼吸还在,只是自己放开它,让它自己运作、自然操作罢了。

静坐的当下,数息也好,念佛号也罢,都是点滴功夫,日久方见功效。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