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三界火宅

风声雨声:廖国民 

我是幸运的,因为不曾经历战争的可怕——最近阅读的书和观看的电视剧都和战争有关。看着里头的人因为战争而犹如活在人间炼狱,我不禁有如此的感叹。

第一次看到英国电视剧《World on Fire·战火浮生)》的剧名,我就联想到一个佛教名词“三界火宅”。《战火浮生》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欧洲几个国家里几个个人和家庭的际遇,主要的有波兰、英国、法国以及德国本身。《战火浮生》并不煽情和血腥。当我看到纳粹的不可理喻及其支持者的盲目时,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中国的文革,也慨叹因为政治狂热而掩盖人类的理性思考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

如果再联想到中世纪时的欧洲人们因为宗教狂热而失去的理性思考,我不得不认为理性思考不是必然的,人类的心智其实很容易被情绪控制。一个所谓的“正常人”,其转变其实是很轻易的。就像剧里头的波兰女子卡西亚,从一个不忍心伤人的单纯女子变成了一个暗杀德国军人的杀人如麻者,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我们不再把另一个人看成是纯粹的一个人,而只是看到对方的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种族或国籍,那么我们的所有理性思考,甚至是我们的人性都开始消失了。但是在战火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选择呢?再一次庆幸我不必处在那样的世界必须做出那样的选择。

比《战火浮生》这部电视剧更震撼我的是张纯茹所著的《南京大屠杀》。相信所有中文世界的人都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也或多或少知道那是一段多么可怕的历史,当中发生了多少超越人们想象的恐怖事件。是的,我不得不说,书中所说的一切我都曾经零碎的听过、看过、读过,但是当作者引用历史文件和目击者的记录和回忆一一重现当时的悲惨事迹时,仍然不减内心的震撼。

人性竟如此扭曲

比这些悲惨事迹本身更令我震撼的是很多记录显示那些干出这些悲惨事迹的人是脸露笑容的,他们似乎是在享受着他们所喜爱的爱好一样。如果你进一步联想:日本是个佛教国家,很多这些虐待及残害他人的日本军人、兵士其实都是佛教徒,他们也许也常常膜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那么恐怕你会和我一样心痛到无以复加,并且不断追问:是什么让人性如此扭曲?

我看过很多,直到今天我仍然看到,关于日本官方否认或者淡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包括纂改那段历史的报道。当然我也看过涉身其中的日本老兵的忏悔,但是我必须承认我不了解一般日本平民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更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对日本人的影响。但是很偶然的我竟然也在最近看到的一本小书中看到了一些端倪,那是村上春树所著的《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这是一本村上春树谈和他父亲的关系的书。

意料之外的是,书中谈到了南京大屠杀。原来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中日战争时也被派遣到南京。书中流露出他对父亲是否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怀疑和强烈的羞耻感,并且因此不愿去探索他父亲的从军记录,以及后来发现他父亲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才到达南京时的如释重负——“我一下子松了一口气,有种卸去心头大石的感觉”。“侵华日军”身分不仅影响了他父亲的一生、也严重影响了村上春树和他父亲的关系。

从书本文字及电视画面我们不难感受到战火的可怕,而且遭受磨难的往往不只是被侵略国的人民,入侵者的人民也一样无法完全幸免。然而,三界火宅可能我们就不是那么容易感受得到了。法华经有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华经认为三界是不安稳的世间,这里充满了痛苦,并把活在三界的众生譬喻为活在火宅中一样。所以三界其实是个可畏的地方。但是我们活在三界的众生就像法华经的譬喻里的那些活在燃烧中的豪宅中的孩子一样浑然不知危险将至。就像我在看着读着种种战争中的残酷时,才能感叹远离战争的可贵。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