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人间有味

当下:苏清强

现代的人很讲究吃。我的一些朋友说,人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了吃一顿好的。有的说,为了赶时间上班,每早匆匆忙忙,几块面包充饥,没有办法好好地吃;午餐在外打游击,也只求填饱肚子。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有时间煮一餐像样的。 这一餐,对很多人来说,变得很重要。大家都舍得花一点时间,好好准备几样口味别致的菜肴,吃一顿家人可以聚合在一起吃的晚餐。

记得我小时候,晚餐都是母亲忙完田务之后回家快手快脚准备好的,饭菜都很简单,热腾腾地摆在餐桌上,忙完工的一家人,饥肠辘辘,吃起来样样都好味道。大家用筷子夹一点菜肴在饭碗上,就可以连扒几口饭。吃到最后,连盘里的一些菜汁以及大碗里清淡的菜汤,都被舀来吃光,一点不剩。

那时,菜瓜是田里摘采回来的,加一些姜葱、虾米的佐料,些许油盐,就可以炒出可口的美味来。炉灶用的是芭里拾回来的干柴,烧起来生猛,提供煮炒时最需要的火候,也是我们能够吃到味道好的饭菜的原因。

那个时候吃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得是少有的聚会。农忙时刻,肚子易饿,轻便的菜肴不是很多,但是,一碗饭扒完,还想吃第二碗。母亲总是煮多一些饭,不怕大家多吃,只怕吃不饱。通常,到了第二碗饭时,扒饭的速度就跟着放缓下来。这时刻,父亲也开口讲一些话了,打破了先前埋着头吃饭时的沉默。其实,父亲平时并不多话。因此,这一刻他打开金口,就变成一种很特殊的现象了。

听父亲教诲

我们做子女的, 一面盯着父亲的脸,静听他把话讲完,才伸手去取菜,吞进一口饭。有时他兴起,话会讲多一些,我们陪着听多一些教诲,或者认识多一些时事人生。因此,别看开始时大家匆匆忙忙,当父亲有话时,一顿饭吃下来,也可以是好长的一段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有感而发的指点,或者是家族亲友的诸事传达,或者是家国社会的要事等等,在餐桌上点点滴滴的传开来,启迪我们幼小的心灵,何尝不也是一道人生佳味!

父亲往生多年之后,我每次想起他,就会想到晚餐桌面上他所提供给我们的额外美味,添加在几样简单的菜肴之上。饭菜提供肌肤的营养,而父亲的娓娓箴言却提供了我们子女们精神上的营养。

长大后谋事社会,社群应酬日多。有的时期,常常得赴宴喝喜酒。大伙儿围成一桌,上好的菜肴一道过了又一道。道道珍奇美味。好此道者,口齿留香,赞不绝口。年轻时候,初入社会,一切都很新鲜,所有的菜色都觉得是佳肴美味。然而,吃到后来,应酬过多了,就有点害怕赴宴了。

再好稀品也不觉奇特

有时候,人人赞好的珍品捧上桌来,自己只是浅尝则止。不好吃吗?不是。只是,口味重的食物吃多了,再好的稀品跟前,也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一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朋友中,有的养尊处优,天天享受奇珍美食,却还常常埋怨,这个东西不好吃,那个东西没味道。

我喜欢苏东坡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它让我回味年轻时候的简朴生活,清茶淡饭,野菜杂粮,能温饱,也能自在情怀,了无牵系。能够安于朴实的生活,没有过分的欲求,那当下,一切都好,一切都能够让心灵感受到充实、富裕。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是清欢。是疏淡怕静中孕育出来的热忱,是对生活一种平常如实的喜爱。

这种精神,我在苏轼的诗词中看到,也在许多修道的高僧名士的身上看到。那是另一种人生的味道,非烹酒美肴所可比拟。清欢是无求而自在的美味,欲求不得,清修才有。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