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关于社媒的一些思考

法理探思:吴德福 

人类身心乃由于因缘和合(聚集)而有五聚,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即人类的情识,在色上贪着——住于色身,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著,执我执我所而造作,所以系缚而流转生死。

若非戒定慧修学成就,灭贪去嗔破我执,超脱生死系缚,一般的人类时时刻刻都在色上贪着而住于色身,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着,执我执我所。

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上保持距离,建设和谐相处的伦理,维护一定程度的隐私,故于五蕴的造作,大部份维持在自己身心范围,对他人尽量不形成干扰。就算是通过言谈书写,传达于他人自己的情绪、认识和想法,也通过前人累积的经验和伦理,止于以己度他,不伤害他人身心的规范之内。

换句话说,除了所谓的恶人坏人,大家都没那么厌憎、不舒服,因为彼此都看不到或眼不观彼此在色上贪着——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着,执我执我所。大家的相处,彼此维持和好互动,人伦关系上充满正和善的能量。

社媒粉碎距离感

社媒如面簿和微博粉碎了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上所保持的距离,那一大部分原本维持在自己身心范围的受、想、行、识造作,自由地通过社媒对外表达。

在实体的生活,外人所观得之相主要在于个人色身,其受、想、行、识之造作相对不明显;相反的,社媒颠倒了这个主次,个人色身碍于空间阻隔而隐蔽,其受、想、行、识之造作却通过网络媒介广泛地对外宣泄。贪嗔痴的造作,主要是心和心所的活动。如此颠覆,其结果是烦恼造作所引起的负面能量,很广泛通过社媒页面对外流动和扩散!

虽然如此,有无社媒,个人的身心烦恼和其心所造作是一样多的,差别不过在于实体生活之隐蔽与网络页面之外宣。没有社媒之外宣,实体生活中,人们尚以为自己烦恼不大;社媒之牵引,反而提醒大家彼此的烦恼其实很多很深沉非常严重!

佛陀宣说五蕴,说出人类之实际身心状况,即人类的情识,在色上贪着——住于色身,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着,执我执我所而造作,所以系缚而流转生死,其目的就是要人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灭贪去嗔破我执,超脱生死系缚!

社媒出现之前的年代,人类需要修学戒定慧,以脱离烦恼的牵制和束缚;社媒出现之后的网络时代,让大家的烦恼更明显,提醒大家彼此的烦恼其实很多很深沉非常严重,故人类更要加倍精进,修学戒定慧,以脱离烦恼的牵制和束缚!

都是因缘法

在键盘上、在网络页面中,人类务必知道社媒其实是器世间的一种建设、一种信息建设;人类在网络世界的思维,不过是明显的受、想、行、识之造作。这一些都是缘起而有、缘起而变化,都是因缘法,不出因缘法。

网友们在社媒所发表的意见和想法乃建立于他们个人的因缘:他们个人的经验、过去的遭遇、所受的教育、所生活的环境等等,形塑他们的我见、我执和我所。他们具有个人的利益,也有他们厌恶的对象。这就是缘起而有。

当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和自己的因缘相应,自己就会认同,欢迎接受,当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和自己的因缘相对,自己就会排斥,争辩,甚至恶言相向。喜恶是非,就广泛地在社媒随缘所牵。

其实,意见和想法所建基的因缘,可能是不正确、不善、不可取的,产生的结果意见和想法具有缺陷。但是,心所蒙昧而执其为正。由于我执,自己想方设法去捍卫,甚至影响更多人去接纳这缺陷的意见和想法。这其实与解除烦恼的理想背道而驰。

若想还想要追随佛陀的教诲,在在键盘上、在网络页面中,对任何想法和意见,都先得不为其所勾牵,就算是这想法和意见,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相契合,抑或与自己的经验相契合,抑或与自己的生活哲理相契合,抑或这是自己的师长所尊崇的,抑或与自己的文化传承一致。

这最起码的第一道修学,就是《迦摩罗经》的教诲。

反应

 

登彼岸

入世佛教·人间佛教/吴德福

法理探思:吴德福 

入世佛教认为世间的苦难(Dukkha)乃建制的问题(Institionalised)。根据此根本理念乃要解决苦难必须从建制着手;比如医疗服务崩溃,就要找出祸首,找出问题源头,在根本上解决它。

人间佛教的理念是,苦难的解决办法是协助受难者,如捐点医药费或捐点医药物品什么的。

入世佛教认为人间佛教是弥补建制的缺陷,间接助长建制的继续腐烂,继续衍生苦难。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制造困难的帮凶(借用Sulak. Sivaraksa的话)。

人间佛教认为入世佛教太理想,不实际。

是故,佛教长者拿督洪祖丰居士打蛇随棍而有所询问: 你走哪一条路线?入世佛教还是人间佛教?

我探思,检阅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我不太理会过于理论的人间佛教,抑或入世佛教。人间,抑或入世,不能让理论束缚佛教佛法解除众生苦难的活泼性。历史中的释尊,其建立的僧团制度,也以灵活处理为要。若理念成为约束,释尊当会舍弃阻碍的教条,改以有效处理的方法,才有许多针对性的方法 (北传称之十万八千法门)。

灵活有效 才是方策

于我,人间,抑或入世,一旦是障碍,当舍而寻思,落实有效的针对性方法。在地球上,求其那一方净土法门,都不是当下处理地球苦难的方法。我信仰的人间佛法,以有效处理和解决地球众生苦难:政治制度是障碍,就算所谓的佛教国家,也要示威抗争,争取有效的执政。我当然理解因缘的约束,故无法推翻不良政治,那当争取有限空间,动用资源去解除地球众生的苦难。故,人间佛教,入世佛教都不应成为教条,约束行动策略。自我约束的人间,抑或入世,都不是释尊的方式。我所言及,人间或入世的中心原则,灵活有效,才是方策。绑死自己,怎会是寻求解脱苦难,包括生死!

也是佛教的长者,黄学海居士,则请教这是那家定义的人间佛教,抑或入世佛教? 拿督洪祖丰居士前此曾论及佛青受不受到印老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探思,再想一想。

人间佛教,与入世佛教,乃学术研究的自我定义,方便解释历史现状,以能写成论文,整理方向。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差别在于此。对此诠释之工具,无须费神追究出自那家。学术研究的,继续容他们学术研究,也有好处,厘清社会实践的盲点。社会实践有学术研究分析,当能整理方策。我一向看看读读,比较在乎不断改良的社会实践,有部份当感谢学术研究。出自那家,不是重点!

社会实践 非治学研究

佛青受不受到印老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影响是有,只取有功能性的。佛青是社会实践,非治学研究。我们人力有限,不容浪费资源。在最有限的时空,达到推动大马佛教社会的改变。老实说,为了满足部份无用的安排做法,是资源浪费。若有出席当年的佛青代表大会,就能体会那是怎样的人间佛教,抑或入世佛教。治学研究提供理论,社会实践当依因缘达至目的为重心。

我们要的是改善的成就,当取有用的部份,舍弃无用。也正因为如此,佛青当年对一些所谓人间佛教的部份做法,有所批判,是自然会有的发声,毕竟大马佛教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我参与佛青,领导过佛青,很是清楚治学研究,和佛教社会改良,有实践上的差别。我们不拒绝研究,指出佛青之不足,但也不做花巧门面功夫。这是我的体会。佛青们有没有这体会? 问佛青!

根据拿督洪祖丰居士,学术研究者往往在观察实际的实践后整理出自己的理论,若以理论来约束实践,恐怕本末倒置了。

所以他的问题,其实是一个 catch! 佛教讲缘起中道, 实际行动看缘起思中道, 不是简单的是非题。只不过他也观察到, 一些从事人间佛教的组织, 几乎都彻底谢绝入世佛教。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实修的差别。个人有资质差别,要修道有得,后来的改善调适,很重要。组织也有资质差别,要有效救度苦难,改善调适,一样重要。裹足不前,抑或壮大扩展,抉择在自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