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因缘聚散

当下:苏清强

朝晖夕影,都是自然界的美丽风景。佳景当前,往往可以让见者沉迷、陶醉。若是人在旅程中,来到山乡峻岭,登山观日出,或者临海赏落日,也可能是导游刻意安排的景点。其实,日出日落,哪个地方没有?只是地点不同,地势不一,周遭环境差别很大,造成日出日落的景致也各有千秋,甚至是各有优劣。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四处高楼大厦,街衢连绵环绕,屹立在其间的任何角落,都恐怕难以亲自目睹太阳升起以及降落的景观。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然而,楼外有楼,楼与楼之间形成重重的屏障,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到日出日落的。

怪不得有的文人会把只有冷气室、升降机、难得见到真正的蓝天白日的都城生活当作是另一种牢笼,人类自己建筑起来并把自己困于其间的有形舒适和无形牢笼。久困闹城,忙碌于日常的营生,渐渐地,日出日落好像跟自己没有了关系。

我从小蛰居乡下,目睹日出日落是平常不过的事。退休后偶尔也参团到国外吃风。有一回在台湾中部,导游安排我们寄宿乡下农庄,见识各种品类的花草树木和农耕植物,吃采自园圃的新鲜菜果和野菜,更安排我们晨起爬上山岭去观赏日出。

蛰居闹城的团员好兴奋,而看惯了大自然变化的乡巴佬却没有那么热情,有的还说:“日出这样普通的事儿,有什么好看?”导游说:“不想看的,可以留在宿舍里。”后来,好像大部分的团员都早早起身,整装出发,越过一条又一条的山路,逐步走到岭头。

云层展现鱼肚白

岭上建有观日亭。凉风习习,谷地的林木蓊郁,而远方则是蒙蒙的雾霭以及好几丛密集的云海。踩踏着潮湿的土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大家的胸腔开敞了起来,言谈也格外亲切。大家感受着由灰朦逐渐转变成为清明的空际变化,又观赏着云层逐步展现鱼肚白,雾霭渐渐消散转淡。太阳未露面,纤细的曙光给层云染上金边,髹上银白。整个大地和云层烟雾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中。终于,朝阳以先露出一抹朱眉,并射出万枚光束,在天空中如孔雀展翅般的散开来。一瞬间,大地亮了,灿开了人们明察的眼睛。

于是,有人举起手机,有人摆好摄影机的角度和焦度,把美景收录下来。摄影留像,是让眼前 美景留藏得更久一些。大家都知道,自然的好景不长在,转瞬即变,眨眼即逝。这让我联想起在乡下的时光,天天与朝晖夕影同在,见惯了也不怎样当一回事;似乎,也没有国外日出的旖旎。

有一回在清迈的山上看日落,情形也是一样。午后就有旅客陆续上山,四处溜达,感受山间的气脉树荫,等待云影的变迁。最后,找个心水位置,眺望云海雾境,等待着捕捉远方太阳落入地平线的那一刹那景观。大自然犹如上演着一出时到天成的魔术,让夕阳从有到无,从最丽亮的身段到最低微的收敛隐藏。倒数的一刻,大家摒着气,紧张与焦虑俱升。摄影机的亮光闪闪,无不想把最美好的收摄起来,留着纪念。大家觉得这样的时辰美景难得,才会格外的觉得珍贵,并产生珍惜的情怀。

一切都是因缘

这一切,无非都是因缘。乡下的山水还保留着不少清纯的自然,天气晴和的日子,因缘具足,日升日落都可以一览无遗;遇到雨天,日出的因缘消散了,日上三竿的天空都可能是阴郁灰朦的。大城楼林壁立,观赏太阳的升落成了奢望,因为没有那种因缘条件。旅游观赏日出与日落,对的时间与适合的地点自然是重要的因素,而旅客的心情开朗,烦恼与牵挂都抛诸脑后,这时刻,一切构成美好境地的条件,也就是因缘,都存在了、具足了,因此,现前的就是人生的至美,就连最平凡的事物都觉得不是一般的情状。

所谓因缘和合,人间善美。然而,这美好的因缘却不是永恒的。因此,好景不常在,或许会使到某些人感到遗憾。虽然如此,这可是我们得去接受的事实。谁也阻挡不住,改变不了。也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感悟到:美景当前,要好好珍惜。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享有。人生的美好,都因为这一个又一个活在当下的享有。拥有当下,享受当下,是何等的福气!

仔细观察、体验,就会了解时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也都是因缘消散而失去的。我们把这种观察所得所悟叫做空观。有空观,就能领会事物的空性。能够这样的观察和领悟,人就能够不为物欲所惑,能够保有一颗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即超然自在,又没有悲观消极,如实生活。面对因缘的聚散,放下执着,阳光风雨都是美景,粗茶淡饭有美味,轻装便服也舒坦。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