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好男不当兵?——各行各业要有佛教徒(一)

法筏渡江:薛振荣

先说一个故事。

多年前,有一佛教道场邀请几位缅甸籍比丘前来我国。负责接机的师兄等了老半天,明明机场显示板告知班机抵达多时,就是不见这几位比丘。后来通过机场柜台多次报告与查询,才获知比丘们被扣留了,原因是没带分文入境大马而被怀疑“跳飞机”。经过多次交涉,一天后才被“释放”。

再说一个故事。

友人到警局投报,发现有假出家众拿着钵兜售钵中的佛珠佛像,并要求大众“化缘”,把钱放入钵中。警察说,佛教出家人都穿成一个样,也不懂他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在欺诈。宗教事务比较敏感,所以警察请友人联系佛教组织,协助举报“抓人”。

如果海关执法人员与警察了解佛教生态,事情是否会好办些?

如果有佛教徒成为保家卫国的执法人员与警察,也许这些尴尬的场面与误解,就不可能发生了。

鼓励非土著加入警队

日前,大马皇家警察放宽录取条件,特别招募非土著子弟成为警察。此次招募目标没有人数限制,旨在鼓励更多非土著加入警队,加强警队里的元种族色彩。目前警队种族比率严重失衡,土著警员接近八成,而总人口超过五分之一的华裔只占警队人数不到百分之二。大马皇家警察希望警队里能有更多的不同种族,在执行任务时会有其个中的优点与强处。

依据2010年人口普查,接近两成自认为佛教徒的,又占了多少?目前没有一个切确的数据,不过我相信会更低。

佛教要永续发展,就需要与时并进,走入社群,渗透每个领域,在各行各业展现异彩。佛教徒需要展现其积极与入世的一面,而不是让大众误解我们只有青灯古佛,不问世事。

佛教谈慈悲,护苍生,而警察与军人的职责则是在保家卫国,这与佛陀的教育没有相违背。经典《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里有讲述,佛陀反对滥杀与为私利而扩张武力侵犯他国,但为了保护国家与人民,仍需要健全的军队来反抗。此典籍也阐述佛陀教导帝王,如何在发起正义之战,讨伐无道时,需具备的三种慈悲之心。

这是我们的国家,身为佛教徒,只要依法如法,维护正义,保护家园,我们是责无旁贷。

如果我们或我们的下一代,有兴趣,就得鼓励大家一起来当警察、当军人,让佛教徒成为这国家的建设者之一。

反应

 

登彼岸

“佛教社区化”的危机 ——探思佛教社区化(5)完结篇/薛振荣

法筏渡江:薛振荣

佛教社区化,是佛教(态度与形式)与生活(形态与模式)的结合。当我们过于着重一般大众的生活形态与喜好,而忽略了佛教本身的元素,这与一般的组织或单位在推广的生活价值无异,而逐渐失去其宗教化的生活态度。

●俗化弘扬佛法的本义

为了让佛教弘法不这么沉闷,我们会以一些较现代且通俗的标题来吸引人,我们甚至要求讲师以“生活化”带出讲题。更多时候,讲师在拿捏不好主办单位的要求,也许弘法课程成了心灵成长课程。

我们也会以读书会来取代佛学班。这是一种小众制,让与会者能有更直接与紧密的互动。可是,为了减少读书会的呆板式学习,我们也许从一些生活散文或大师的语录开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以佛教的基本教义来贯通,往往沦落成与会者的个人生活分享。

我们也使用其他信仰或世俗的典籍,成为所谓“佛学班”的课程。也许我们会认为道道相同,借用其他信仰的基本教义与价值观,有助于展现,甚至凸显佛教教义的圆融。当我们需要使用其他信仰的教义当教材,才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时,意即佛教的教义是高深难懂,一般平民百姓难以明白的?

类似想要通俗化佛教教义的本意,却本末倒置,最后把佛教教义给俗化了,甚至在有意无意间,把佛教义理给抽出来,以让大众更能接近我们的组织与道场。

这犹如后期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为了与印度教竞争,搞到自己梵化、神秘化。最后,却失去了佛教原有的精神与特色,也在发展的洪流中,被取代了。

●不重视宗教化生活态度

马佛青曾与其他佛教组织联办佛教青年交流计划。也许另一方的参与筹备的委员对佛教也不甚了解,其委员要求不该有早课、晚课的内容,这样会吓走想要报名的青年朋友。这是一个佛教青年的活动,我们不在活动之中,让青年去认识、学习,甚至行持佛教一些基本的行仪,那我们又待何时?

佛教社区化不是去除“带有宗教元素的生活态度与作息”;佛教社区化是如何在贴近社群的当儿,展现佛教的生命力与生活的结合。

当宗教是宗教,生活是生活时,宗教与生活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行持宗教仪轨时,是远离人群;当我们回到生活时,会把宗教的教诲放在一边。当宗教无法滋养生活,当生活不需要宗教时,任何微小的破坏力,都可以是让宗教自身走向绝灭的一刻。

800年前,回教传入印度,佛教无法幸免被。可是,同时期的印度教,尽管也收到严重破坏,但却在后期复苏得非常快,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信仰,不管是在回教传入前后,早已融入在印度人的生活当中,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的教义无法融入在当代人心中与生活中,唯有在时代的进程中,被淘汰了。

●结语

“佛教社区化”的理念,不是一个噱头,更不是要在现代搞另一个名堂来推动佛教。“佛教社区化”只是对佛教在融入社区方面,如何提供现代性的诠释,如何让佛教更能够顺接地气。从佛陀时代到祖师大德,都不断在其时代,以不同的方式、理念与面貌,走向人群,达致弘法利生的本怀。

佛教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大环境和谐相处,佛教的特色更是引导我们在自我成长的当儿,利益其他人。所以,就如文中所提及的“佛教社区化”特质,是适应社会、是以人为本、是顺接地气,也是不离法义的。

“佛教社区化”的成功因素,是需要从活动、道场,甚至领导人本身的思维模式开始,让佛教在各阶层与领域,展现佛教融入社群与生活的力度及亲和度。

世间法往往都存在一体两面的现象。“佛教社区化”有其契机的一面,也有我们需要很好拿捏的部分。什么是促进“佛教社区化”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在推动“佛教社区化”时,需不断提醒,时时检讨。绝对不能让方法取代了目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