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惯性

当下:苏清强

2020年的冠病疫情,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习惯。对我来说,疫情袭虐,自然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然而,影响多大多小,怎样去应对,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一年的疫情,爆发开来,几乎遍及整个世界。处于行管令期间,生活起了变化,很多平时可以轻易做到的事都成了不方便,不能照常处理;当我体验到那种苦楚时,我想到的是更多人的苦楚。

我怜悯很多不能出去工作没有如常收入的众人,他们不得不调适自己,但是,痛苦与失落总是挥之不去的。无论如何,生活总得维持下去,基本的作息还是要的,不能只是沉淀在痛苦与失落中。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人的生活惯性。管控令之前,自己每晨起身后,简单的早课过后,就是准备好去公园打外丹功。我平时有静坐,也练一些瑜伽体式,时间可长可短,视工作的情形而略作调整。我一直很想学气功,却没有这个机缘。想不到在因缘巧合之下,自己却先接触到了外丹功。它是一项我完全没有印象的健身活动。

老友许君在接触外丹功之后,天天勤练,身体改善很多。一次谈起,他热情殷切地拉我去参加。过后,也把内人拉去。都说退休的人,有的是时间。于是,每个清晨练习这门健身操,成了我俩的要务,仿佛是另一个形式的早晨餐点。要掌握基本的功架,开始练习时倍觉困难。有几回,因为筋骨酸痛,很想放弃,想了又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到练功场,在晨风习习中,熬着痛,挥动着肢体;教练说某招某式,对身体的受用有多大,自己却体验不到。内人与我只知道,既然学了,就咬紧牙根学下去。到后来,肌骨的痛楚好像不存在了,我们才渐渐上手。几个月后,练功成了习惯,雨天得留在家里,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感觉到不自在。

有时跟内人谈起这段体验,不禁感叹:“当时的一个决定,紧接着的一个坚持,竟然成了晚年生命的加料。当习惯成了自然时,就有了一种无言的推动力。”一幌几年,练功也成了我们的惯性生活,像每日三餐,晨起夜寐一样。

练功被管控令中断

想不到练功的活动竟然在行管令之下中断了。早上起来,不能去练功场,自己生活惯性的一环被打断了。在家里练,当作一种补救;唯环境不同,感受也不一样。一段时日之后,我缩短练功的时间,将之用在静坐上。这是从前的老习惯,很自然的就恢复了。我自忖:这也是一种惯性吧!我似乎有一种感觉,练功要有教练在场才能使劲练得完整;静坐靠自己由来已久,不必有形的强迫,自然就觉得舒坦。

我静下来的时候检视自己的生活途程,发觉惯性在我的生命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自己执教三十多年,每个星期上学,依照时间表进课室,放学回家、批卷、备课、周末休假……生活的流程自然有序。这自然有序之中,其实包含着许多生活上以及工作运作上的惯性。照着惯性走,容易产生顺遂的步骤,减少精力的浪费。然而,在出现生活状况改变时,还得提起精神加强关注才能够扭转惯性。

记得我刚退休不久,驾车上街,车子走呀走的,竟然走到上学的路上,而且是,不止一次如此。在发现走错路是当下,立即回转,却不免暗笑自己的糊涂。这糊涂的背后,其实就是惯性行为在作怪。

生活中的惯性,使我能够按时作息。修行与阅读如此,写稿与运动也如此。偶尔参与社群活动,惯性的生活流程暂时中断,或者更换运作方式。有时候觉得新鲜,有时候也会累。待恢复日常的惯性流程时,心情回归平静,激情与压力没有了,往往会觉得自在与舒坦。我喜欢。那当下,才觉得活出自我,活像原来真正的自己。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