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把心收回来

当下 :苏清强

 

去年爆发开来的冠病疫情,传染迅速,几乎全球每个角落都受到波及。我国执行了行动管控令,以遏制该病毒的散播和传染。一时间,所有人们的生活都受到影响。有的行业一时进入休息状况,有的人把工作搬到家里,而更多的是失业在家。

学校放长假,旅游业形同冬眠,团体活动也歇息观望……简而言之,每个人平日的作息状态都走了样,行动被打乱了。一般人只得待在家里,期盼着疫情快快过去,行动管控令早日解除。

于是,好长的一段日子,佛教会的大门锁着,佛友们也不能像平时一样前往膜拜和活动。佛教道场跟其他社群团体的活动一样,都得暂停以观局势、等待上方的指令。我不是在家里呆不住,而是习惯了日常的户外活动,个人的以及团体的。佛教会不能去,和文友们的聚合交流突然间停止了,觉得好别扭,好不自在。但无论如何,指令一发布下来,大家唯有跟从的份儿。

记得去年骤然间被逼留在家里的那个当下,顿然间有种失落之感。改变习惯,总是觉得没有那么习惯。自己学佛也学到一些口头禅,如:“有心改变,当下就能改变。”印证到自己身上,才知道改变所出现的痛苦,不是那么容易面对。当内心不舒坦时,就一直想回到改变前的状况。但又回去不得,遂生起一连串的挣扎。它不只是心灵上的痛苦罢了!

这种挣扎的状况牵引着自己去省思,才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心有多么的散漫,而它就依存在自己时常外出活动的习惯中。当时没有觉察,就像人在吃喝玩乐中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老是外骋一样。因为当自己处于喜悦中,这种喜悦的意识就把自己迷惑住了。就是人在家里,也常会把心思放在外间的事务上,想着一些取悦自己的事务。这时的心是一直向外攀缘,是守不住、也是静不下来的。自己却乐在其中,认为日子就是应该这样子过。也只有这样过,才合乎常情,才是自己的习惯,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疫情期间,被逼守在家里,也被逼调整自己的作息、生活。这是困难的事吗?开始的时候,就如前面所说的,应该说是的。其实,只要把外骋的乱糟糟的心收回来,就能够逐步适应。

督促自己把心收回

我自己就从这里下手。每天起身后,首先不要想到外间世界的美好,而是回过头来,想到自己家里生活也有美好的。而且,在当下的一刻,也只能守住这种不外出的美好。我就是靠这样刻意的督促自己把心收回来。于是,吃自己准备的简单餐点时,不去想外间的美食;饮食进口,也不去和常去的餐饮中心的食品比较口味。渐渐的,接受了自己准备的单纯而不善于调配味道的那种口味,也觉得不错。

中晚两餐,以前喜欢外间煮炒的美姿好味,刻下把心收回来,意识到食物只要能够温饱,就算是生活的一种幸福。口味嘛,不过只是舌尖上一时的迷惑。唯有把心收回来,才能突破这层迷惑,坦然接受家中食物,纵使火候不够,色香味不全,也觉得很满足了。

把心收回来,就能够打开书本而不会觉得枯燥,也能够在案头坐久一些而仍然有精神书写、思考。这是一种心安于室的作业。而且,把时间规划一些,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静坐、读经、课诵、甚至听歌、上网、涂写、以及休闲散步等等。每一个作业都是一种功课。每一门功课都需要散心回到当下。

这样一来,我就感觉到:疫情期间的宅居生活,对我个人来说,的确是在进行着一门生命的功课,那也就是修行的功课。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