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没有六根的疑惑?

明言吉语 :明吉法师(《观音世界》创办人)

曹洞宗的创始人洞山禅师,是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小时候就有因缘出家了。

有一天,他的老师教他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便突然用手扪住了脸问:“我明明就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中却说没有呢!”那位老师对于他的问题,不禁大为惊骇,不懂得如何回答,于是就说:“你这个聪明的孩子,不是我所能教的!”从此,对这个早慧的孩子特别看重。

许多人读诵经典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只知道念诵经典有功德,却不知道经典其实就是佛陀上课的记录,里面的重点是教导学生如何获得智慧,以断除生死的烦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虽然非常热衷于参加法会或共修唱诵,但是数十年来习气没有改变,在唱诵时他们可以很虔诚投入,然而结束下来后一样恶口骂人,喜欢论人是非,贪嗔痴的不良习气不断。

突破“听闻” 进入“思维”

如果他们能像洞山禅师从小就有对真理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态度,那么他们就能够突破只停留在“听闻”的阶段,而进入“思维”的领域。

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学习就是汲取前人的智慧及经验,但如果只是死读书,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会不懂得实际的运用。

我们学佛也一样,就算是最简单的260个字的《心经》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思维其中的法义,修学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所以,要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必须要经历过“闻思修证”的阶段,否则就等于建屋子,没有打地基,是难于成就的。

反应

 

登彼岸

善心从小开始/明吉法师

明言吉语 :明吉法师(《观音世界》创办人)

虽然,学佛要懂得止恶行善,但是止恶行善不应该只是在学佛后才开始,而是要在从小就开始培养。特别是小时候,童心比较单纯,容易种下善根的种子,培养行善的习惯。

回顾我乐于布施行善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大概五、六岁时,有一位陌生的阿姨(她跟家人有来往,只是我未曾见过)带着她年幼的孩子来到家里。原来她的孩子患上了心瓣有孔的疾病,需要一大笔钱来进行手术。

记得早年的医学不昌明,人民的收入不高,也没有医疗保险的服务,因此,一旦患上重病,无力支付医药费的话,可能就需要向亲友,乃至社会善心人士寻求帮助了。

这位阿姨的家境只是一般,一天三餐已经不容易了,哪还有这么多钱给孩子治病呢?为了治疗孩子,她只好厚着脸皮向诸位亲朋好友募捐或借钱了。

扑满的钱全部捐出

家人都很同情他们,于是纷纷慷慨解囊,尽一份绵力,这时候,他们跟我开玩笑说:“你要不要捐钱给小弟弟医病啊?”当时,我其实也似懂非懂,不过,觉得捐钱给小弟弟医病是一件好事,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扑满拿出来,把钱全部捐出。家人看到我的行为非常高兴,都称赞我懂事。

因为有这样的事情以后,每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我都乐意和他们结缘,与此同时,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意义。我分享这段经历的原意不是显示自己的善行,而是想鼓励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善心,让他们有行善的习惯。与其担心孩子会学坏,不如先教会他们懂得行善做好事,因为拥有善心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自然会朝向善的方向走,而减少了走上歧途的机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