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浅论大马佛教的现状

弯言直语:覃亚湾

表面看来,我国的佛教兴旺,虽然需要自力更生,各种传承的佛教道场林立。在某些佛教的重大节日,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本短文从三方面略略探讨大马佛教的现状:(一)信众素质,(二)佛教团体,(三)弘法人员。

在马来西亚,佛教徒绝大多数是华人,但是,未必大多数的华人可以被归类为佛教徒。极大多数的华人其实是神佛不分的,如果以“三皈依”为标准,恐怕连百分之十的比例都没有。那些来道场拜拜、烧香、求佛菩萨保佑的,充其量只可以说与佛菩萨有善缘。那些有皈依的,不少人只是进行过一场宗教仪式而已,真正了解三皈依的意义的人,为数不多。对佛法好乐,认真想了解佛教、学佛的,更加是少之又少。

许多佛教徒喜欢助印经书,因为他们听说那是很有功德的。要求他们慷慨解囊不是问题,要他们阅读经书,却是大问题。那些有听经闻法的,往往是独沽一味。由于他们对教理缺乏思考,容易产生依人不依法(个人崇拜)的倾向。本来“一门深入”是好事,但是,许多人却是了解不深就选择某个修行法门,当他们选择了某个法师做为“导师”,纵使那位“导师”的言论有违经典,与祖师的教诲相反,他们也唯唯诺诺。

迎合世俗需求而举办

佛教道场(尤其是在家人领导的)很多只是注重世间善法,把重点放在外在的仪轨,求福不修慧。它们的许多活动往往是为了迎合佛教徒的世俗需求而举办。虽然他们常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很多却长时期的“只以欲勾牵,不令入佛智”,导致佛教徒的素质低落。

许多在家人主导的团体的领导者本身对佛法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佛法的弘扬也就不大热心,不会想方设法去改善。虽然他们的组织把弘扬佛法当作是宗旨之一,从他们所主办的活动来判断,他们宣扬民俗多过弘扬佛法,也就是说,他们缺乏佛教的精神实质。

全国性的组织,虽然在组织上比较有系统,资源也比较多,但是,应当如何带领大马佛教走出困境,却也各自面对瓶颈。很多的咨询会议往往因为有某个人作梗,结果就不了了之。比较有理想的前领导,往往有不堪回首的感概:为什么之前自己在位时没有大力推动体制上的改革?为什么咨询会议的决定必须是全票通过才算(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团体都拥有“否决权”)?在这样的机制之下,有时就会发生某个团体因为对某个重大议题不理解,而不肯投赞成票。

在很大的程度上,佛教的未来依靠弘法人员。道场只是有硬体建设,缺乏弘法人员,它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大。只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缺乏佛教的精神实质,没有佛法的传播,那不是真正的佛教道场。

对白衣上座带抗拒心理

佛法包含出世间法,以及世间法。弘法人员也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包括出家人以及在家居士。对社会问题,以及如何把佛法融入在家人的日常生活,在家的弘法人员,由于拥有本身的生活以及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反而更加了解。令人惋惜的是,某些比较保守的组织对“白衣上座”依然带有抗拒心理,欲迎还拒。

在当代,弘法人员除了教义的掌握(不是照本宣科而已),也必须对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根据教义,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一套看法,让信众参考。接地气,能够与信众建立良好互动的弘法人员,屈指可数。如果这些优秀的弘法人才没有被佛教界善用,而需要靠自己的人际关系寻找弘法平台,那就的确有问题了。

当我们讨论佛教的未来,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当今的社会变化太快。年轻人为了要追上瞬息万变的步伐,越来越与宗教脱节。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各宗教都面对年轻的一辈对宗教缺乏兴趣的困境。由于佛教给人一种错误的消极印象,与其他宗教比较起来,佛教所面对的后续乏人的情况更严重。

由于在信众、组织、弘法三方面都差强人意,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不容乐观。如果继续墨守陈规,就只有一个结局:渐渐地自我淘汰。其实佛教界的一些大德已经察觉到趋势不妙。接下来需要集思广益,寻找实质的对策(并非空洞的泛泛之谈),刻不容缓,如救头燃。

反应

 

登彼岸

几位大师,几则真事/覃亚湾

湾言直语:覃亚湾

1400年前的净土宗祖师道绰大师(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师父)14岁出家,对《大涅槃经》以及禅学有很深的造诣。大师在48岁那年来到净土宗的祖庭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大师(第一位注解《往生论》的大师)修念佛法门的碑文,深受感动,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下了几十年功夫的《大涅槃经》以及禅修放下,决定改修念佛法门。

1200年前的百丈禅师是唐代禅宗的高僧。大师是汉传丛林清规的制定者,后代的佛教徒把那些清规冠上大师的法号,称为“百丈清规”。大师著有《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大师的这些要则成为古往今来各大丛林所奉行的警语。它一开始就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400年前的藕益大师年纪很轻就开始修禅。根据大师自己的形容,已经修到“悟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甚深的禅定境界。他在28岁那年,闭关修禅,于闭关中得了一场重病,才恍然发觉自己的禅定功夫还是不得力,不能解脱生死,而改修念佛法门。后来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的第九祖。

“火光三昧”自化

活了120岁的虚云老和尚(1840-1959)是近代鼎鼎有名的禅师。老和尚的弟子却并非全部是修禅的,其中一位是专修念佛法门的具行法師(1876-1924)。根据《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具行法师不认识字,他白天种菜,晚上礼佛、拜经、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后来法师自知时至,自己拿了几把禾秆,面向西方念佛,现神通出“火光三昧”自化,虽然被烧成灰炭,依然巍然不倒,等到虚云老和尚轻轻的敲一下引磬,他才倒下,变成一堆骨灰。当时虚云老和尚向这位修净土法门的徒弟的骨灰恭恭敬敬的下跪。

弘一大师(1880-1942)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虽然积极弘扬律宗,大师也念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大师经过多次恳求,终于在晚年如愿以偿,被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破例收为唯一的出家弟子。弘一大师在出家几十年后自我批评“心与禽兽差不多。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大师自认伏灭不了心中的恶念,必须靠佛力加持。许多人误以为大师的临终绝笔是“悲欣交集”4个字,其实是“悲欣交集见观经”(临终时看见《观无量寿经》所描述的殊胜境界,以致“大悲心、欣求心”交集)。

专一念佛 威力最大

几十年前的广钦老和尚(1892-1986)禅定功夫非常了得,有过入定4个月的记录。法师那次的入定,最后因为弘一大师在法师耳边轻轻三弹指,法师才从定中出来。法师在42岁那年受具足戒,不久之后他只是带了十多斤的米,就进入山林,在一个岩洞,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禅修。米吃完了,就以野果充饥。后来也一直以水果为食,所以有“水果法师”之名。在山洞修禅的时候,法师曾经感化老虎,蹲在山洞前,替法师看守门口,因此又被人称为“伏虎和尚”。老和尚晚年的时候却劝弟子们念佛。老和尚开示:“莫放逸,多念佛是当务之急。一切法门中,以专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老和尚本身是在一片念佛声中往生。

近代中国的佛门泰斗,修禅一辈子的本焕老和尚(1907-2012)在晚年开示:“算来出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这60年来一直习禅,但我自己的回向还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没有把握说将来一定做什么,所以要念佛,要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摄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台湾“现代禅”教团的创始人李元松老师(1957-2003)在往生那年发表的“向佛教界公开忏悔启事”,大半生禅修的他,后来推崇净土宗。由于李李元松当时在佛教界是一位相当有名气的人物,其启事震撼了当时的佛教界。他的启事如下:“凡夫我由于生了一场病,九月下旬方觉过去的功夫使用不上,从而生起疑情:过去所谓的‘悟道’应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为往昔创立的现代禅在部分知见上不纯正之一事深感惭愧,特向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十方善知识、善男子、善女人至诚忏悔。我今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无阿弥陀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