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电影里的邪教

风声雨声:廖国民

发现美国电影里常会出现邪教。记忆中我至少看过3部电影里有这样的情节。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巧合,3部都是科幻灾难片或惊悚片,这3部电影分别是 《迷雾惊魂·The Mist》、《蒙上你的眼·Bird Box》和《寂静杀机·The Silence》。后两部电影的邪教其实都不是电影的主要情节,我甚至觉得似乎有点像是为了不让电影太单调而特意加入的情节,因为电影的剧情其实都很简单。但是为什么加入邪教情节?有没有背后的深意呢?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这方面的影评。

《寂静杀机》的故事是简单的逃亡之旅,说的是世界各地突然出现不明的凶残飞行生物,有点类似恐龙电影里的飞龙,只是体型只有猫一般大小。它们看不见,只能靠声音攻击猎物,不管是人类或其他动物,只要发出声音便会瞬间被啃食到只剩骨头。
电影说的是主角一家的逃亡经过,为了避免成为猎物,他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静默。电影最后说到人类因此发展出一种静默的新常态生活方式,恰似我们现在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常说的新常态一样。

《蒙上你的眼》也是简单的逃亡之旅。说的是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许多人莫名的自杀。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看见了神秘景象后便会被某种力量控制而导致他们自杀死亡。

故事讲述一个妈妈如何得知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带着两个5岁孩子逃亡的经过。间中倒叙说明事件的经过,为了不让他们自己看见那些神秘景象,他们在整个逃亡过程中都必须蒙上眼睛。

受到邪教分子干扰

在这两部电影里,主人翁在逃亡中,都受到邪教分子的干扰。

《寂静杀机》里的邪教分子和故事主流没有什么关联,纯粹就是一批想要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夺取新成员的邪教组织。

而《蒙上你的眼》的邪教分子则不同,他们是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但是他们却不会因为看到神秘景象而自杀,实际上他们认为那是美丽的景象。所以他们不必蒙眼,甚至他们千方百计要其他常人去看那令人自杀的景象。对于常人看到景象后自杀,他们认为那是在净化世界。

相比之下,《迷雾惊魂》这部电影的邪教,则是故事里的重点情节了,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撇开这个情节,这电影也就变成一部和前两部电影一样简单的科幻灾难片了。

电影说的是一个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淹没,同时迷雾中不时传出惨叫声,人们四处逃窜,主角和他的儿子与镇上的一些人则被困在小镇的一间超市里。几乎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这超市里。在这里他们开始目睹有人被迷雾里的不确知是什么的怪物杀害。甚至有者只剩下双脚。

恐惧战胜理智

电影里的邪教,是人们被困在超市里后才发展出来的。他们在面对未知的在超市外头迷雾中吃人的怪兽,不知所措,恐惧开始战胜理智。

超市里很快出现了两批人:一批理性分析,想方设法保护大家的安全,另一批,则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因为人类犯了错,同时认为必须做出生命的牺牲,才能赎罪及平息灾难。

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邪教组织是如何兴起的。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无法逾越的恐惧,放弃理性的思考,选择相信一个更高的神秘力量——“神”,也许就是一切宗教的来源,无论正信或邪信。

随着人们内心的恐惧越来越盛、对外头的危险越来越无能为力时,选择信仰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多数。当然一开始必须有一个能言善道的人在散播这个信仰。在电影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个领袖一开始也并不完全“投入角色”,因为当她看到她的信徒竟然拿刀捅人的过激行为时,镜头前她表露出了惊骇和震憾的表情。但是当人们开始期待她的领导和发号施令时,她也投入进去当邪教领导人的角色。甚至后来还指定下一个牺牲者是谁,并指挥她的信徒去强抢她所要的牺牲者。

从电影回想现实生活中的邪教,相信它们的起源因素也必是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对真相的无知,也即是佛陀所说的“无明”,而需要一个寄托,而那些邪教领袖也许也是渐渐“训练”出来的。

到最后,他们自己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神”的代言人了。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