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自知之明

当下:苏清强

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某个宴会中随兴跟着大伙儿喝了一些酒。酒味浓烈,一进口就有一种涩中带辣强烈刺激着舌根的感觉,不容易下咽,而且酒中闯出一种气体来,冲着喉咙与鼻腔,势欲呛人……我很快地把酒杯推开,说:“不能啦!我就快被呛到了!”劝酒的那位乡亲说:“不必怕,第一次喝酒是这样的。习惯了就没事!”一时间,桌上的人大谈喝酒的经验,我在半劝半诱的情形下也喝了一口再一口。

肠胃随即滚热起来,进而感受到心跳加速,血流周身。喝酒的老手还说:“酒能够温暖你的身体,适量无妨,还能起着健身的作用呢!”我似乎唯唯诺诺地接受教诲。宴会后回家,脑子昏沉沉,耳根灼热。打开书本,眼皮老是垂下来,再也无法像平时一般的阅读思考。倒在床上,呼呼睡去,却连夜作了无数个奇奇怪怪的梦。

过后,自我省视,内心响着一个无言的声音:“你不是喝酒的料!”思前想后,我相信这发自内心的声音是确实、可靠的。我的体质单薄、食物过敏、肠胃不佳、胃酸倒流时而发作,自己也因此而备受折磨。因此,别人可以大吃大喝,自己却不敢有羡慕之想。那晚喝的酒,在大家举杯畅饮的氛围下,一是助兴,一是自我测试。体验过了,犹如尝椒知辣,我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该不该喝酒了。

 从此之后,我近乎是滴酒不沾。有人说,酒量是可以慢慢训练的。我不是不相信,而是我也有自知之明。我宁可保有清明的头脑,可以正常地思考,也不想让酒后的昏沉,影响自己的正常作息。况且,酒后失言误事的丑事,我又不是没有见过。在这样的场合里,见人如鉴, 我当下就警醒起来,酒,不会是我要的生命胡萝卜。没有酒,我可以更自在一些。

自知之明成自我调适

后来我才意识到,比我更警醒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母亲。她肠胃一向不好,吃错东西就会闹事。她累积经验,知道什么食物自己可以吃,什么不可以。这种自知之明变成一种自我调适的准绳,使到她的饮食越来越简单。别人大鱼大肉,她却是清茶淡饭就好。她外表消瘦虚弱,内心却强韧无比。她烟酒不沾口,时时保有自己的清醒和清纯,没有浑噩糊涂。

晚年时刻,母亲有一回在冲凉房滑倒。或许潮湿的地面容易滑,或许是她一时走神,或许是内虚了无法支撑,或许是她的膝盖无力……总之,对于此事她不多说,也没有怨尤,没有怪责什么。 她的膝盖不好,走路有人扶持才站得稳。然而,家里人也忙,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给她照应。自从滑倒过后,我们发现她不再站起走路,而是蹲在地上,掌心按住膝盖,一小步一小步像鸭子般的跨前移出去。走几步就停一阵子, 速度慢得像蜗牛,却相当稳重。我们想扶她,她说:“我能走。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原来,她的自知之明一直都在。年轻时,她刻苦自强;年老时,她怕连累家人,想尽办法自立。滑倒的当下,她不会没有疼痛,但她还是庄重自强。挫折与痛苦促长了他的悟力。她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她开始蹲着走路,不怕跌倒,也不必麻烦家人。

自知之明是了解自己而采取最适当的措施、行动。有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头,却要戴那么大的帽子。有的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却逞强地跟人斗胜争强。一时没有自知之明,当下就可能铸下错误。

有句话说:病是吃出来的, 失败是自己种下的。我们能够有自知之明,听到这话就开始参禅,当下悟多悟少,总比茫然无所领悟的好。

量力而为,也能活出淡定与自在。人贵自知,不必攀比。   

反应

 

登彼岸

坚持/苏清强

当下:苏清强

我常常见到他,沿着住宅区的马路,持杖而行,一步,又一步的。每一步都是缓慢的;虽不至于慢得像乌龟,却也快不了多少。他的每一步都得依靠那支拐杖的借力,支撑身体部分的力量、分布均匀,以确保身体的着力点散布均衡、得当,才站稳一边脚,让另一边脚得以缓缓跨出,并在前方落地、踩稳。接着,把拐杖移前,扎稳,才开始移动另一边脚。

他不是七老八老,行动不便的长者。他的头发还黑,不是浓黑的那种黑,而是灰黑没有多少光泽的那种黑。他的额头不像有皱纹,却看得出眉头时常竖紧、脸颊的肌肉拉起,显然处于一种不轻松的状态。他的眼神也不是有光彩的那种,却时常溜转眼瞳,好似探寻前方左右,保持自身的警戒状态。着短袖恤衫和褐色长裤。

我推测他至多只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当壮年,而行动如此不便。任何人都可以推想到他背后还有故事。

学习移动笨重身体

有一回,我走路刚好来到他的身边。我趁机跟他打个招呼。“早安,你好!”“早安!”他也停了下来,拄杖而立。我说:“你这样走路,辛苦呢!”他说:“好得多啦,我刚中风时,坐着躺着都辛苦,哪里能够走路呢!家人给我备了轮椅,我想到自己可能终生残废,不能走动,觉得很可怕。想了几天几夜,我决定不能这样下去。我想走动。开始时,站起来都会冒汗,别说走呢!我的治理医生也鼓励我起来走动走动,我便扶着墙壁,学习移动笨重的身体……”

我曾想过,他如果不是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就是年长中风。现在他亲口说了,知道他是因为中风而半边身体不灵活起来。他要从这种痛苦中慢慢站走出来,恢复从前身体的状况,的确不容易。“你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一步一步地了。”我说,主要是给他鼓励。

过后有机会遇见他,我就会跟他攀谈几句。一点一滴的了解他的遭遇和经历。中风来得太突然,他开始时接受不来,现在则慢慢可以接受这副身体的状况。他谈起自己康复锻炼所吃的苦头,幸而有太太和家人在旁鼓励他,叫他不要放弃,他有了强力的克难力量。而今,出来走动,也是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坚持,不然,时刻依赖轮椅,我就成了废人一个。”我发觉他说话时的咬词发音并不是很清楚,时而准,时而含糊,那是中风的后遗症。每次跟他谈话,我就顺便给他打打气。路过的左邻右舍,往往也会向他说几句激励的话。

拄杖缓行是每日功课

我可以想象他的不便和痛苦。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肯定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家人关心他,照顾他,他会感到温暖,也同时会感到内疚与不安。他每天吃药、进行康复运动,一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家人好。拄杖缓行,是他的每日功课。开始只可走一小段,渐渐增加,走长一点,以至走完住宅区的一条长街。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他说。

我想,他其实比小孩学走路还要辛苦——因为他的部分肌肉僵硬,失去一些感觉,要松筋活骨不这么容易。人生有很多考验,像他这种情形,考验就更大。“中风康复的人很多。你这样坚持,也一定能的。”我有时会向他重复类似这样的话,不知他听了受用呢,还是听厌了。

遇到挫折与困难,不能气馁,向好的一方面想,才能转变。这位中风的邻里坚持走路来激活经络,就是好的想法与做法。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没有持杖,走得还是慢吞吞一步一拐的模样,但是,比起当初已经是进步了。我快步向前向他道喜,他当下脸露笑容,是我这么久以来才初次见到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