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走过大马佛教80年的邱宝光——怀念邱宝光长者(下篇)

文 :梁国兴(文与图取自面簿)

(续上篇)

■与马佛青的缘

从1977年到1985年,邱宝光是太平佛教会弘法主任。自从我担任总秘书之后,我就开始邀请邱老师加入马佛青的弘法活动,例如参与东海岸、中马、南马与东马巡回弘法团,担任各地区佛青训练营,弘法人员讲习会及佛学老师培训课程的讲师。

邱宝光对南传、汉传与藏传佛教均有深入了解,加上言谈风趣幽默,除了华语还精通广府与福建方言,各地佛团很喜欢邀请他去弘法。他南下北上到处主持佛学讲座的次数应该有不下千场,足迹遍布东西马大小城镇。以前出门弘法时,有些地方茹素不方便,邱宝光就以一两包花生来解决他的一餐。

除了受邀各地弘法,邱宝光另外一项本领就是现场翻译国外法师或上师的弘法。当时,每次我们想到需要英译中或中译英的翻译时,脑海里会自动想到他。邱宝光曾当担任南传比丘、汉传法师,甚至达赖喇嘛、大宝法王、藏传佛教上师与仁波切弘法时的翻译。

■与藏传佛教结缘经过

我曾问邱宝光他如何与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说:“一切从陈健民上师开始。其实,当时我不认识也没见过陈健民上师,不过,我从其他渠道知道他学佛经历与修行体验。他出版很多免费流通的英文小册子。”

1967年,他在槟城佛学院图书馆外的小角落拾到一本被遗弃的小佛书。这本佛书就是“Buddhist Meditation: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没想到这本书种下日后丘宝光与陈健民认识的因。邱宝光很喜欢这本书,即刻写信给上师说要发心助印,但是陈健民上师却介绍他助印另一本还没有人要助印的佛书。陈健民上师还邀请丘宝光为这本书写序。后来,丘宝光向陈健民上师建议,要义务帮他将日后出版的的所有佛书邮寄给全世界各地主要图书馆与佛教团体,以减轻陈健民上师的工作。

1970年,国内某英文报刊登一则有关噶举派第16世大宝法王在澳洲圆满弘法后回去印度的新闻,引起本身修准提法门的远通法师(本道法师弟子)的注意,想邀请大宝法王来马。远通法师的弟子找到了邱宝光,想知道要如何才能联络上第16世大宝法王。丘宝光从陈健民上师寄给他的邮寄名单里找到十余位西藏人的地址后,立刻写信给向他们查询第16世大宝法王的地址。当时,丘宝光认为藏民中极有可能会知道这位藏传佛教教领袖在印度的落脚处。皇天不负有心人,其中一位名叫Lodro Thaye 的洋喇嘛回信了。

1980年12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来马弘法,邱宝光随同翻译。15日至17日在槟城弘法时,我们两人在台上轮流领导大众念诵“Karmapa Cheno”,等待法王与一众喇嘛莅临会场。法王离马后,邱宝光和我协助一群佛友筹备成立槟城Karma Kagyu佛学会。

1982年,太平的许来发与一群佛友邀请到藏传佛教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来马来西亚弘法。达赖喇嘛在吉隆坡的开示由邱宝光翻译。

藏传佛教活动在80年代开始兴盛,许多上师受邀来马主持法会或讲演,多由邱宝光为翻译人。

邱宝光曾经对我说过,他的前世可能是西藏人。藏传佛教自70年代在马来西亚开始落地生根,尔后迅速推广,邱宝光圆满的即席翻译是促成的因素之一。邱宝光说每次听到Lama Thubten Yeshe的名字,他会莫名其妙地流眼泪,或许在前世与这位上师有关系。

■与佛光山的缘

1977年马佛青组团参访佛光山,邱宝光是8位团员之一。星云大师慈悲,让我们在佛光山大悲殿观音菩萨见证下皈依,成为马来西亚第一批在佛光山皈依的弟子。

每次大师来马来西亚弘法,我们都会邀请邱宝光一齐去拜见大师。1983年,大师第二次莅临马来西亚,在一个简单但隆重的仪式里,我们委邱宝光以重任,代表马佛青总会礼请大师为马佛青总会宗教导师。其实邱宝光早在60年代就与星云大师有一面之缘。1963年,星云大师随同白圣、贤顿、净心法师及朱斐居士一行5人组成佛教访问团,历时80天参访泰国、印度、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6个国家及香港。星云大师回台湾后,将其在行程中的观感和见解发表在其著作《海天游踪》一书里。书中一段大师如此写到: “这位邱宝光居士法名叫心海,英文程度很好,前些时我在台湾编辑 《中英文对照佛学丛书》的时候 ,书中的《羯腊摩经》(Kalama  Sutta),原文本是泰国宁宝海敏的英文,后来就是由这位邱宝光居士翻译成中文的。以前我和圣刚法师时常谈起这位邱居士,却始终不知道他的住处,现在他能自动前来看我,心里甚为欢喜。这位邱居士大概还不到30岁的光景,一副白皙的面孔,以及谦虚诚挚的态度,跟他一见面就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他告诉我,他们本来是在槟城佛学院亲近苏曼伽罗和释西谛两位法师的,但是自从苏曼迦罗法师去世,释西谛法师回到美国以后,这些青年们顿时如失去慈母的游子,没有依靠,不知何去何从了。” 

邱宝光与佛光山因缘殊胜,他感受到大师需要弘法人才,因此1985年退休后,隔年前往佛光山丛林学院英文佛学班担任老师。

1987年5月17日,马佛青主办轰动佛教界的“南北大师喜相会”,一个专为星云大师和达摩难陀长老所设的跨宗派对谈会,当时就是邱宝光即席翻译达摩难陀长老的开示为华语。 

2012年,我邀约一些老佛青组团回台湾佛光山参访佛陀纪念馆,邱宝光与同修皆有参加。不过2016年,我邀请邱宝光一同朝拜佛光山祖庭中国宜兴大觉寺时,他以行动不便为由,婉谢我们的好意。

■行者宝光

邱宝光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教书之外,部分时间用来弘法或翻译,其他时间自修用功,不应酬,不攀缘,数十年如一日。我去过他的家,有如佛堂般的庄严,一尘不染,是清修的精舍。

吴润江上师建议邱妈妈修持施食法门,但是当时邱妈妈体弱不便,邱宝光便代妈妈做。后来,邱宝光尽量每天都坚持,无论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布施饮食给饿鬼道众生,让诸饿鬼脱离苦海。施食的前提就是大悲心。每天傍晚,放7粒米在八分水满的杯里,念咒语后,把水和米倒在地上,功德圆满。据说,有时忘记了施食或做得不够圆满,这些饿鬼道众生会令他的太太感觉很不自在来提醒她。邱太收到“讯息”后,就会通知丘宝光。

1985年,邱宝光结束教师生涯,仍然马不停蹄的从事佛教工作。1986 年,邱宝光与太平佛友创立三乘法轮居士林,成为该团体的顾问。

1976年开始 ,邱宝光亲自收集旧衣服等用品,寄给尼泊尔一间佛寺,而后有其他寺院申请,1989年多达5百多间。当地穷困百姓和僧众,每年就从寺庙获取日常用品。后来,因工作日益繁重,邱宝光将此工作交给太平三乘法轮居士林负责。

1991年,邱宝光动心脏绕道手术,2001 年第一次中风,隔一年又中风一次,于是停止到处奔波弘法。数年前,他因精神与体力不如以前,已经减少出外,但是他的道心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的坚固。2018年,85岁高龄的他,因为眼睛中风而双眼视线受到严重影响,行动更加不便了。

为了表扬邱宝光对我国佛教的贡献,1985年当马佛青庆祝15周年记念时,马佛青在千人大集会里颁发《全国杰出佛教工作者奖》给他,一位秉着菩萨愿行,默默以法布施,不追求名闻利养的模范佛教行者。

先贤们的奉献与牺牲,才有今日的佛教。邱宝光为教为众生的慈悲是后学的楷模。 

年轻一代的佛教徒,或者刚入佛门 的人或许尚没有机缘与邱宝光见面。看到他的自在、平易、谦虚,你肯定会感受到 他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善知识。

(续完)

 

有关文章全文可浏览
https://www.facebook.com/leong.kokhing

反应

 

商余

【悼念星云大师特辑】星云大师 圆寂了!/梁国兴

文|梁国兴(马佛青总会前任总会长、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协会发起人)

2月5日下午,传来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在高雄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圆寂的消息,当时许多佛友难以接受这个噩耗。 后来,想到大师曾说过他发愿来世继续当一名和尚,弘法利生,大家心里又萌起新的期待了。

从1977年皈依大师后,曾经接触大师多次,虚心受教,近距离亲历感受大师的行为举止。让我最缅怀的是大师对青年的厚爱。大师一向对青年重视,因而我国佛教青年,特别是马佛青总会的成员,对大师十分敬仰。

1975年,因特别机遇阅读佛光山出版的《中国历代佛教书画精粹》一书。书的后半部图文并茂地介绍大师和与他在8年前在高雄开创佛光山的徒众。佛光山是我学佛后一直盘踞在脑海的一个理想佛教道场模式——活动多元化与青年化。它是一个独特的现代化道场,集修持、文化、教育、慈善、艺术及学术一体,成为革新佛教,改善人心,净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据点。1977年年杪,当佛光山庆祝开山十周年时,我以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总秘书身分,连同8位佛教青年到佛光山取经,虛心受教。

佛教需要青年 青年需要佛教

大师开示“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马来西亚佛教的希望。大师在佛光山实践“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精神。在山上,我们接触到许多受过大专教育、有抱负、有干劲、有护教热诚及全方位的僧青年,也看到无数热爱佛法,追求真理,放下万缘来参与各种活动的社会青年。 

回国后,为了不辜负大师对马来西亚青年的期待及提供发展我国佛教的方向,马佛青总会到处推动成立佛青团、佛教会与周日佛学班,举办适合的活动让更多青年有机会接触佛法,使佛教充满生命力与活力。学佛青年的增加也带动了日益增加的僧青年,化解佛门多年来面对缺乏出家人的困境。

在佛教出版事业贫乏的70年代,寻找大师的著作难之又难。大师慈悲应允,让佛青总会重印大师的文章作为容易携带的单行本流通。文章多选自一套4巨册的《星云大师讲演集》。大师文章深入浅出,内容精彩,非常契合年轻读者的需求。大师特别交代佛光山文化流通处协助马佛青的佛青文化服务处,让佛光山的出版物及其他文物能够在我国流通,方便大众请购。为了协助培育僧才,佛光山派下的佛学院接受马佛青推荐的僧青年进修。

大师的著作让许多佛教徒期待他的莅临。1983年,大师实践回馈大马佛教的承诺,带着他的弟子再次踏上他在20年前曾经来过的马来西亚,开始在我国展开推广人间佛教之旅。从此过后,一次又一次的莅临,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星云旋风”。

1983年9月,大师应新马佛教界之邀访马时,特率来函交代安排一场佛光山僧团与马佛青总会的交流会,並接受马佛青恭请担任宗教导师一职。1984年6月,大师在槟城主持两晚大型讲座会,为马佛青会所主持开幕,过后为太平佛教会与马佛青启建当时被誉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法会——万缘法会。该法会协助太平佛教会扩建会所,实践马佛青基金会自购会所的美梦,及在太平创办全国首个佛青训练中心。

1985年8月,在马佛青推动下,世界佛教青年联谊会在佛光山成功召开 “首届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 ,纪念国际青年年。大师成为世佛青成立后的第一位名誉会长,为世佛青护航,提供全球教青年精神上的领导。

这是大师与我国佛教超过半个世纪法缘的开始,以一个外来和尚的身分,致力在我国推动人间佛教,生活佛教。

1990年,我与多位下岗不久的马佛青接受大师委托,协助成立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协会。虽然一度引起佛教界内部争论,最后于1992年获得注册,成功地让这个佛教界的新彗星照耀这片土地30年。

虽然大师色身已经不在,但他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法身舍利,文字般若。全套共365冊,3千余万字、5万篇条目的《星雲大師全集》是大师集一生心血,发扬人间佛教的卓越成果,让法水长流五大洲。

《星云大师全集》让后世读体会大师弘法度众的风采,感受法雨滂沱,滋潤大地众生美好。文字般若体现大师的三颗“心”:道心,愿心与用心,从而激发读者的“菩提心”,走上菩提大道。通过文字般若,大师为后代筑起一道又一道“护法长城”,使佛法远离恶魔外道的侵犯与破坏,让法轮长转,万古长青。

把悲痛不舍转化为力量,一起祈求大师乘愿再来,继与大师共续前缘。

缅怀大师不如学习大师为教无私付出的精神。听从大师的叮咛,从拜佛念佛继而学佛行佛及护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