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大马咖哩面 跨世纪通婚?

报道|吴梅珍   图片|受访者提供 

马来西亚有很多食物就像弃婴,在懵懵懂懂中成长,想要追溯他的身世,靠的都是人们捡拾的记忆,再拼凑成他的故事。今天,要来寻找他的身世的是——咖哩面。

说咖哩面,一定要从其名字说起,咖哩叻沙(Curry Laksa)和咖哩面(Curry Mee),是同样的东西吗?

就这个问题向姑苏行会长拿督林德来查询,他认为,这不过是不同区域的地方说法,都泛指咖哩面。

叻沙,字面上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可能是梵语或波斯语,这两种语言分别是南亚和中东的古老语言。梵语中,Laksha具有很多、多元、千万的意思。所以一些专家认为,叻沙是指用很多香料拼凑出来的粉面;但据《牛津美食指南》的说法,Laksa源自波斯语,意思是“面条”。这个说法更接近我们的认知,像阿三叻沙、咖哩叻沙,叻沙在这里不就是指“面”吗?

基因源于印度人

说要追踪咖哩面的身世,惟,他的身分失落太久了,目前可追溯的足迹是:咖哩基因源于印度人,面的基因必然是华人,香料女王陈爱玲称这绝对是跨世纪的通婚了。

陈爱玲研究香料学发现,人们一提到咖哩就想到印度,可是在印度本邦却没有“咖哩”这字眼,是英殖民时代的英国人强迫印度人配出一种叫“咖哩粉”的东西,让他们带回英国。流浪到英国的咖哩粉,辗转又随着印度人移民到东南亚,更结合了本地人爱用的香料,发展出新的风味——属于东南亚系列的咖哩,这些单方香料被组合起来,就统称“咖哩粉”。

最后,最靠近咖哩身世的说法有二——原创人可能是娘惹人或者是福建人。

妈姐咖喱面的故事——陈福财(Hock Chai's Flavours talk Youtuber)

说故事的人是宣称是获得70年妈姐咖哩面真传的六叔(骆叔)。

妈姐,广东省顺德人,发誓终身不嫁,长年穿着白衣黑裤,民初时期到南洋来谋生,在一些有钱人家当女佣。

当时槟城的有钱人多是峇峇娘惹,妈姐在他们家里帮佣都学会娘惹们拿手的娘惹咖喱鸡,后来就演变成咖喱鸡面,传统的配料是咖哩鸡和长豆,广东人早上都有白粥油炸鬼(油条)的习惯,这些妈姐就发现油炸鬼泡在咖哩汤特别好吃。

后来一些妈姐离开了有钱人家,出来当小贩,50年代的人很穷,一碗咖哩面只卖10分、15仙,鸡很贵,所以就找最便宜的食材来替代,而演变成蛤、猪血和豆卜取代鸡肉和油炸鬼。(那年代猪血不用钱、蚶很便宜。)

到了70年代,因为每次卖不完的汤都要倒掉,很浪费香料,咖哩面小贩就把香料分开煮,演变成椰浆汤和香料分开,就是现在的白咖哩面。然后这几十年,一代转一代,因为私心和其他原因,他们的香料就越离越远原来的原料。有些更甚至成为辣椒酱,美其名叫槟城白咖哩面。

其实如果吃过了妈姐咖哩面,再吃白咖哩面就淡而无味了。

【流浪到不同州属】

注:读到这里,是不是很合情合理解释到咖哩面的历史背景了?但原来,陈福财找到另一条线索,槟城咖哩面的身世还有另一个说法——在槟城有一咖哩面派系叫:黄坚得派,此人来自福建安溪,据说,他就是槟岛第一碗咖哩面的创始人,他从名唤“姆利甘”印度友族手上取得白咖哩酱的配方,以清汤元素+椰浆,最后再加入辣浆,就成了后来的槟城白咖哩面。

再然后,咖哩就随着时空、人类步伐的流动,流浪到不同的州属,发出了独自的芬芳。目前,就以区域划分出四大属类:北马、南马、东马和中部。

血淋淋现实Vs.血淋淋咖哩面——张丽珠(槟城人/《城视报》主编)

好久以前写过一篇叫“自杀式早餐”的文章,说的是将红艳艳油亮亮香辣辣的咖哩面当早餐吃,解馋之余,也似自杀。事隔多年,早餐的餐单中,咖哩面从没删除。每次吃的早餐咖哩面,仍旧是槟城七条路巴刹小贩中心早市的阿里咖哩面。

阿里的咖哩面入口甜辣,吃完面嚼光配料,也喝了一些咖哩汤,喉间还是舒服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这舒服状态的咖哩面没变,变的是我们从壮年辗转至中年,阿里的及肩黑发变了灰发。

搭配海蜇与烧肉

这碗装在红碗里的咖哩面,红的是辣椒炒酱、猪血和血蛤,黄的是面条,白的是一颗大鱼丸,一整碗看起来就是血淋淋的。阿里之前还在碗里加海蜇(可食用的水母),不知怎的几年前换了虾子。其实海蜇比虾子更适合成为这碗面的一员,因为脆脆的海蜇更易于吸收咖哩香味,为面增味 。

许多阿里的面客,会在叫面吃之前,到面档附近的烧肉档打包。待面上桌后,会充满仪式感打开塑料袋,夹一块烧肉,吃一口面。我没有这种习惯,后来嗜烧肉的朋友相报,烧肉适于搭配任何面食,咖哩面原已口感丰盛,加了烧肉,既是增大口欲,越吃越好吃。

要求加汤被拒绝

阿里的咖哩面档前,挂着的是巨大的CHULIA ST CURRY MEE(牛干冬咖哩面)牌子,因为家族其他人在牛干冬夜市值班,卖同一碗咖哩面。去年,这面档因为一场小风波赢了喝彩。事关有对食客在此吃面,面吃一半要求加汤被拒,愤而在面书贴文谩骂,但是投诉不果,反被网民大力指责。可见作为小贩,食物做好立场够稳,才不怕什么恶客来袭。

阿里没开档的时候,常去吃阿虎粿条汤,我多次在那里遇上他,每次见到,彼此就会异口同声说:“来吃粿条汤哦”。

10大街头小食

除了这碗永远不舍弃的阿里咖哩面,其实心里一直记挂着约莫10年前,CNN 首度例槟城为十大街头小食城市时,曾经钦点的景贵街卿姐咖哩面。卿姐的娘惹咖哩面,不大不小的一碗,装满清甜汤头、香辣辣椒炒料、大片薄荷叶、还有巨多的姜花等,非常清秀可人。但后来小店关了,再也没见到卿姐,而景贵街也变得面目全非。

尝试打通卿姐十几年前的手机号码,通了!大嗓门依旧,她竟然记得我!果然面店几年前因香港财团收购而结业,倒是儿子承接衣钵,在雪州PANDAN JAYA 开了“家里面食馆”。卿姐说:你有空到吉隆玻,去试试我儿子手艺,要不然你也可以来我家找我聊天。”

既然现实是血淋淋的,所以也要吃一碗血淋淋的咖哩面,借以警世。

南马怀旧咖哩面——何龙盛(肥龙美食资料库的美食部落客)

比起西马半岛其他地区,柔佛州的居銮似乎有数量较多的 “咖喱面”摊贩,当地人也热衷于推荐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咖喱面!

在许多主打售卖咖喱面的摊贩当中,有一家名为 “摩达” 的咖喱面摊,已经开业超过70年,目前有两家分店,分别由一对子女主理。另外还有一家获得最多当地人赞誉的是 “铭香咖喱面” 也已经有逾30年历史。

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期,居銮的加冕小贩中心是当地唯一的美食集中地,同区还有理发、裁缝和售卖各种商品的小店铺,如今已经完全没落;摩达咖喱面则是这里仅存的老字号。这家面摊开始的时候是由现任老板的祖母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后来才迁到现址继续经营,早就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当中,陪伴过很多代人一起成长。

小小的一碗咖喱面,佐料是叉烧、鱼饼、炸豆干和炸云吞皮,浇上滚烫的汤汁,并搭配一小碟特制的叁峇辣椒,入口浓郁而富有层次,也没有过多的椰浆,感觉就像念小学时食堂的咖喱面味道,非常有满足感,而且怀旧的感觉油然而生。

只经营两三个小时

至于另一家设在居銮铭香茶室内的无名咖喱面档,也已经有32年历史,让人又爱又恨。爱,自然是因为食物的美味,可恨的则是这里每天只经营两三个小时,每天还没有开始营业客人就已座无虚席,等候开档。

铭香采用的黄面条来自当地一家年资超过70年历史的传统手工面厂,口感爽滑弹牙之余,更几乎没有任何碱水味。面条烫熟后,注入色泽橘红油亮的咖喱汤头,再搭配叉烧、蛳蚶、腐竹、炸肉丸、炸云吞和一勺特制的叁峇辣椒酱,就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咖喱面。

汤头是采用咖喱粉、石栗、辣椒干、小洋葱、芫荽籽和其他香料研磨而成,搭配葱头和砂糖去炒制,最后煮成咖喱汤并加入椰浆。红彤彤的汤头非常柔滑细腻,入口既不太辣,也不会感到甜腻,味道极富层次感,香浓醇厚。

反应

 

美食

清晨5点开档8点前卖完 自制酿料粉魅力何在?

【甲板上的美食/中】

报道|吴梅珍   摄影|吴梅珍/谢德煜

霹雳州甲板人的“饭堂”是在布先(Pusing)。清晨的布先,最多美食的聚集地必是当地的巴刹。 

小镇最美的风景线,一定是人文。 

饮食最让人动心的除了食物本身,遇到的人与事,都会让品尝食物的体验升华。 

可惜,两次的旅程焦点都放在甲板(Papan),布先也只是被我们当成“饭堂”,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在全长只有500公尺的大街上扑食。

从甲板到布先大街约3公里路程,这座百年老镇,当年也是靠锡矿开采而繁盛。相比起甲板的荒凉,布先算是热闹了。

要一秒便牢记布先,只要端出一位名人即可——双威集团创办人兼主席丹斯里谢富年就是来自布先小镇。

布先名字由来

布先,马来名Pusing,旋转的意思。 

槟榔故乡民宿负责人连一帆宣称,他经过田野调查,得到的回应是:“附近村庄人来到布先,这里已经是路的尽头,无路可走了,车子得掉头回去,于是当地人就一直pusing、pusing地叫,最后小镇就因此被命名‘布先’。” 

维基百科则提供另一个说法:开埠初期,公路只有短短3公里,其余都是碎石路、泥径等。在那个只有马车的年代,马车载着客人向东行约3公里,便可到抵达另一个小埠,马路到这个地区终止,车夫不能前行了必须掉头,马来文即叫Pusing。如此“pusing、pusing”叫久了就叫出了一个地方名称了。 

布先小镇主要居民是华裔与印裔,聚集在此的华人是客家人,所以,这里有丰富的客家饮食料理待客发现,譬如从吃狗肉文化演变出来的狗仔鸭、客家人擅长的酿豆腐(当地都写着酿料)、下午1点开始聚集在大街上的客家茶粿(客家茶粄)等等。 

早餐:巴刹巡礼

布先巴刹最出名的“健发布先自制酿料粉”,我是先在怡保上环十八尝到的,那是郑健发的次子郑国强开设的分店,名为“国强布先自制酿料粉”。 在无人引荐下,从店名联想到“布先”是一个客家小镇,客家人擅长酿料,于是决定一试。当时已是上午9时50分,摊口的酿料选择不多。同行的友人知食,问说:“有炸沙葛吗?” 

郑国强回应:“制作程序太麻烦,没有卖了。” 

望着所剩无几的酿料,挑了鱼丸、炸豆腐……热情的老板娘招呼说:“我们有自制的手打鱼丸,所剩无几了,要来一些吗?我们有对外批一些价格较便宜的鱼丸回来,针对一些印度同胞的需求,但你试看我们自家手打的,识食的都会回头。我先生以前是在布先巴刹卖的,现在布先档口是弟弟在留守,我们出来开分店,卖了整10年了。采用的都是鲛鱼,全手工,都是他做的(指着人高马壮的郑国强)。”

鱼肉芬芳流溢

走入国强的店前,已在隔邻的汶宜茶餐室品尝了该茶室出名的海南干咖哩面和鸡丝河粉,胃已达八分饱,和国强借了一个碗,打包回汶宜茶餐室试食。

先试鱼丸,满口的鱼肉芬芳流溢,才吞下鱼丸就迫不急待夹起酿豆腐,入口的咸鱼香,浓浓的豆腐豆香在舌间迷漫,轻尝两件,已知功夫深浅,兜回店里还碗,再买4颗鱼丸,打算沿途肚子饿了就拿出来解馋。 

父子同样严苛

随后和连一凡聊起国强布先自制酿料粉,身为地道布先人,他力荐最好的面档要到布先巴刹,首推的也是“健发”,说是布先最好吃的酿料。

“健发布先自制酿料粉”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由郑健发所创,虽然目前交给第二代经营,可是孩子们对食物的要求同样严苛。只要鱼肉不好、或捏出来的手感不达标,老板便丢弃不用。只是老板性格较直率,顾客点餐时要明确,不要啰哩啰嗦,否则可能就会挨骂了。星期天及一没开,平日营业时间为清晨5时至售完为止(传言早上8时前就卖完了)。档位前常大排长龙,所以不难找。 

如果真的吃不到,还可以到10分钟路程距离的上环十八的分店享用。

【国强布先自制酿料粉·Restoran Keat Keong

6, Medan Stesen 19/2, Stesen 18, 31650 Ipoh, Perak. 

电话:016-3598328

早午餐:猪杂粥/咖哩生虾面

若问我布先第一必吃,绝对是“人和茶室”内的布先猪杂粥。 

如果曾吃过顺德闻名的“无米粥”,大概就能领略到老板江志忠熬出的粥是怎样的面貌。与其说吃粥,更贴切的是在喝粥。他的粥,食客不会触碰到一颗“米”感,都是滑滑的米水,是经过3个小时文火慢熬出来的好粥。 

当地人来此都会请江志忠针对自己的喜爱配搭猪杂,大肠、粉肠、炸肠、猪心、猪舌(从前还有猪红,现在卖不到就从缺了)。不嗜猪杂者,也不用因此却步,还有鸡丝和皮蛋粥可选。 

走过五十多年历史的布先猪杂粥 ,是很多当地人的饮食记忆,江志忠透露,店里的招牌粥是父亲有一回在怡保吃到猪杂粥后,回到布先自己研发而成的,属于广府人的粥食。

来人和茶室,原是为了“秀珍咖哩生虾面”,只可惜,两次都因时间点不对而错过。这家咖哩生虾面从清晨7时经营至下午1时,非常准时收档。如果想同时品尝到猪杂粥和咖哩生虾面,最理想的抵达时间是中午12时,一个刚开店,一个方要结束营业。

【人和茶室·布先猪杂粥】

布先大街(鸣凤酒家对面黄色竹帘的店屋) 

电话:016-5297343 / 12:00PM-3.30pm

【人和茶室·秀珍咖哩生虾面】

电话:010-3738559 / 7:00AM-1.00pm 

必试:海南干咖哩面

若到怡保上环十八寻味“国强酿料”,隔邻“汶宜茶餐室”里的海南干咖哩面同样必试。 

何谓海南咖哩呢?一般就是重印度味,大小茴香、茴香籽是第一入口就碰触到的味感。 

面档老板陈光强早前曾在八打灵再也美嘉花园(Taman Megah经营一家叫强记烧腊的档口,数年前搬回家乡怡保,面对烧腊重镇怡保,他退而选择卖干咖哩面和鸡丝河粉。

源自姑姑的独家配方,重香料,有分咖哩汤和干咖哩,著名的是后者。一个小档口就专卖干咖哩和鸡丝河粉,虾油也是自熬,非常用心经营的小档口,值得一探。

【汶宜茶餐室·海南干咖哩面】

电话:0182764538 / 7:00AM-12:00PM(逢周一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